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木材自苛化碱回收及黑液燃烧法除硅机理的研究

硫酸盐竹浆黑液论文 VIE值论文 流变论文 硅干扰论文 自苛化论文 协同除硅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针对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厂广泛存在的“硅干扰”和白泥回收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黑液燃烧法除硅技术,并将其与黑液自苛化相结合,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完成黑液自苛化的同时降低黑液硅含量。从而为解决“硅干扰”问题、降低白泥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设计,对竹浆黑液的固含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黑液添加量四个因素进行优化,获得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碱回收黑液的燃烧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撑。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黑液VIE值与黑液固含量(A)、加热时间(B)、加热温度(C)、和黑液质量(D)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且其合理性比较高。各因素对黑液VIE值显著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加热温度(C)>加热时间(B)>固形物含量(A)>黑液质量(D)。进而得出竹浆黑液VIE值测定的最佳参数为:固形物含量55wt.%,加热时间40min,加热温度360℃,黑液添加量5g。(2)竹浆黑液流变性能的研究降低竹浆黑液黏度,改善其流变特性可以为优化竹浆黑液碱回收系统各单元设计提供有效帮助。采用AR2000ex旋转流变仪对不同浓度(50~78wt.%)的硫酸盐竹浆黑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竹浆中高浓黑液在0.1~1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近似于非牛顿流体,并产生剪切-稀化现象。在高温、高固形物含量条件下,剪切-稀化的特性更加明显。在较低温度下,黑液体系所表现出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相当。当固形物含量比较高时,黑液体系的弹性固体特性比较明显,此时当外界受力不足以完全破坏其结构时,其回复的能力比较大,从而会产生增稠现象。此外,黑液在低剪切速率下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呈现不规则变化,但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黏弹性特征符合幂律区规律。(3)ICP法分析黑液无机元素含量文章提出一种采用ICP分析黑液中无机元素含量(Si、Mg、Al、Ca、B)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硝酸/过氧化氢(测硅时添加氢氟酸)消解体系对黑液样品进行预处理。黑液样品的消解量为1g,硝酸和过氧化氢的添加量为:10:4,消解后所得样品为无色透明试样,满足ICP测样要求。且ICP法测定黑液体系中的硅、铝、钙、镁等元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度,实验所得相对标准偏差低于0.8%,回收率在98%~103%之间。(4)镁盐除硅剂除硅效果的研究分别采用氧化镁和硫酸镁作为燃烧法除硅剂添加到黑液当中。实验所得氧化镁的最大除硅率为33%。硫酸镁除硅剂的添加量为2.0%时,除硅率可以达到82%,反应生成类似Mg2Al4Si5O18的沉淀物,该物质的粒径大约为21.20μm,比表面积为47.30 m2/g。黑液样品的TG-FT-IR分析结果显示,黑液样品在210℃和840℃左右出现最大失重,最大失重处产生的主要热解产物有CO2、CH4、H2O、醛酮类化合物和醇酚类化合物等。(5)自苛化协同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分别对添加硼酸钠苛化剂和同时添加硫酸镁除硅剂和硼酸钠苛化剂的黑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硼酸钠具有较好的自苛化效果,当硼酸钠添加量为15%,即B/Na比为0.2时,自苛化率达到65%。硫酸镁和硼酸钠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反应所得绿液不溶物主要含有O、Mg、Al、Si、B、Ca等元素,其可能的化学组成有:Ca(Si2O5)、CaB2(SiO4)、Ca2B2O5等。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7页
    1.1 非木材纤维制浆的发展现状第14-17页
    1.2 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造纸硅干扰问题第17-20页
        1.2.1 非木材原料中硅的来源与分布第17-19页
        1.2.2 国内外“硅干扰”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9-20页
    1.3 国内外碱回收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0-23页
    1.4 自苛化技术研究现状第23-2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5-26页
        1.5.1 课题目的和来源第25页
        1.5.2 课题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 课题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方法的优化第27-36页
    2.1 实验第27-29页
        2.1.1 实验原料、药品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7-28页
        2.1.3 黑液成分分析第28页
