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利用率液晶显示装置线偏振光源设计

投影系统论文 CPC论文 LED论文 复眼透镜阵列论文 偏振分束膜论文 角锥棱镜论文
论文详情
针对液晶投影显示系统能量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利用TracePro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和整体性能评价,深入分析了整个系统(包括照明系统,偏光分束棱镜,位相延迟系统)中影响能量利用率的因素。通过对线偏振光源的照明系统的基础设计,包括LED光源的选择,CPC集光器的优化设计,双排复眼透镜将光束转换为长宽比为4:3的矩形光束以及光束的均匀化处理,其出射光束的能量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且均匀性较高;对应用于投影系统中的偏振分束棱镜进行了分析,利用ZnS和MgF2两种材料设计了在较宽波段和较大入射角范围的偏振分束膜,并着重研究了膜层层数、入射角度和入射光波长对偏振分束膜消光比的影响,得出了在420-680nm波长范围内,当光束入射角在±2.5°,膜层层数为21层时,具有理想分光效果的膜系;分析了传统应用于投影系统的位相延迟波片色散难以完全避免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利用角锥棱镜完成S光到P光的位相延迟的装置,重点研究了光束在入射至角锥棱镜时需要考虑的最佳入射角(-15°~+15°)和偏振方位角(-63°~-52°)以达到偏振转换的目的,其P光到S光的转换效率为75.33%并将剩余24.67%的光线反射至CPC集光器中进行全反射重新利用被利用,其二次效率达到93.03%,并利用斯托克斯参量法分析解算了实验数据,实验验证了角锥棱镜作为位相延迟装置的可行性。最后,对文中所设计的投影显示系统进行了结构的优化,并对其能量利用率进行计算,对可能造成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系统的光学效率和均匀性都有了提高。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2 投影系统的分类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本文工作及研究内容及重点第12-13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第12-13页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3-14页
2 投影显示装置中的照明光学系统第14-30页
    2.1 非成像光学理论第14-16页
        2.1.1 非成像光学概述第14-15页
        2.1.2 光学扩展量(Etendue)第15-16页
    2.2 白光LED光源第16-17页
    2.3 CPC集光器的设计第17-24页
        2.3.1 边缘光线理论第17-19页
        2.3.2 CPC集光器的结构设计第19-20页
        2.3.3 CPC集光器结构的优化第20-21页
        2.3.4 CPC集光器的建模第21-24页
    2.4 用于LED照明的复眼匀光系统第24-28页
        2.4.1 复眼原理第25-26页
        2.4.2 双排复眼透镜照明第26页
        2.4.3 复眼对光束均匀度影响因素分析第26-28页
    2.5 小结第28-30页
3 PBS分束棱镜及分束膜的设计第30-44页
    3.1 PBS膜及分束棱镜的基本应用第30-31页
    3.2 薄膜偏光分束镜设计原理第31-35页
        3.2.1 偏振分束薄膜基本结构第31页
        3.2.2 薄膜材料折射率匹配条件第31-32页
        3.2.3 膜层相位匹配条件第32-33页
        3.2.4 膜层中心波长反射率第33-34页
        3.2.5 周期对称膜系的等效定理第34-35页
    3.3 偏振分束棱镜薄膜的制备第35-37页
        3.3.1 偏光分束镜折射率的选择第35-37页
    3.4 偏振分光膜系的优化设计第37-44页
4 位相延迟系统设计第44-60页
    4.1 偏振态转换研究的基础理论第44-49页
        4.1.1 旋转矩阵理论第44-47页
        4.1.2 斯托克斯参量法理论基础第47-49页
    4.2 传统斜入射消色差波片分析第49-51页
    4.3 角锥棱镜的偏振态转换应用分析第51-59页
        4.3.1 出射光偏振态与入射光偏振方位角的关系第51-55页
        4.3.2 角锥棱镜用作偏振态转换的最佳入射角第55-56页
        4.3.3 最佳入射角和最佳入射偏振方位角的实验检测第56-57页
        4.3.4 出射光偏振态随入射角变化关系的检测第57-58页
        4.3.5 出射光偏振态随入射偏振方位角变化关系的检测第58页
        4.3.6 结论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5 整体系统的分析第60-64页
    5.1 线偏振光源系统的构建第60-62页
    5.2 系统能量利用率分析第62-64页
6 结论第64-66页
    6.1 论文研究内容第64页
    6.2 论文技术创新点第64页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73页
附录A第73-8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6152,这篇论文共8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