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仿真

城乡交错带论文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离散性分析论文 速度波动系数论文
论文详情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现在与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乡交通非常活跃,道路交通安全矛盾日益突出。中心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日渐提高,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对交通出行的需求近年来快速增长,尤其是城乡交错带交通量大幅提升。城乡交错带道路是连接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过渡路段,兼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特征,即使是同一路段也具有不同的道路交通环境。由于城乡交错带道路条件和交通管理滞后于交通需求,导致这里的交通事故频发,特别是重大交通事故增长趋势较强。城乡交错带差异化道路交通环境与二元化特征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国内外研究者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公路交通安全研究较多,但对城乡交错带交通安全的系统研究很少。本文针对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以道路条件为基础,利用试验和模拟仿真等手段,掌握车辆在城乡交错带道路行驶的加速度和速度特性,探讨对城乡交错带交通安全影响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建立了基于道路条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车辆加速度干扰模型和速度波动模型,研究加速度干扰和车速离散性与安全性的关系,研究成果将为科学评价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对预防和降低该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事故、城乡交错带交通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明确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从驾驶员、车辆、道路条件及环境多方面,对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各要素与安全性的作用机理,结合已有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论述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根据城乡交错带道路特征,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道路基本条件、道路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管理、接入口、交叉口五类指标建立了交通安全性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德尔菲法、网络层次法和熵值法,通过极限超矩阵获得道路安全性指标总权重。以哈尔滨市城乡交错带某路段为实例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论比较验证。第四,采用光纤陀螺仪进行实验,选择车辆三向加速度干扰作为评价道路安全性的指标。基于加速度干扰概念,建立了不同道路线形的加速度干扰模型和三向加速度干扰模型。选取城乡交错带典型路段,测得不同路段车辆行驶参数,以实验结论对加速度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第五,使用交通仿真软件对城乡交错带道路车速、流量、密度进行模拟仿真,并利用仿真结果,对车速离散性与道路交通安全性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车流速度波动模型,对速度波动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并采用灰关联熵法建立模型,确定各车型与车速离散性关联度。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2-17页
        1.1.1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2页
        1.1.2 我国交通安全形势与特点第12-17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1.2.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2.2 研究范畴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3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24-26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2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要素安全性分析第26-46页
    2.1 城乡交错带行车驾驶员因素分析第26-31页
        2.1.1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第26页
        2.1.2 驾驶员感知功能分析第26-29页
        2.1.3 驾驶员过度负荷第29-31页
    2.2 车辆因素分析第31-34页
        2.2.1 车辆操作稳定性第31-32页
        2.2.2 车辆制动性能第32-33页
        2.2.3 车辆被动安全性第33-34页
    2.3 城乡交错带道路因素分析第34-42页
        2.3.1 平面交叉口第34-36页
        2.3.2 接入口第36-39页
        2.3.3 道路线形第39-42页
    2.4 城乡交错带环境因素分析第42-44页
        2.4.1 自然环境因素第42-44页
        2.4.2 社会经济环境第44页
    2.5 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熵修正网络层次模型与评价第46-62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城乡交错带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47-50页
        3.2.1 建立城乡交错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47-48页
        3.2.2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8-50页
    3.3 初始指标权重确定第50-52页
        3.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50-51页
        3.3.2 权重确定第51-52页
    3.4 最终指标权重确定第52-56页
        3.4.1 网络层次结构原理第52-53页
        3.4.2 优势度判定第53-54页
        3.4.3 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第54-56页
    3.5 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第56页
    3.6 应用实例第56-60页
        3.6.1 构建网络层次结构第57页
        3.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第57-59页
        3.6.3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第59-60页
    3.7 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车辆加速度干扰模型与评价第62-82页
    4.1 加速度干扰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第62-63页
        4.1.1 速度变化特性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第62页
        4.1.2 加速度评价参数第62-63页
    4.2 城乡交错带行车加速度干扰模型第63-69页
        4.2.1 不同道路线形的城乡交错带加速度干扰模型第64-65页
        4.2.2 城乡交错带三向加速度干扰模型第65-69页
    4.3 城乡交错带车辆行驶三向加速度实测与分析评价第69-80页
        4.3.1 陀螺仪第69-71页
        4.3.2 VG700AB 光纤陀螺仪及系统调试第71-72页
        4.3.3 城乡交错带试验路段及可能速度第72-73页
        4.3.4 加速度分析与比较评价第73-80页
    4.4 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行车速度波动模型与仿真评价第82-102页
    5.1 概述第82-83页
        5.1.1 仿真的基本思路第82页
        5.1.2 仿真软件概况第82-83页
    5.2 仿真基本流程第83-84页
    5.3 城乡交错带仿真模型构建第84-89页
        5.3.1 研究区域确定第84-85页
        5.3.2 数据采集第85-87页
        5.3.3 仿真模型构建第87-89页
    5.4 仿真模型运行第89-90页
    5.5 城乡交错带仿真分析与评价第90-101页
        5.5.1 仿真分析第90页
        5.5.2 城乡交错带道路近似流量下速度分析第90-91页
        5.5.3 城乡交错带车辆速度分布分析第91-101页
    5.6 小结第101-10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02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第102-103页
    6.3 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1353,这篇论文共11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