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大鼠脑肠轴相关蛋白影响的研究

针刺论文 大肠俞募穴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功能性腹泻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本研究探讨针刺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对其海马组织、结肠组织总蛋白表达量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探索针刺大肠俞募穴治疗该病的效应机制,为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选穴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0只SPF级别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俞穴组、电针募穴组、电针俞募穴组5个组,每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以外,其它四组大鼠均番泻叶灌胃法复制功能性腹泻模型,空白组采用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电针俞穴组、电针募穴组、电针俞募穴组于每日灌胃后1小时给予电针治疗,针刺时间15min,每天一次,共10天。在针刺治疗结束后,每组10只大鼠麻醉后,剖开腹腔取结肠组织,开颅取海马组织,用总蛋白测定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和海马组织蛋白浓度。同时,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和海马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量。结果:1.各组大鼠24h粪便含水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24h粪便含水量有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募穴组、电针俞募穴组的24h粪便含水量均有下降(P<0.01)。2.各组大鼠灌胃后1h排便粒数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灌胃后1h排便粒数有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募穴组大鼠灌胃后1h排便粒数有所下降(P<0.01)。3.各组大鼠结肠BDNF蛋白含量比较:各组大鼠结肠BDNF蛋白含量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俞穴组、电针俞募穴组海马BDNF升高(P<0.05)。5.各组大鼠结肠、海马BDNF蛋白含量相关性分析:电针俞穴组大鼠结肠、海马BDNF蛋白含量之间有显著性负相关(P<0.05)。6.各组大鼠结肠蛋白浓度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俞穴组、电针俞募穴组大鼠结肠蛋白浓度升高(P<0.05)。7.各组大鼠海马蛋白浓度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总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募穴组、电针俞穴组海马蛋白浓度升高(P<0.05)。8.各组大鼠结肠、海马蛋白浓度相关性分析:各组大鼠结肠、海马蛋白浓度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电针可以缓解FD大鼠腹泻症状,“天枢”“大肠俞”共行健运脾胃之功。2、电针大肠俞穴可以通过上调海马BDNF水平,引起结肠、海马组织蛋白含量的变化,发挥治疗FD大鼠的作用;电针天枢穴可通过上调海马蛋白含量变化,发挥治疗FD大鼠的作用;电针天枢穴配伍大肠俞穴可通过上调海马BDNF水平、结肠蛋白含量,发挥治疗FD大鼠的作用。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9-10页
引言第10-15页
    1.选题背景第10-13页
        1.1 功能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第10-11页
        1.2 俞募配穴法是针灸临床应用的选穴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研究亟待深入第11-12页
        1.3 从脑肠BDNF蛋白表达水平入手,为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第12-13页
    2.研究内容第13-14页
    3.技术路线第14-15页
实验研究第15-35页
    1.实验材料第15-17页
        1.1 实验动物第15页
        1.2 主要试剂第15-16页
        1.3 主要仪器第16-17页
        1.4 软件系统第17页
    2.实验方法第17-23页
        2.1 动物分组第17页
        2.2 模型的建立第17-18页
        2.3 模型成功的评估第18页
        2.4 处理方法第18页
        2.5 针刺治疗第18-19页
        2.6 实验步骤第19页
        2.7 取材第19-20页
        2.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第20-23页
        2.9 统计方法第23页
    3.实验结果第23-35页
        3.1 大鼠一般状态及排便状况观察第23-25页
        3.2 大鼠结肠、海马BDNF蛋白含量测定第25-30页
        3.3 大鼠结肠、海马组织蛋白浓度测定第30-35页
讨论第35-63页
    1.祖国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第35-38页
        1.1 对病名的认识第35页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5-37页
        1.3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第37-38页
    2.西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第38-44页
        2.1 本病的定义与诊断第38页
        2.2 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第38-43页
        2.3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第43-44页
    3.BDNF、脑-肠轴与FD的关系第44-50页
        3.1 脑-肠轴与FD的关系第44-47页
        3.2 BDNF与FD的关系第47-49页
        3.3 脑-肠轴与BDNF的关系第49-50页
    4.针灸治疗FD的临床研究第50-56页
        4.1 针灸治疗FD的疗效第50-51页
        4.2 针灸治疗FD的用经选穴第51-56页
    5.针灸治疗FD的机制研究第56-57页
    6.本实验方法及结果的讨论第57-63页
        6.1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第57页
        6.2 电针不同穴位对FD大鼠排便情况的影响第57-58页
        6.3 电针不同穴位对FD大鼠脑-肠轴紊乱的影响第58-60页
        6.4 电针不同穴位的效应机制第60-63页
结论第63-64页
问题与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附件第74-83页
    附件一:附图第74-75页
    附件二:综述第75-82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2-8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205355,这篇论文共8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