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纹管结构的振动分析与裂纹识别

管道论文 振动分析论文 局部柔度论文 裂纹识别论文
论文详情
管道普遍应用于化工、核电和油气储运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海底管道已成为海洋油气集输的重要手段,被誉为海上油气田生命线工程,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材料老化、腐蚀和各种环境荷载的长期作用,海底管道不可避免产生凹痕和裂缝等损伤。损伤的累积和扩展导致结构抗力衰减,突发情况下甚至引起海底管道破裂。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海底管道进行结构分析、监测诊断以及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围绕海底悬跨管道的振动分析以及结构状态与裂纹识别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系统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获得了裂纹管结构在复杂荷载联合作用下的局部柔度系数。基于应变能释放原理和线性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管类结构在轴力、剪力和弯矩作用下由非贯穿直裂纹、圆周非贯穿及贯穿裂纹等三种典型裂纹所引入的附加局部柔度方程,通过数值积分方法进行局部柔度系数求解,发展了较为完善的裂纹管局部柔度系数求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裂纹管局部柔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裂纹的局部力学行为,弥补了现有模型局限于特定荷载模式或非空心截面的不足,为裂纹管结构的动力分析和损伤识别提供了基本参数。(2)基于以上局部柔度系数,建立了裂纹管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和弹簧铰模型。为了验证裂纹管局部柔度系数及裂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裂纹管的动力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裂纹管固有频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测试值分析了本文裂纹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悬臂裂纹管和简支裂纹管的固有振动分析,系统研究了裂纹位置、裂纹深度与裂纹管固有频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发展了管类结构裂纹识别的等值线图法。(3)分析了边界土体性质变化对悬跨管道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悬跨管道的状态识别方法。首先,建立了以三向土弹簧约束模拟悬跨管道边界条件的数值模型,讨论了边界土体性质、外部环境荷载、轴向力以及悬跨长度等参数变化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其次,根据悬跨管道频率结构的内癝特征,构建了结构状态敏感的特征矢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判别分析(Kernel Diseriminant Analysis,简称KDA)的悬跨管道状态识别方法;最后,进行了悬跨管道状态识别的模型试验,利用模型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挖掘悬跨管道状态矢量的本质特征,实现了结构状态的正确分类,适合工程应用。(4)进行了“呼吸”裂纹结构的非线性谐振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振特性的疲劳裂纹识别方法。首先,引入“呼吸”裂纹模型描述疲劳裂纹的非线性时变特性,使用接触分析方法建立了裂纹梁的动力接触模型,研究了裂纹梁在简谐荷载激励下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分析了激励频率、裂纹位置、裂纹深度对谐振现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一种“呼吸”裂纹识别的损伤敏感特征;其次,建立了含疲劳裂纹悬跨管道的三维动力接触模模型,进行了疲劳裂纹悬跨管道的非线性谐振分析和裂纹识别;最后,开展了疲劳裂纹识别的模型试验研究,使用三点弯曲疲劳试验预制了不同裂纹程度的裂纹管模型,进行了裂纹悬跨管道的无水和水下动力测试,根据疲劳裂纹管的真实振动信号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结构裂纹模型研究第15-17页
        1.2.2 悬跨管道振动分析研究第17-18页
        1.2.3 结构裂纹识别方法研究第18-24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24-26页
2 裂纹管局部柔度系数的理论研究第26-54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局部柔度的基本理论第26-32页
        2.2.1 裂纹类型第26-28页
        2.2.2 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第28-29页
        2.2.3 基于应变能释放率的局部柔度理论第29-32页
    2.3 裂纹梁局部柔度的基本理论第32-35页
        2.3.1 矩形截面梁第32-33页
        2.3.2 圆形截面梁第33-35页
    2.4 非贯穿直裂纹管的局部柔度系数第35-43页
        2.4.1 局部柔度系数的理论推导第35-38页
        2.4.2 裂纹管局部柔度系数求解第38-41页
        2.4.3 局部柔度系数的验证第41-43页
        2.4.4 最小二乘回归公式第43页
    2.5 圆周非贯穿裂纹管的局部柔度系数第43-48页
        2.5.1 局部柔度系数的理论推导第43-46页
        2.5.2 局部柔度系数的求解第46-48页
    2.6 贯穿裂纹管的局部柔度系数第48-53页
        2.6.1 局部柔度系数的理论推导第49-52页
        2.6.2 局部柔度系数的求解第52-53页
    2.7 小节第53-54页
3 管类结构裂纹模型与振动分析研究第54-80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裂纹管有限元模型第55-58页
