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的切向纳动研究

纳动论文 纳米摩擦学论文 摩擦化学反应论文 单晶硅论文 二氧化硅论文 亲/疏水性论文
论文详情
“纳动”是指相对运动的位移幅值在纳米量级的特殊摩擦运动方式,其接触面积和载荷通常远低于传统微动,普遍存在于微机电系统中。由于机械振动、热交换、流体运动和电磁震动等引起的配合面纳动可造成接触表面独特的磨损,进而引起微机电系统的松动、咬合、信号失真、噪声增加;或造成裂纹萌生、扩展,使构件使用寿命急剧降低。因此,微机电系统中的纳动损伤问题已成为继滑动磨损、粘着破坏之后又一关键摩擦学问题。本文针对微机电系统中的纳动损伤问题,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采用金刚石和二氧化硅球形探针系统地研究了单晶硅(100)的切向纳动运行行为和损伤特性。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原子力显微镜切向力标定方法,以精确标定原子力显微镜的摩擦力测量系统;进而采用金刚石针尖阐明了单晶硅纳动损伤模式的转变过程,提出了损伤模式转变的临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球形Si02针尖揭示了界面粘着、环境气氛与单晶硅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2纳动运行和损伤的影响规律;最后系统分析了Si(100)/SiO2纳动磨损的机理,着重强调了摩擦化学反应在单晶硅纳动磨损中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传统楔形标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原子力显微镜切向力标定方法。该方法全面考察了摩擦力标定系数随标定载荷的变化趋势,选取高载下相对稳定的数据作为最终的标定结果,避免了低载标定所引入的误差,因此更加适合应用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摩擦力标定。该方法的建立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实验基础。(2)单晶硅的纳动损伤强烈地依赖于载荷和循环次数。随载荷的增加或在一定载荷条件下随循环次数的增加,纳动损伤先后经历了表面隆起、下陷和材料去除几个阶段。分析结果显示,单晶硅的纳动损伤从表面隆起到下陷转变对应的临界接触应力接近单晶硅的硬度。(3)随着Si02针尖和样品间粘着力的增加,纳动的粘着区将会向高位移幅值方向移动。在真空中,纳动运行的摩擦力较低,单晶硅的纳动损伤以机械变形为主,表现为表面隆起的形成;而大气下,纳动运行的摩擦力较高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变化剧烈,纳动损伤以摩擦化学反应为主导,表现为较深的沟槽。(4)单晶硅表面越亲水,粘着力越大,纳动粘着区对应的位移幅值区间越大。由于纳动过程中SiO:针尖的原位摩擦化学修饰,导致纳动后Si(100)/SiO2的粘着力和摩擦力下降。真空中的纳动损伤较轻微,表现为疏水硅和原始硅表面较低的隆起,以及亲水硅表面较浅的凹陷。大气环境下的纳动损伤较严重,表现为单晶硅表面较深的沟槽,且沟槽的深度随单晶硅表面亲水性的增强而增加。(5)大气下,Si(100)/SiO2的纳动损伤是机械作用和摩擦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摩擦化学反应为主导。摩擦过程中的剪切应力有助于削弱单晶硅中Si-Si键的键能,促使了摩擦化学反应的进行。相对于氧气的氧化作用,大气下水分子参与的水解反应对单晶硅的纳动磨损起到了更为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在水分子的作用下,SiO2摩擦副可以与单晶硅之间形成Si-O-Si键桥,加速了Si原子从基体上脱落。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9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微机电系统中的纳动问题第16-26页
        1.2.1 微机电系统概述第16-20页
            1.2.1.1 微机电系统的应用第17-18页
            1.2.1.2 微机电系统的典型材料第18-20页
        1.2.2 纳动的实例第20-26页
            1.2.2.1 MEMS中的纳动第20-23页
            1.2.2.2 MEMS中的微观磨损第23-26页
    1.3 纳动的研究进展第26-34页
        1.3.1 径向纳动的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2 切向纳动的研究进展第29-34页
            1.3.2.1 单晶硅/二氧化硅摩擦副的纳动分区和纳动损伤第29-32页
            1.3.2.2 镍钛合金/金刚石摩擦副切向纳动的运行和损伤特性第32-34页
    1.4 切向纳动既有研究的局限第34-36页
    1.5 选题意义及内容第36-39页
        1.5.1 选题意义第36页
        1.5.2 研究方案和内容第36-3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39-51页
    2.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2.2 实验设备和方法第40-45页
        2.2.1 纳动的实现第40-43页
            2.2.1.1 纳动的实验条件第40-42页
            2.2.1.2 纳动与微动实验条件的异同第42-43页
        2.2.2 纳动过程中力信号的检测第43-44页
        2.2.3 纳动损伤的表征第44-45页
    2.3 摩擦力的标定第45-51页
        2.3.1 用于摩擦力标定的楔形光栅和悬臂梁第46-47页
        2.3.2 探针弹性常数标定第47-48页
        2.3.3 摩擦力的标定第48-50页
