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7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机理

成岩与孔隙演化论文 烃类侵位论文 储层致密上限与成藏物性下限论文 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论文 长7致密砂
论文详情
根据岩心观察、常规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高压压汞、包裹体测温等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演化、储层致密史及其与成藏史耦合关系、致密油分布主控因素,并指出该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及有利区。取得的认识有如下几点: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吴堡地区为半深湖-深湖沉积,重力流砂体比较发育且规模大、储层物性好,为长7致密油最有利储集体。其中,长73时期主要为深湖相泥岩夹薄层浊积砂岩沉积,长72和长71时期逐渐演变为半深湖泥岩与重力流砂体互层沉积,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长7储层砂岩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水云母和方解石。砂岩的孔隙度平均为7.49%,渗透率平均为0.173×10-3μm2,为典型的致密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各种溶蚀孔隙,以长石溶孔为主,总面孔率平均约3%。孔隙与喉道连通性较差,主要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系统复杂,依据压汞参数将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和Ⅱ类为致密油储产量的主要贡献者。长7储层成岩作用强烈,普遍达到中成岩阶段A期。原始沉积组构中黑云母、塑性岩屑及粒度细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基础,强压实作用和碳酸盐类胶结物等成岩作用使储层致密化,长石等易溶颗粒的溶解作用增加了孔隙而使部分砂岩成为有效储层。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与孔隙度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早成岩B期长7储层即已致密。依据包裹体岩相学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研究区石油大规模运聚时间在早白垩世,储层具有边致密边成藏的特征。通过对油气质点进行受力分析,在不考虑异常压力和水动力条件下,当浮力和毛管阻力相等时确定的储层致密上限孔隙度为12%;依据录井含油产状及地质综合分析法,确定的本区长7致密储层成藏孔隙度下限为5%。包裹体研究表明,长7致密油为1期连续充注成藏,石油在致密储层中运移的动力为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高压,运移方式为混相涌流,带有幕式成藏特点,主要为垂向近源运移聚集,其运移通道为储层微裂缝与孔喉组成的网络系统。由于成藏时储层已经致密化,油水基本没有分异。长7致密油成藏时油源是第一位的,长73优质油源岩高强度生排烃,强充注进致密储层中,优先向着阻力小的相对低势区运聚,形成准连续型油气聚集模式;致密储层的分布控制着致密油的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控制致密油纵向富集层位;半深湖-深湖相泥岩和油页岩广泛发育,对致密油聚集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7页
        1.2.1 含油砂岩成岩演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致密砂岩油成藏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9-20页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第20-22页
        1.5.1 主要认识第20-21页
        1.5.2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2-47页
    2.1 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第22-27页
        2.1.1 基底性质及断裂特征第22-23页
        2.1.2 构造演化特征第23-24页
        2.1.3 中生界地层分布第24-27页
    2.2 长7油层组地层特征第27-30页
        2.2.1 地层划分依据第27-29页
        2.2.2 地层对比及地层特征第29-30页
    2.3 构造特征第30-32页
    2.4 沉积相特征第32-43页
        2.4.1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33-38页
        2.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38-41页
        2.4.3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第41-43页
        2.4.4 沉积演化特征第43页
    2.5 油藏特征第43-47页
        2.5.1 流体性质第43-44页
        2.5.2 油水分布特征第44-45页
        2.5.3 油藏类型第45-47页
第三章 致密储层岩石学及储集性能研究第47-63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47-49页
        3.1.1 碎屑组分特征第47-48页
        3.1.2 填隙物组分特征第48页
        3.1.3 砂岩组构特征第48-49页
    3.2 物性特征第49-52页
        3.2.1 孔隙度特征第49-50页
        3.2.2 渗透率特征第50页
        3.2.3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第50-51页
        3.2.4 含油饱和度特征第51-52页
    3.3 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第52-63页
        3.3.1 储集空间类型第52-56页
        3.3.2 孔隙组合第56页
        3.3.3 孔隙大小特征第56页
        3.3.4 孔喉大小特征第56-58页
        3.3.5 孔隙结构评价第58-63页
第四章 致密储层成岩作用及影响储层物性因素第63-78页
    4.1 成岩作用类型第63-68页
        4.1.1 机械压实与压溶作用第63-64页
        4.1.2 胶结作用第64-67页
        4.1.3 交代作用第67页
        4.1.4 溶解作用第67-68页
    4.2 典型成岩序列及成岩阶段划分第68-72页
        4.2.1 典型成岩作用序列第68-69页
        4.2.2 成岩阶段划分第69-72页
    4.3 岩石学特征对储层成岩作用及物性的影响第72-73页
        4.3.1 塑性岩屑及云母类矿物对压实作用的影响第72-73页
        4.3.2 火山岩岩屑对溶蚀作用的影响第73页
        4.3.3 粒度对压实作用的影响第73页
    4.4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73-78页
        4.4.1 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73-76页
        4.4.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76-77页
        4.4.3 溶解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77-78页
第五章 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机理第78-101页
    5.1 储层致密史与成藏史第78-95页
        5.1.1 储层致密上限研究第78-79页
        5.1.2 致密储层形成时间第79-82页
        5.1.3 成藏时间第82-94页
        5.1.4 致密与成藏关系第94-95页
    5.2 石油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第95-101页
        5.2.1 成藏物性下限研究第95-97页
        5.2.2 石油运移特征研究第97-99页
        5.2.3 石油聚集成藏特征与模式第99-101页
第六章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预测第101-113页
    6.1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第101-110页
        6.1.1 优质烃源岩对致密油成藏的控制第101-107页
        6.1.2 广泛大面积分布的致密储层对致密油分布的控制第107-109页
        6.1.3 良好的源储配置对致密油成藏的控制第109-110页
    6.2 有利区预测第110-113页
        6.2.1 有利区预测原则第110页
        6.2.2 勘探有利区预测第110-113页
主要结论及认识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007159,这篇论文共12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