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氧化物NaxMO2结构调控和储钠性能的研究

钠离子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论文 过渡金属氧化物论文 隧道型论文 P2相论文 O3相论文 普鲁士蓝类似
论文详情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高效的电化学电源,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型电器和电动汽车中。钠离子电池有着类似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由于其能量密度略小于锂离子电池而被忽视。近年来,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电网对提升电能使用效率和电能质量的需求加大,促进了低成本、长寿命、高效率的大型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钠离子电池拥有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因而重新引起广泛的关注。开发出一种或多种具有稳定脱嵌性能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体系,是当前钠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在众多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体系中,过渡金属氧化物NaxMO2具有种类多样、结构稳定、性能优异的特点。但这类材料的结构演变规律、充放电机理以及电化学性能调控还存在大量研究空白。本论文主要围绕过渡金属氧化物NaxMO2中隧道型、P2型和03型三种构型的材料,进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方面的改性,以及隧道型与P2型之间的结构转变和P2-O3型结构复合的研究。此外,我们还针对新型的普鲁士蓝类似物电极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在第一章中,简要的介绍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其次,对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正极材料主要关注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负极材料则关注三类不同电化学反应机理(脱嵌机理、转化反应和合金化反应)的电极材料。最后,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本论文中所用到的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以及锂/钠半电池组装和测试方法。在第三章中,利用不同形貌前驱体的固相法制备隧道型Na4Mn9O18正极材料,考察了不同形貌的前驱体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颗粒的Mn源前驱体不利于混料均匀,会引起组分偏析,造成杂相的生成,显著降低材料电化学性能。不同的前驱体形貌会影响晶体的生长方向,从而会影响脱嵌钠离子的性能,毛球状MnO2前驱体制备的材料性能最优。另外,我们还进行了Ti对Mn位取代的改性研究,发现Ti对Mn位的大量掺杂都不会影响结构的保持;随着Ti的掺杂量增多,晶胞参数线性增大。通过对材料的电化学测试发现,掺杂会降低整体工作电压平台。交流阻抗的测试表明,适量掺杂会降低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适量的Ti掺杂会有效抑制材料长循环过程中极化增大的问题,提高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在第四章中,系统地研究了Ti基P2型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从理论设计到材料初步筛选,我们选定了Na0.67Ni0.33Ti0.67O2和Na0.67Li0.22Ti0.68O2两种材料体系。Na0.67Ni0.33Ti0.67O2材料在0.4-2.5V电压区间具有120 mAh g-1可逆比容量,而且该材料得益于在室温下10-4 S cm-1级别的高离子电导率,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40C的充电电流下具有60%的容量保持率。非原位XRD分析表明该电极材料属于脱嵌反应机理,充放电过程中极小的体积应变使其具有长循环稳定性。另一种P2型材料Na0.67Li0.22Ti0.68O2同样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材料的稳定性比Na0.67Ni0.33Ti0.67O2更加优异。我们还研究了成膜添加剂FEC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第五章中,针对两种03型正极材料,即两元材料NaNi0.5Mn0.5O2和三元材料Na[Ni0.4Fe0.2Mn0.4]O2进行了掺杂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四价Ti对Mn位的掺杂不会改变材料的结构晶型,同时,由于六配位的Ti(0.605 A)离子半径大于Mn(0.53 A),Ti的掺杂会增大晶胞参数,增大层间距,这更有利于钠离子的脱嵌。电化学测试表明,Ti掺杂引入会提高电压平台,适量的掺杂有利于高压下的结构稳定性,降低体系阻抗,提高倍率性能。第一种材料的最优样品NaNi0.5Mn0.3Ti0.2O2在1.5.-4.2V电压区间拥有147.7 mAh g-1可逆比容量,且循环倍率性能较佳。第二种材料的最优样品Na[Ni0.4Fe0.2Mn0.2Ti0.2]O2在1.5-4.2V电压区间能有145 mAh g-1可逆比容量,在3.2V的平均电压的能量密度为460Whkg-1,而且200次循环后仍有84%的容量保持率。在第六章中,首次发现了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中,除了钠元素的占比,过渡金属的种类也会影响其物相组成。通过对Na0.44MnO2掺杂的研究中发现,少量的Co对Mn位的掺杂就能影响最终样品的成相,从纯隧道型相转变为P2相,同时掺杂前后的电化学性能也差别显著。除了Co以外,Ni、Mg、Fe、Al等元素也有类似效果。在第七章中,在制备Na0.67[Ni0.4Co0.2Mn0.4]O2材料过程中,发现通过改变冷却制度,可以调控材料的成相,制备出特殊的P2-03混合型的材料。与纯P2型同组分材料相比,P2-O3混合相样品显示出更加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型,同时还能缓解P2相首次库伦效率异常的问题。这种特殊结构的材料对于提升P2型材料性能、以及P2与O3型之间的结构转化的研究有借鉴作用。在第八章中, 首先合成了新型的普鲁士蓝类似物Ti0.75F30.25[Fe(CN)6]0.96·]1.9H2O,并开创性地将这类化合物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现该化合物在锂离子半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非原位XRD分析表明其电化学反应机理为铁氰化物的转化反应。进一步利用水热合成对该化合物进行改性,有效地提高了它的结晶性和可逆比容量。我们还利用盐酸热分解氧化沉淀的方法制备出立方形貌的铁氰化铁化合物,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它的一系列衍射物,包括:Fe2O3、无定型C和Fe2O3/C复合材料。该铁氰化物及其衍生物均具有嵌锂功能,而且电化学机理均不相同,其中的Fe2O3/C复合样品的综合性能最佳。最后,论文第九章对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45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钠离子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第16-20页
        1.2.1 钠离子电池的组成第16-17页
        1.2.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7-18页
