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构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招远市为例

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源型城市论文 生态城市论文 生态足迹论文 生态赤字论文
论文详情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城市以后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是对人口过快增长、经济恶性发展、资源环境遭破坏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必然反应,是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的旧的工业模式的否定和摒弃,更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次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紧抓机遇、积极进取,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城市建设的盲目等影响,也在城市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城市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和其他国家一样,也遇到一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具备自己的特点,譬如,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城市发展建设方针政策、对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等问题。因为我国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初期,为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其他发达国家同样的环境问题,务必要着眼于未来,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学思想,真正将生态城市定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本文共有八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2章构成。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对文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作了简单介绍。第2章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梳理。第二部分,由第3、4章组成。其中,第3章主要以生态城市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相关的基本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而详细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在对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第4章主要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指标分析。第三部分,由第5、6、7三章构成。在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基础上,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招远市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如何构建资源型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招远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部分,即第八章总结与展望。简单梳理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内容,并归纳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一定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在深入剖析资源型城市的内涵以及类型等的基础上,结合参照对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最终得出结论,即招远市符合资源型城市的标准,并正处于成熟--衰退的过渡期。2、招远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具有地方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工业废水、废气与废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别处于不同阶段;(2)人为因素的干扰对环境Kuznets曲线形状具有巨大的影响;(3)招远市经济环境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取向。3、通过对招远市的生态足迹评价,发现招远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虽然每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然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因此及时对招远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战略规划是十分必要的。4、目前招远市城市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传统体制和思想偏差等影响,存在产业结构畸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集群效应等严峻问题。未来“十二五”期间,招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要想向生态城市转型,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当在两途径转型+四模式选择的模式基础上,选择性地把发展模式定位于“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即“企业重塑、制度革新、产业优化和发展转型”的联动方式,推进招远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言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1.1.2 研究目的第15页
        1.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基本概念第16-26页
        1.2.1 资源第16-18页
        1.2.2 资源型城市第18-21页
        1.2.3 可持续发展第21-24页
        1.2.4 生态城市第24-26页
    1.3 基本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6-28页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6-27页
        1.3.2 主要方法第27-28页
    1.4 创新之处第28-29页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述评第29-48页
    2.1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文献综述第29-38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第38-43页
    2.3 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综述第43-46页
    2.4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评第46-48页
第三章 资源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发展规律探索第48-67页
    3.1 现代城市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第48-52页
        3.1.1 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回顾第48-49页
        3.1.2 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第49-52页
    3.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及困境第52-58页
        3.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第52-53页
        3.2.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境第53-58页
    3.3 国外资源城市转型的经验与教训第58-62页
        3.3.1 政府引导型第58-60页
        3.3.2 自由放任型第60-61页
        3.3.3 政府援助型第61-62页
    3.4 可持续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选择第62-67页
        3.4.1 中国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第62-63页
        3.4.2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进一点发展的选择第63-64页
        3.4.3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探讨第64-67页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第67-81页
    4.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67-72页
        4.1.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和构建原则第67-68页
        4.1.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8-71页
        4.1.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实证分析第71-72页
    4.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第72-79页
        4.2.1 数据来源第72-74页
        4.2.2 评价分析第74-77页
        4.2.3 评价结果第77-79页
        4.2.4 综合比较第79页
    4.3 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招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现状第81-101页
    5.1 招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分析第81-87页
        5.1.1 资源状况第81-84页
        5.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84-85页
        5.1.3 招远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85-87页
    5.2 招远市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和资源分析第87-90页
        5.2.1 招远市环境保护概况第87-89页
        5.2.2 招远市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分析第89-90页
    5.3 招远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应分析第90-99页
        5.3.1 招远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第90-96页
        5.3.2 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生态服务价值分析第96-99页
    5.4 招远市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第99-101页
第六章 基于生态城市构建的招远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第101-124页
    6.1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模型简介第101-107页
        6.1.1 生态足迹定义第101-102页
        6.1.2 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和计量过程第102-105页
        6.1.3 地区可持续性类型的划分第105-106页
        6.1.4 部分城市生态足迹的比较第106-107页
    6.2 招远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第107-119页
        6.2.1 基于生态足迹指标的招远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第107-115页
        6.2.2 基于集对分析动态模型的生态足迹预测第115-119页
        6.2.3 本节小结第119页
    6.3 招远市生态城市建设差距分析第119-123页
        6.3.1 经济增长差距分析第119-121页
        6.3.2 环境保护差距分析第121-122页
        6.3.3 社会进步差距分析第122-123页
    6.4 本章小结:对招远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简单评价第123-124页
第七章 招远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分析第124-138页
    7.1 发展思路第124-126页
        7.1.1 指导思想第124页
        7.1.2 建设目标第124-126页
        7.1.3 战略任务第126页
    7.2 招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选择第126-132页
        7.2.1 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第127页
        7.2.2 强化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第127-131页
        7.2.3 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第131-132页
    7.3 招远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选择第132-138页
        7.3.1 招远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第132-135页
        7.3.2 招远市产业转型的具体战略规划第135-138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138-141页
    8.1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38-139页
    8.2 主要结论第139页
    8.3 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050,这篇论文共14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4.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