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霉素工业生产菌种为对象的代谢工程改造探索

红霉素论文 位点特异性重组论文 代谢工程论文 聚酮合成酶论文 前体论文
论文详情
近年来,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生产上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等普遍问题。特别是在以红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大宗发酵产品上,产品发酵单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发酵产品成分复杂,有效组分含量偏低。本论文以红霉素工业生产菌红色糖多孢菌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红霉素的产量和组份纯度为出发点,以实验室前期红霉素生产菌分子育种存在的难点为突破口,通过代谢工程的方法,从多个层次对红霉素生产菌株进行代谢工程改造。期望以红霉素生产菌的分子育种为样本,找到一条改造微生物发酵天然产物的通用之路,从而为我国大宗发酵产品生产技术提升作出一些努力。论文首先从技术层面上解决在红霉素工业生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HL3163 E3中高效稳定导入外源基因的问题。我们通过同源双交换重组把ΦC31整合酶所识别的特异序列attB导入到红色糖多孢菌E3染色体上一段没有功能NRPS合成酶基因的中部,从而在红色糖多孢菌中人为地构建了一个基于ΦC31整合酶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插入盒,使外源基因能快速、高效、稳定地整合到红色糖多孢菌的染色体中。在奠定论文工作的技术基础后,我们利用此插入盒采用不同的基因构建方式强化红霉素D转化为红霉素A的两个限速酶——羟基化酶EryK和甲基化酶EryG的表达,使红霉素杂质组份B和C明显降低。当我们在红色糖多孢菌内组成型共表达四个基因:甲基化酶EryG、羟基化酶EryK、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及透明颤菌蛋白血红蛋白Vhb,中间产物红霉素B和C的积累几乎为零,同时红霉素A的产量也提高了约30%。在解决红霉素杂质组份积累的同时,我们发现红霉素聚酮合成酶(PKS)可能是限制红霉素产量的一个关键瓶颈,其基因长达32 kb。为了强化表达PKS,我们构建了红色糖多孢菌工业生产菌株S.erythraea HL3168 E3基因组cosmid文库,并筛选出一个包含有完整PKS的黏粒C5,把黏粒C5通过ΦC31整合酶介导的盒式插入整合到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 HL3168 E3染色体中,获得了红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拷贝数倍增的重组菌S. erythraea E3-C5。我们发现重组菌的红霉素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摇瓶发酵中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0%;50 L发酵罐的中试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HL3168 E3相比,重组菌株E3-C5不仅产量提高了近50%,发酵周期也缩短了三分一此外,我们还初步尝试了通过操纵初级代谢以及调控因子来影响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但是无论是强化表达了与红霉素合成前体直接相关连的几个酶: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和丙酸激酶,还是强化表达可能与红霉素合成相关的调控因子RelA和BldD蛋白,红霉素的产量均未产生明显改变。在本论文的最后,我们还尝试了在大肠杆菌中异源合成红霉素的部分工作。通过探索在大不同肠杆菌宿主中异源合成红霉素的大环骨架—6-脱氧红霉内酯(6-DEB),我们发现大肠杆菌B系列菌株要比K-12系列菌株更适合生产6-脱氧红霉内酯。同时,在大肠杆菌中补充稀有密码子能够提高异源表达聚酮类化合物的产量。这些工作为在大肠杆菌中选择合适的宿主,实现红霉素异源合成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2-24页
    1.1 抗生素生产基因工程改造发展的现状第12-16页
    1.2 红霉素合成的生物学研究状况第16-22页
        1.2.1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第17-19页
        1.2.2 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第19-20页
        1.2.3 以工业应用为目的的红霉素生产菌基因工程改造第20-21页
        1.2.4 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第21-22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4-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1.1 菌种与质粒第24-25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5页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5-26页
        2.1.4 试剂第26页
        2.1.5 溶液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4页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27-28页
        2.2.2 大肠杆菌质粒的制备第28页
        2.2.3 DNA电泳第28页
        2.2.4 DNA的酶切和连接第28页
        2.2.5 PCR产物的克隆第28-29页
        2.2.6 大肠杆菌的P1转导第29页
        2.2.7 序列分析第29页
        2.2.8 S.erythraea HL3168 E3孢子的制备第29页
        2.2.9 S.erythraea HL3168 E3和E.coli的属间接合转移第29页
        2.2.10 S.erythraea HL3168双交换菌株的筛选第29-30页
        2.2.11 S.erythraea总DNA的制备第30页