        1.2.3 钠离子电池的主要特点第18-20页
    1.3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0-28页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20-23页
        1.3.2 聚阴离子化合物第23-24页
        1.3.3 金属框架结构材料第24-28页
    1.4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介绍第28-34页
        1.4.1 脱嵌机理材料第29-31页
        1.4.2 合金化反应机理材料第31-32页
        1.4.3 转化反应机理材料第32-34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5页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第45-55页
    2.1 本论文中主要实验药品第45-46页
    2.2 本论文中所采用的实验仪器和制备方法第46-55页
        2.2.1 材料合成和设备第46-47页
        2.2.2 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表征第47-50页
        2.2.3 电极片制备与电池组装第50-52页
        2.2.4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52-55页
第3章 隧道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0.44)MnO_2的制备及改性研究第55-73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58页
        3.2.1 材料制备第56-57页
        3.2.2 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第57页
        3.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57-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68页
        3.3.1 固相法制备Na4Mn9O18第58-61页
        3.3.2 Ti对Mn位的掺杂改性研究第61-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4章 P2型层状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_(0.67)MO_2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3-91页
    4.1 引言第73-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4.2.1 材料制备第75页
        4.2.2 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第75页
        4.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75-76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88页
        4.3.1 P2型的Na_(0.67)Ni_(0.33)Ti_(0.67)O_2的制备和研究第76-84页
        4.3.2 P2型的Na_(0.67)Li_(0.22)Ti_(0.68)O_2的制备和研究第84-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第5章 O_3型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NaMO_2的制备和改性研究.第91-105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2 实验部分第92-93页
        5.2.1 材料制备第92页
        5.2.2 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第92-93页
        5.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9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102页
        5.3.1 两元体系O_3型材料NaNi_(0.5)Mn_(0.5)O_2掺杂改性研究第93-97页
        5.3.2 三元体系O3型材料Na[Ni_(0.4)Fe_(0.2)Mn_(0.4)]O_2掺杂改性研究第97-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第6章 元素掺杂对隧道型和P2型Na_(0.44)MnO_2的构效关系的影响第105-119页
    6.1 引言第105-106页
    6.2 实验部分第106页
        6.2.1 材料制备第106页
        6.2.2 材料晶体结构和颗粒形貌分析第106页
        6.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10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5页
        6.3.1 不同掺杂元素类型对隧道型和P2型结构转变和性能的影响第106-112页
        6.3.2 不同掺杂量对隧道型和P2型结构转变的影响第112-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第7章 P2-O3复合型材料Na_(0.67)[Ni_(0.4)Co_(0.2)Mn_(0.4)]O_2的制备和研究第119-133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实验部分第119-120页
        7.2.1 材料制备第120页
        7.2.2 材料成分、结构和形貌分析第120页
        7.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12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0-129页
    7.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3页
第8章 开放式框架结构的普鲁士蓝类似物及其衍生物储锂/钠性能研究第133-149页
    8.1 前言第133页
    8.2 实验部分第133-135页
        8.2.1 材料制备第133-134页
        8.2.2 材料结构、组分和形貌分析第134-135页
        8.2.3 电极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135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35-146页
        8.3.1 TiFeCN的作为负极的储锂/钠性能研究第135-142页
        8.3.2 FeFeCN及其衍生物作为负极储锂性能的研究第142-146页
    8.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49页
第9章 论文总述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49-151页
    9.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9-150页
    9.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50页
    9.3 未来研究展望第150-15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937854,这篇论文共15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5.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