        2.1.4 响应面法实验方案确立第28-2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2.2.1 黑液成分分析结果第29页
        2.2.2 响应面法实验结果第29-30页
        2.2.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的确定第30-32页
        2.2.4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第32-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3 竹浆黑液流变性能的研究第36-48页
    3.1 实验部分第36-37页
        3.1.1 实验原料、药品第36-37页
        3.1.2 实验仪器、设备第37页
        3.1.3 流变仪测试参数的设置第3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7-47页
        3.2.1 竹浆黑液剪切-稀化特性的研究第37-41页
        3.2.2 温度对竹浆黑液黏弹性模量的影响第41-43页
        3.2.3 浓度对竹浆黑液黏弹性模量的影响第43-44页
        3.2.4 浓度对竹浆黑液黏度的影响第44-47页
    3.3 小结第47-48页
4 竹浆黑液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第48-58页
    4.1 实验部分第49-52页
        4.1.1 实验原料第49页
        4.1.2 试剂第49页
        4.1.3 设备与仪器第49-50页
        4.1.4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0页
        4.1.5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黑液硅含量第50-51页
        4.1.6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51页
        4.1.7 黑液样品的消解第51页
        4.1.8 元素检出限的计算第51页
        4.1.9 回收率的计算第51-5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4.2.1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分析第52页
        4.2.2 黑液消解过程分析第52-54页
        4.2.3 ICP检测波长的选择第54-55页
        4.2.4 检出限第55页
        4.2.5 校准曲线第55页
        4.2.6 样品分析第55-56页
        4.2.7 不同测试方法的比较第56-57页
    4.3 小结第57-58页
5 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第58-83页
    5.1 实验部分第59-62页
        5.1.1 实验原料第59页
        5.1.2 试剂第59页
        5.1.3 设备与仪器第59页
        5.1.4 黑液燃烧法除硅工艺确定第59-60页
        5.1.5 绿液硅含量的测定第60页
        5.1.6 黑液燃烧法除硅率的计算第60-61页
        5.1.7 绿液硅不溶物SEM观测第61页
        5.1.8 绿液硅不溶物XRD分析第61页
        5.1.9 绿液硅不溶物TEM分析第61页
        5.1.10 绿液硅不溶物粒径分布测定第61-62页
        5.1.11 绿液硅不溶物XPS分析第62页
        5.1.12 绿液硅不溶物比表面积测定第62页
        5.1.13 黑液热分解性能分析第6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2-82页
        5.2.1 除硅剂对黑液VIE值的影响第62-64页
        5.2.2 氧化镁除硅效果的研究第64-65页
        5.2.3 硫酸镁除硅效果的研究第65-66页
        5.2.4 绿液硅不溶物SEM-EDAX和TEM分析第66-71页
        5.2.5 绿液硅不溶物XRD分析第71-73页
        5.2.6 绿液硅不溶物粒径和比表面积分析第73-76页
        5.2.7 绿液硅不溶物XPS分析第76-78页
        5.2.8 除硅剂对黑液燃烧性能的影响第78-82页
    5.3 小结第82-83页
6 自苛化协同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第83-97页
    6.1 实验部分第83-85页
        6.1.1 实验原料第83页
        6.1.2 试剂第83页
        6.1.3 设备与仪器第83-84页
        6.1.4 黑液燃烧法除硅工艺第84页
        6.1.5 绿液有效碱的测定第84-85页
        6.1.6 绿液总碱量的测定第85页
        6.1.7 自苛化率的计算第85页
        6.1.8 硅含量的测定第85页
        6.1.9 绿液硅不溶物分析第85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5-96页
        6.2.1 硼砂自苛化效果的研究第85-87页
        6.2.2 硼砂除硅效果的研究第87-89页
        6.2.3 硼酸钠对黑液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9-90页
        6.2.4 自苛化绿液硅不溶物SEM-EDS和TEM分析第90-93页
        6.2.5 自苛化绿液硅不溶物化学组成分析第93-96页
    6.3 小结第96-97页
7 全文总结第97-100页
    7.1 结论第97-98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98页
    7.3 存在的问题第98页
    7.4 建议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078958,这篇论文共11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