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富集生物体微生物快速减容菌株的筛选与组配

超富集生物体论文 减容论文 菌群论文 分离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针对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环境生物修复超富集植物体快速减容的关键科技问题,采用铀及伴生重金属浓度梯度筛选和纤维素常规筛选相结合,分离高效菌株,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探讨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最佳产酶条件,多菌种协同组配提高菌株在超富集生物体处置技术中的作用。可为超量富集植物体的处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铀及伴生重金属浓度梯度和木质纤维素筛选相结合,分离出以芽孢杆菌属为主的有益菌株。C1菌株与模式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BCRC12826(DQ309323)匹配程度为100%,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3菌株与模式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 BCRC10255T(DQ309323)匹配程度为100%,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C5菌株与模式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BCRC 12826(DQ309323)匹配程度为100%,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11菌株与模式菌株Bacillus cereus WGPSB2(EF095752)匹配度为100%,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16菌株是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GMCCC3.3711)。(2)各菌株铀及伴生重金属抗性筛选,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 H 5.5~8.0,接种量2.0~5.0%,转速160~200 r/min,培养温度28~37℃,各菌株均能耐受一定的浓度铀及伴生重金属胁迫,对上述培养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也不同。(3)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在1%的CMC-Na为发酵产酶碳源,2%的蛋白胨+酵母粉为氮源,培养温度39℃,装液量70 m L,培养基初始p H为8.0,分别在第4d和第5d测得FPA与CMCA分别为:143.67 U/m L和164.28 U/m L。菌株C3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时:以1%的CMC-Na为碳源,2%的蛋白胨酵母粉混合氮源,接种量为3%,培养温度为37℃,装液量为70 m L,初始p H为8.0。在第4d和第5d时滤纸酶活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分别达到223.74 U/m L和257.67 U/m L。菌株C5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时:1%的CMC-Na为发酵产酶碳源,2%的蛋白胨酵母粉混合氮源,培养温度39℃,装液量70 m L,培养基初始p H为7.5。在此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C5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分别在第3d和第5d测得FPA与CMCA分别为:215.74 U/m L和217.68 U/m L。C11在1%的CMC-Na为发酵产酶碳源,2%的蛋白胨酵母粉混合氮源,培养温度40℃,装液量70 m L,培养基初始p H为8.0,分别在第4d和第3d测得FPA与CMCA分别为:173.34 U/m L和159.57 U/m L。C16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在1%的麸皮为发酵产酶碳源,2%的蛋白胨酵母粉混合氮源,培养温度30℃,装液量70 m L,培养基初始p H为5.5,在第5d测得FPA与CMCA分别为:235.89 U/m L和268.66 U/m L。(4)不同菌株的组配使用,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A2B3C3D3,即混合菌株发酵培养最佳条件为:C1和C5混合菌液4%的接种量,枯草芽孢杆菌6%的接种量,蜡状芽孢杆菌6%的接种量,里氏木霉6%的接种量。即C1、C3、C5、C11、C16菌株比例为1:3:1:3:3时,对秸秆降解效果最好。四个因素对实验影响程度依次为B>D>C>A,即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影响最大,依次为里氏木霉接种量与蜡状芽孢杆菌接种量,最后为地衣芽孢杆菌。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植物修复技术简介第14页
    1.3 富集植物处置技术简介第14-18页
        1.3.1 堆肥法第15页
        1.3.2 压缩填埋法第15-16页
        1.3.3 高温分解法第16-17页
        1.3.4 液相萃取技术第17页
        1.3.5 灰化法第17页
        1.3.6 焚烧法第17-18页
    1.4 木质纤维素第18-20页
        1.4.1 纤维素第19页
        1.4.2 半纤维素第19-20页
        1.4.3 木质素第20页
    1.5 秸秆降解菌简介第20-21页
    1.6 木质纤维素酶第21-23页
        1.6.1 纤维素酶第21-22页
        1.6.2 半纤维素酶第22页
        1.6.3 木质素酶第22-23页
    1.7 重金属耐受菌第23页
    1.8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8.1 课题来源第23页
        1.8.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9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第25-27页
        1.9.1 创新点第25页
        1.9.2 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快速减容优势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研究第27-48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2.2.1 材料与设备第28-29页
        2.2.2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46页
        2.3.1 菌株筛选第31-32页
        2.3.2 各菌株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与菌体形态第32-35页
        2.3.3 各菌株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第35-37页
        2.3.4 细菌 16S r DNA区域PCR扩增的结果第37页
        2.3.5 菌株的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7-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培养条件优化及铀及伴生重金属抗性测试第48-72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3.2.1 试验材料第49-50页
        3.2.2 主要实验设备第50-51页
        3.2.3 实验方法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70页
        3.3.1 单因素对各菌株培养条件优化第52-59页
        3.3.2 各菌株最佳培养条件第59-65页
        3.3.3 各菌株铀及伴生重金属抗性试验第65-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快速减容优势菌株的产酶条件优化第72-99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4.2.1 材料第73页
        4.2.2 主要仪器设备第73-74页
        4.2.3 方法第74-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97页
        4.3.1 最佳碳源和氮源的确定第75-78页
        4.3.2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78-80页
        4.3.3 温度对产酶影响第80-82页
        4.3.4 装液量对产酶影响第82-84页
        4.3.5 初始p H对产酶影响第84-85页
        4.3.6 培养时间对产酶影响第85-87页
        4.3.7 产酶条件的正交优化第87-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5章 快速减容优势菌株的组配研究第99-107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0-102页
        5.2.1 材料第100页
        5.2.2 主要仪器设备第100-101页
        5.2.3 实验方法第101-10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2-105页
        5.3.1 单菌对秸秆降解效果第102-103页
        5.3.2 菌株复配对秸秆降解效果第103-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结语第107-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932551,这篇论文共12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