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的协调机制研究

服务创新论文 创新社区论文 委托代理理论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 协调机制论文
论文详情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渗透,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创新流程愈加普遍,这也使得网络创新社区的研究更为重要。作为多主体参与创新的重要模式,网络创新社区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关于创新社区的问题显得非常必要。虽然使用创新社区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创新的优先选择,但从创新社区中获得有效的创新方案是绝大多数创新的组织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一般地,企业会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的等级的项目放到社区中,寻找解决思路或者是解决方案,更有甚者,直接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模块以便参与者能够更好的参加进来。由于创新社区的多主体参与特征,而协调是处理多主体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对围绕创新社区协调机制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一个创新社区来讲,沟通协调、服务创新能力协调、利益协调以及多主体参与创新的风险是决定其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文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超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息博弈、线性规划、委托代理理论等定量方法和案例说明的定性分析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创新的组织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沟通以及参与者之间的沟通的问题,由于受到时间的约束,参与者往往无法就一个问题无限期地沟通下去,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创新社区会因为参与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而慢慢对创新社区的讨论失去兴趣,因此建立合适的沟通协调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得出为了使创新参与者积极参与讨论,必须考虑参与者的参与效用问题,进而建立合适的多种沟通协调机制以保证参与者的主动参与。创新的组织者其次要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不同的创新项目,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熟悉程度与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合理的安排创新的主动权,也即进行创新的权力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创新的组织者往往会把创新项目分配到不同的创新社区中,在不同的创新项目中的安排和调整,对组织者的利益获取极为重要。创新的组织者还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由于进入者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异质的,能力无法预知,因此合适的激励机制就成为吸引参与者的最重要的管理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创新的整合程度不高,单个服务创新产出容易观测时,组织者首先应评估选择能力较强的参与者,然后采用任务分解方式,明确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分别进行激励,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整合度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就需要根据联合产出设计出恰当的激励系数,激励更多的成员参与合作。当然本文最后还对组织者面临的多主体参与的风险做了研究和考虑,认为只有合理推动参与者增加产能,才是规避多主体参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的较好办法。本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完善,组织者在创新社区中到底愿意拿出那些创新项目来吸引参与者;而这些项目在组织者处的重要程度如何。也就是说,如果创新的组织希望更多地使用创新社区来进行多主体参与的创新,什么样的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吸引高等级人才完成更高级别的项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据项目的保密程度和重要程度来制定项目创新的开放程度和激励机制。本文的研究对企业的创新视野有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络的推动下,必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社区中来获得新创新、新方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案。创新社区也必将改变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创新系统,将会对于创新及创新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6页
    1.1 网络创新社区的协调机制第13-20页
        1.1.1 创新社区的界定第13-17页
        1.1.2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第17-18页
        1.1.3 创新社区的协调第18-20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2页
    1.3 相关文献综述第22-32页
        1.3.1 创新社区——价值网络、商业网络、社会网络的混合体第22-26页
        1.3.2 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及参与主体第26-27页
        1.3.3 基于网络中心化的服务创新第27-29页
        1.3.4 创新竞赛第29-30页
        1.3.5 创新中的协调机制第30-32页
    1.4 问题的提出第32-33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第33-35页
        1.5.1 研究内容第33页
        1.5.2 研究思路第33-35页
    1.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创新社区:多类型网络的混合体第36-56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服务创新的动态社区第37-42页
        2.2.1 基于服务创新行为的认知网络第38-39页
        2.2.2 基于知识增加的价值网络第39-40页
        2.2.3 基于社会资本与创新资本的社会网络第40-41页
        2.2.4 基于竞争优势的市场导向网络第41-42页
        2.2.5 服务创新社区的平衡与优化第42页
    2.3 服务创新社区运行的规则第42-43页
        2.3.1 基于创新的协调与联合第42-43页
        2.3.2 无边界约束第43页
    2.4 服务创新社区的维度第43-48页
        2.4.1 创新领导力第43-44页
        2.4.2 创新空间第44页
        2.4.3 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第44-45页
        2.4.4 服务创新的多水平选择逻辑第45-46页
        2.4.5 两种服务创新社区的演化:目标导向与偶的第46-47页
        2.4.6 服务创新网络的演化结构第47-48页
    2.5 创新社区的知识分享第48-53页
        2.5.1 不同知识类型的分享模式第49页
        2.5.2 显性知识分享模式第49-51页
        2.5.3 隐性知识分享模式第51-53页
    2.6 服务创新社区的识别与协调第53-54页
        2.6.1 确定服务创新社区的目标第53页
        2.6.2 识别服务创新的参与者第53页
        2.6.3 识别社区参与主体的价值维度第53-54页
        2.6.4 确定价值连接第54页
        2.6.5 服务创新网络的绘制第54页
    2.7 结论第54-56页
第三章 创新社区的沟通协调第56-71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服务创新功能团队与创新社区第57-60页
        3.2.1 服务创新功能团队第57-58页
        3.2.2 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第58-60页
    3.3 模型设计第60-65页
        3.3.1 任意两个参与者情况第63-64页
        3.3.2 不同沟通模式下的情况第64-65页
    3.4 创新社区沟通协调的案例研究第65-70页
        3.4.1 沟通方式中工作表现与创造力的关系第66页
        3.4.2 沟通的属性和生产力的测量第66-68页
        3.4.3 研究方法第68页
        3.4.4 数据采集第68页
        3.4.5 分析与解释第68-69页
        3.4.6 时序分析第69-70页
    3.5 结论第70-71页
第四章 创新社区参与者权力分配和优化第71-93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服务企业采纳服务创新过程第72-73页
    4.3 管理者对服务创新的控制力与员工积极性的权衡第73-75页
    4.4 服务创新的最优权力分配范围第75-80页
        4.4.1 数值模拟第77-78页
        4.4.2 仿真结果说明第78-80页
    4.5 服务创新过程中的服务能力的优化配置第80-91页
        4.5.1 模型求解第84-88页
        4.5.2 算例第88-91页
    4.6 结论第91-93页
第五章 创新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第93-112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服务创新社区第94-96页
        5.2.1 在线创新社区和开放创新第94-95页
        5.2.2 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第95页
        5.2.3 对于服务创新社区的更进一步认识第95-96页
    5.3 服务创新社区的激励模型第96-100页
        5.3.1 团队激励模型描述第96-97页
        5.3.2 模型分析第97-100页
    5.4 基于服务创新产出可测性的激励机制设计第100-104页
    5.5 基于创新社区的利益激励:创新竞赛第104-110页
        5.5.1 创新竞赛的关键因素第106-107页
        5.5.2 创新竞赛的流程第107-110页
    5.6 结论第110-112页
第六章 创新社区的服务创新风险第112-121页
    6.1 服务创新社区风险构成第112-115页
        6.1.1 创新社区风险的定义第113页
        6.1.2 服务创新社区的风险构成第113-115页
    6.2 基于多主体的服务创新风险度量第115-117页
    6.3 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风险的控制第117-120页
    6.4 结论第120-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4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121-122页
    7.2 研究展望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附录1第139-141页
附录2第141-143页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第143-14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054,这篇论文共14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3.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