        3.2.1 传递矩阵法第55-56页
        3.2.2 总柔度求逆法第56页
        3.2.3 节点刚度矩阵法第56-57页
        3.2.4 运动方程与特征方程第57-58页
    3.3 裂纹管弹簧铰模型第58-61页
    3.4 管类结构裂纹模型的试验研究第61-70页
        3.4.1 相似原理第61-63页
        3.4.2 试验材料与加工第63-64页
        3.4.3 试验装置与仪器第64-65页
        3.4.4 圆周非贯穿裂纹管的裂纹模型验证第65-68页
        3.4.5 水平贯穿裂纹管的裂纹模型验证第68-70页
    3.5 裂纹管结构的固有振动分析第70-77页
        3.5.1 圆周非贯穿裂纹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第72-74页
        3.5.2 水平贯穿裂纹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第74-77页
    3.6 裂纹管的裂纹识别第77-78页
    3.7 小节第78-80页
4 海底悬跨管道的振动分析和结构状态识别第80-114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悬跨管道力学模型第80-84页
        4.2.1 土弹簧动刚度第81-83页
        4.2.2 弹簧单元属性第83-84页
        4.2.3 管单元属性第84页
        4.2.4 数值模型参数第84页
    4.3 海底悬跨管道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第84-91页
        4.3.1 边界土体性质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5-87页
        4.3.2 环境荷载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7-88页
        4.3.3 轴向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8-89页
        4.3.4 跨长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9-91页
    4.4 海底悬跨管道的状态识别第91-93页
        4.4.1 引言第91页
        4.4.2 悬跨管道状态识别的不适定性第91-93页
    4.5 核判别分析的理论基础第93-97页
        4.5.1 概述第93页
        4.5.2 核方法第93-94页
        4.5.3 核函数第94-96页
        4.5.4 Fisher判别准则第96-97页
    4.6 基于核判别分析的悬跨管道状态识别方法第97-106页
        4.6.1 悬跨管道状态特征构建第97-98页
        4.6.2 悬跨管道状态识别算法第98-100页
        4.6.3 实例分析第100-106页
    4.7 海底悬跨管道状态识别的试验研究第106-112页
        4.7.1 模型材料第106页
        4.7.2 试验设计第106-108页
        4.7.3 试验工况第108-109页
        4.7.4 试验结果分析第109-112页
    4.8 工程应用对策第112-113页
    4.9 小节第113-114页
5 疲劳裂纹悬跨管道的动力分析和裂纹识别研究第114-149页
    5.1 引言第114-115页
    5.2 呼吸裂纹模型第115-119页
        5.2.1 单自由度双线性弹簧—质量振子模型第115-116页
        5.2.2 瞬变刚度的裂纹梁有限元模型第116-117页
        5.2.3 裂纹动力接触模型第117-119页
    5.3 呼吸裂纹悬臂梁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第119-127页
        5.3.1 呼吸裂纹梁有限元模型第119-120页
        5.3.2 裂纹接触模型第120-121页
        5.3.3 非线性问题求解第121-122页
        5.3.4 外部激励频率对非线性动力特征的影响第122-124页
        5.3.5 裂纹深度对非线性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24-126页
        5.3.6 裂纹位置对非线性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26-127页
    5.4 基于谐振特性的悬跨管道疲劳裂纹识别第127-135页
        5.4.1 呼吸裂纹悬跨管道的有限元模型第128-129页
        5.4.2 裂纹悬跨管道的谐振特性分析第129-132页
        5.4.3 损伤敏感特征提取第132-135页
    5.5 管道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第135-139页
        5.5.1 模型设计第135-136页
        5.5.2 试验仪器第136-137页
        5.5.3 荷载确定第137页
        5.5.4 加载方式第137-139页
    5.6 疲劳裂纹悬跨管道的动力测试第139-147页
        5.6.1 试验设备与装置第140-141页
        5.6.2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第141-142页
        5.6.3 试验工况第142页
        5.6.4 无水试验结果分析第142-145页
        5.6.5 有水试验结果分析第145-147页
    5.7 小节第147-14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9-152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49-150页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1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61-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作者简介第165-16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201260,这篇论文共16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