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同气相求论文 理论内涵论文 基本理论论文 推理方法论文 临床应用论文
论文详情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同时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医易同源”之说。同气相求思维作为易学思维的一个分支,指导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并渗透进中医药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临床治疗。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同气相求”理论资料的整理,以明确“同气相求”理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入探讨它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推理方法的影响,探寻它对中药采摘炮制等方面和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临床治疗、预防保健的指导意义。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文献资料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结合古代名家医学著作及近年相关医药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共时对比等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探寻“同气相求”理论在中医药学的具体应用。结果:1.“同气相求”有其独特的哲学内涵。2.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作用下,“同气相求”理论被运用于中医学。3.“同气相求”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并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结论:通过对“同气相求”理论的整理及研究,明确了其独特的哲学内涵,确定了其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清晰地指出由于此理论本身的模糊性所导致的对中医药学影响的狭隘性。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同气相求”理论,为此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更为此理论在中医药学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严谨的逻辑指导。
目录第5-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第12-22页
    1.“同气相求”的含义及相关解释第12-15页
        1.1 “同”的含义第12页
        1.2 “气”的含义第12页
        1.3 “相”的含义第12-13页
        1.4 “求”的含义第13-14页
        1.5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第14-15页
    2.“同气相求”运用于中医的理论基石第15-17页
        2.1 气—元论第15-16页
            2.1.1 “同气相求”的基础第15页
            2.1.2 “同气相求”的动力第15-16页
            2.1.3 “同气相求”的条件第16页
        2.2 整体观念第16-17页
            2.2.1 “同气相求”的思维模式第16-17页
            2.2.2 “同气相求”的理论基础第17页
    3.“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第17-19页
        3.1 “同气相求”对阴阳学说的影响第17-18页
        3.2 “同气相求”对五行学说的影响第18-19页
    4.“同气相求”对中医推理方法的影响第19-22页
        4.1 “同气相求”对取象比类的影响第20页
        4.2 “同气相求”对推理衍义的影响第20-22页
第二部分 “同气相求”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第22-47页
    1.病因病机方面第22-23页
    2.辨证诊断方面第23-24页
    3.中药采摘炮制、药理药性方面第24-31页
        3.1 地道的药物产地第24-25页
        3.2 适宜的采摘时节第25-26页
        3.3 入药部位与中药药性第26-27页
        3.4 四气五味之中药药理第27-28页
        3.5 升降浮沉之中药药性第28-30页
        3.6 加工炮制与中药药性第30-31页
    4.临床治疗方面第31-42页
        4.1 以脏治脏之脏器疗法第31-33页
            4.1.1 以形治形第31-32页
            4.1.2 药物环境习性类比生理病理第32-33页
            4.1.3 药物颜色类于脏腑色泽第33页
        4.2 心病心医之情志疗法第33-35页
            4.2.1 祝由第34页
            4.2.2 劝说开导第34-35页
            4.2.3 暗示第35页
            4.2.4 情志相胜第35页
        4.3 五行经穴之针灸疗法第35-38页
            4.3.1 按时取穴法第36页
            4.3.2 补母泻子法第36-38页
        4.4 方药运用之反佐用法第38-40页
            4.4.1 寒热配伍反佐用法第39-40页
            4.4.2 寒热服药反佐用法第40页
        4.5 中药配伍之引经报使第40-42页
            4.5.1 有关经络的引经药第40-41页
            4.5.2 有关脏腑的引经药第41页
            4.5.3 方剂中引经药的应用第41-42页
            4.5.4 食物类药引第42页
    5.养生保健方面第42-47页
        5.1 体质因素第42-44页
            5.1.1 体质背景下的病邪易感第43-44页
            5.1.2 体质明确下的饮食调养第44页
        5.2 顺应四时而养生第44-47页
            5.2.1 顺时摄养第45页
            5.2.2 顺时调神第45-46页
            5.2.3 顺时饮食第46-47页
讨论第47-50页
    1.对中医理论影响的优势与不足第47-48页
    2.对中医临床影响的优势与不足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第56-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6657,这篇论文共6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8.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