        2.3.4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单晶硅(100)/金刚石摩擦副的切向纳动研究第51-65页
    3.1 单晶硅(100)/金刚石切向纳动的运行行为第51-55页
        3.1.1 切向力-位移-循环次数(F_t-d-N)三维动态曲线第51-53页
        3.1.2 切向力随纳动循环次数的变化(F_t-d曲线)第53-54页
        3.1.3 载荷对纳动分区的影响第54-55页
    3.2 单晶硅(100)/金刚石切向纳动的损伤特性第55-58页
    3.3 单晶硅(100)的纳动损伤机理讨论第58-63页
        3.3.1 纳动损伤模式的多样化第58-62页
        3.3.2 在大气和真空下纳动损伤的差异第62-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单晶硅(100)/二氧化硅摩擦副的切向纳动研究第65-82页
    4.1 Si(100)/SiO_2的纳动分区第65-69页
        4.1.1 针尖半径和载荷对纳动分区的影响第65-67页
        4.1.2 粘着力对纳动分区的影响第67-69页
    4.2 Si(100)/SiO_2配副在真空环境下的切向纳动运行行为第69-72页
        4.2.1 切向力-位移-循环次数(F_t-d-N)三维动态曲线第69-70页
        4.2.2 切向力随纳动循环次数的变化曲线(F_t-N曲线)第70-72页
    4.3 Si(100)/SiO_2配副在真空环境下切向纳动的损伤特性第72-77页
        4.3.1 位移幅值和针尖半径对单晶硅纳动损伤的影响第72-74页
        4.3.2 循环次数对单晶硅纳动损伤的影响第74-75页
        4.3.3 单晶硅表面隆起的形成机制第75-76页
        4.3.4 SiO2针尖的纳动损伤特性第76-77页
    4.4 Si(100)/SiO_2在真空和大气环境下切向纳动运行和损伤的差异第77-80页
        4.4.1 Si(100)/SiO_2在真空和大气下纳动运行行为的差异第78-79页
        4.4.2 Si(100)/SiO_2在真空和大气下纳动损伤的差异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表面亲/疏水性对单晶硅(100)/二氧化硅摩擦副的切向纳动的影响第82-98页
    5.1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摩擦配副间粘着力的影响第82-86页
        5.1.1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前的初始粘着力的影响第82-85页
        5.1.2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后的粘着力变化的影响第85-86页
    5.2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运行和分区的影响第86-89页
        5.2.1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运行的影响第86-88页
        5.2.2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分区的影响第88-89页
    5.3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中的摩擦力的影响第89-93页
        5.3.1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的初始摩擦力的影响第89-91页
        5.3.2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运行过程中摩擦力变化的影响第91-93页
    5.4 表面亲/疏水性对Si(100)/SiO_2纳动损伤的影响第93-97页
        5.4.1 表面亲/疏水性对单晶硅纳动损伤的影响第93-95页
        5.4.2 真空和大气下的单晶硅的纳动损伤机理第95-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单晶硅(100)/二氧化硅摩擦副的纳动磨损机理第98-117页
    6.1 Si(100)/SiO_2纳动磨损的主导因素第99-101页
    6.2 影响Si(100)/SiO_2纳动磨损的主要因素第101-108页
        6.2.1 环境气氛对Si(100)/SiO_2纳动磨损的影响第101-102页
        6.2.2 水分子对Si(100)/SiO_2纳动磨损的影响第102-105页
        6.2.3 摩擦配副对Si(100)纳动磨损的影响第105-106页
        6.2.4 接触压力和剪切应力对Si(100)/SiO_2纳动磨损的影响第106-108页
    6.3 Si(100)/SiO_2摩擦副摩擦化学诱导的纳动磨损机理第108-115页
        6.3.1 水分子对摩擦化学反应的贡献第108-109页
        6.3.2 SiO_2针尖对摩擦化学反应的贡献第109-111页
        6.3.3 机械作用对摩擦化学反应的贡献第111页
        6.3.4 Si(100)/SiO_2的摩擦化学诱导的纳动磨损过程第111-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结论与展望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30-13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260,这篇论文共13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9.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