        2.2.12 蔗糖梯度离心分离纯化DNA片段第30-31页
        2.2.13 文库的包装、转染第31页
        2.2.14 核酸分子杂交第31-32页
        2.2.15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的摇瓶发酵方法第32页
        2.2.16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发酵液的处理及液相和液质检测第32-33页
        2.2.17 红霉素发酵液生物效价测定第33-34页
第3章 红色糖多孢菌中基于ΦC31位点特异性重组酶介导的基因重组插入盒的构建第34-43页
    3.1 ΦC31整合酶所识别特异位点attB序列的导入第35-38页
        3.1.1 双交换质粒的构建第35-37页
        3.1.2 双交换突变株的基因型验证第37-38页
    3.2 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有效性验证第38-40页
    3.3 双交换菌株对红霉素发酵产量的影响第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4章 ΦC31整合酶介导的盒式插入在提高红色糖多孢菌红霉素发酵组份纯度上的应用第43-60页
    4.1 采用ΦC31位点特异性重组的盒式插入强化羟化酶EryK及甲基化酶EryG的表达第43-48页
        4.1.1 重组菌的构建第43-45页
        4.1.2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45-48页
    4.2 甲基化酶eryG基因在红色糖多孢菌中的诱导表达体系第48-50页
        4.2.1 重组菌的构建第49-50页
        4.2.2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50页
    4.3 辅助因子对红霉素组份的影响第50-56页
        4.3.1 重组菌的构建第51-55页
        4.3.2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60页
第5章 次级代谢基因拷贝数倍增对红霉素合成的影响第60-72页
    5.1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 HL3168 E3 cosmid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含红霉素聚酮合成酶PKS黏粒的筛选第61-65页
        5.1.1 S.erythraea HL3168 E3总DNA的抽提第61-62页
        5.1.2 总DNA插入片段的制备第62-64页
        5.1.3 基因组文库的包装第64-65页
        5.1.4 含红霉素基因簇cosmid的筛选第65页
    5.2 倍增红霉素聚酮合成酶PKS拷贝数菌株的构建第65-66页
    5.3 重组菌S.erythraea E3-C5的发酵结果分析第66-67页
        5.3.1 生物效价分析第66-67页
        5.3.2 重组菌株红霉素组份分析第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72页
第6章 调节红霉素前体合成的代谢工程初步研究第72-100页
    6.1 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ase)第73-80页
        6.1.1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75-79页
        6.1.2 重组菌的表型与红霉素产量第79页
        6.1.3 讨论第79-80页
    6.2 丙酰辅酶A羧化酶(Caboxylase)第80-88页
        6.2.1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81-85页
        6.2.2 重组菌株红霉素发酵结果第85页
        6.2.3 讨论第85-88页
    6.3 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Epimerase)第88-91页
        6.3.1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88-90页
        6.3.2 重组菌S.erythraea E3-epi发酵结果第90页
        6.3.3 讨论第90-91页
    6.4 丙酸激酶(propionate kinase)第91-96页
        6.4.1 强化表达丙酸激酶重组菌株的构建第92-95页
        6.4.2 重组菌株S.erythraea E3-Kinase发酵结果第95-96页
        6.4.3 讨论第96页
    6.5 本章小结第96-100页
第7章 调控因子对红霉素合成影响的初步探索第100-109页
    7.1 RelA蛋白第100-105页
        7.1.1 RelA蛋白的强化表达第100-104页
        7.1.2 RelA基因拷贝数的倍增第104-105页
    7.2 BldD蛋白的组成型强化表达对红霉素合成的影响第105-107页
        7.2.1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105-107页
        7.2.2 发酵结果第107页
    7.3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8章 红霉素在大肠杆菌中异源合成的优化第109-118页
    8.1 插入sfp基因至prp操纵子区以构建基因工程菌宿主第111-113页
    8.2 摇瓶考查不同宿主6-脱氧红霉内酯的产量第113页
    8.3 红霉素聚酮合成酶三个亚基DEBS1、DEBS2和DEBS3的表达与丙酸盐转化为6-脱氧红霉内酯的得率在不同宿主细胞里的比较第113-115页
    8.4 6-脱氧红霉内酯的理论得率第115页
    8.5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博士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2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3053,这篇论文共12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