简单氧化物薄膜阻变存储特性研究

非易失性存储论文 电阻随机存储器论文 阻变开关论文 单极型开关论文 双极型开关论文 开关机制论文
论文详情
微电子产业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拥有高存储密度、快速编程、低成本、低能耗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即使断开电源后数据仍然能够保存。由于拥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低的生产成本,Flash存储器仍是现在市场上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主流产品,然而Flash存储技术本身存在一些致命弱点如编程速度慢、操作电压高、耐久力较差等。此外,伴随着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在2016年减小到22nm以后,基于电荷存储的传统存储技术将走到物理和技术的极限。铁电存储器和磁存储器也受到器件缩放方面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越来越小的器件中很难稳定保持住足够多的电子。近来,阻变存储器作为一种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阻变存储器具有结构简单、编程速度快、操作电压低、能耗小、密度高和可以3D集成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它基于非电荷存储机制。阻变存储器是一种金属-绝缘层-金属结构的器件,它自身的电阻可以在外界电压信号的调制下实现高、低电阻态之间的相互转变。到目前为止,阻变行为在各种材料中被发现,包括金属氧化物材料、固体电解质材料和有机材料。在众多材料中,简单氧化物由于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和与传统CMOS工艺相兼容等优点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此类材料的阻变开关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这严重阻碍了阻变存储器在未来非易失性存储技术中的应用。在本工作中,我们对简单氧化物薄膜的阻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包括单极型和双极型阻变行为。结合实验结果,重点讨论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的阻变机制,并探索了几种简单氧化物材料应用于阻变存储器的可行性。主要工作成果概括如下:1.首次报道了四氧化三钴薄膜的单极型阻变开关行为。Pt/Co3O4/Pt单元器件在室温下的开关次数超过200次,器件高、低阻态的电阻值比大于5×103,器件高、低阻态的电阻保持16h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衰退趋势。器件高阻态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展现出半导体特性;低阻态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展现出了金属特性。我们认为非化学计量比(氧含量不足)的钴氧化物组成的导电通道的形成与断裂导致了四氧化三钴薄膜的阻变现象。2.探索了非昌氧化镥薄膜应用于阻变存储器的可行性。我们选择了非晶氧化镥薄膜,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当器件的特征尺寸小于22 nm时,器件的尺寸将接近多晶氧化物晶粒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晶粒取向和晶界在各个单元器件中的随机分布会导致不同器件性能的差异,而采用非晶氧化物材料可以有效地免这方面的问题。非晶氧化镥薄膜曾被作为高介电常数栅介质材料的候选材料研究过,与传统的CMOS工艺的兼容性已得到证实。因此,我们选取非晶氧化镥薄膜作为绝缘层,对Pt/Lu2O3/Pt器件的单极型阻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好实验结果:器件高、低阻态的电阻值比大于1×103,编程时间小于30ns,器件经历了300次开关循环和3.2×106s保持后没有表现出任何衰退趋势。3.深入探讨并分析了氧化镥薄膜的阻变开关机制。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薄膜中氧离子的迁移在开关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非晶氧化物薄膜中排除晶界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类器件的阻变行为是导电通道及其附近的氧空位相关的缺陷在器件电阻态转变过程中的分布与重分布导致的。4.在Pt/GaOx/ITO器件和Ti/GaOx/ITO器件中发现了开关方向相反的双极型阻变开关行为。在两种单元器件的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氧化镓薄膜生长过程中的沉积温度和腔内气压,我们有效避免了其它材料实现阻变开关前必须经历的形成过程。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电场力作用下氧空位的迁移引起Pt/GaOx界面肖特基势垒的变化是Pt/GaOx/ITO器件实现阻变开关的主要原因,而Ti/GaOx界面处的氧化还原反应则是导致Ti/GaOx/ITO器件阻变开关行为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电极与薄膜界面处氧空位的迁移在阻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9页
    1.1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定义第12-13页
        1.1.2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市场需求第13页
    1.2 半导体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介绍第13-26页
        1.2.1 Flash存储器第13-17页
        1.2.2 铁电存储器(FeRAM)第17-19页
        1.2.3 磁存储器(MRAM)第19-20页
        1.2.4 相变存储器(OUM或PCRAM)第20-22页
        1.2.5 阻变存储器(ReRAM)第22-26页
    1.3 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总结和展望第26-27页
    1.4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9页
第二章 阻变单元器件制备与电学性质表征第39-54页
    2.1 薄膜的制备第39-44页
        2.1.1 薄膜制备工艺简介第39-41页
        2.1.2 脉冲激光沉积系统简介第41-42页
        2.1.3 直流磁控溅射系统简介第42-44页
    2.2 薄膜的表征第44-45页
        2.2.1 薄膜的结晶形态第44页
        2.2.2 薄膜的厚度和表面形貌第44-45页
        2.2.3 薄膜的成分分析第45页
    2.3 单元器件的制备和电学性能测试第45-48页
        2.3.1 单元器件的制备第45-46页
        2.3.2 器件的电学性能测试第46-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第三章 四氧化三钴薄膜单极型阻变存储特性的研究第54-71页
    3.1. Co_3O_4薄膜的阻变特性第54-58页
        3.1.1 Co_3O_4薄膜的微观结构第54-57页
        3.1.2 Pt/Co_3O_4/Pt单元器件的电学性质第57-58页
    3.2 阻变存储器的阻变机制模型简介第58-64页
        3.2.1 导电通道(Filament)模型第58-60页
        3.2.2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效应模型第60-61页
        3.2.3 缺陷能级的电荷俘获和释放模型第61-62页
        3.2.4 普尔-法兰克效应模型第62-63页
        3.2.5 电极限制效应模型第63-64页
    3.3 Co_3O_4薄膜阻变机理的分析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第四章 非晶氧化镥薄膜单极型阻变存储特性的研究第71-88页
    4.1 Lu_2O_3薄膜的微观结构第71-72页
    4.2 Pt/Lu_2O_3/Pt单元器件的电学性质第72-76页
        4.2.1 电流-电压特性第72-73页
        4.2.2 开关寿命第73-74页
        4.2.3 开关速度第74-75页
        4.2.4 保持特性第75-76页
    4.3 Lu_2O_3薄膜氧空位能级第一性原理的计算第76-77页
    4.4 阻变机制讨论第77-84页
        4.4.1 形成过程(Forming Process)中的离子迁移第77-81页
        4.4.2 Pt/Lu_2O_3/Pt器件高、低电阻态导电机制的研究第81-82页
        4.4.3 Pt/Lu_2O_3/Pt器件低阻态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第82-83页
        4.4.4 Pt/Lu_2O_3/Pt器件阻变机制的讨论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第五章 氧化镓薄膜双极型阻变存储特性的研究第88-104页
    5.1 氧化镓材料的研究背景第88页
    5.2 GaO_x薄膜的微观结构第88-92页
        5.2.1 GaO_x薄膜的制备条件第88-89页
        5.2.2 GaO_x薄膜的微观结构第89页
        5.2.3 GaO_x薄膜的光学带隙第89-92页
    5.3 GaO_x薄膜的电学特性第92-98页
        5.3.1 Pt/GaO_x/ITO单元器件的电学性质第92-93页
        5.3.2 PgGaO_x界面势垒的确定第93-95页
        5.3.3 Ti/GaO_x/ITO单元器件的电学性质第95-98页
    5.4 阻变机理分析第98-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8页
    6.1 结论第104-105页
    6.2 今后工作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8-109页
申请的专利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6060,这篇论文共11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