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之比较

德国表现主义论文 新兴木刻论文 版画语言论文
论文详情
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特别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不仅对世界版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标志着中国“创作版画”的开始,翻开了中国现代美术史新的一页。本文以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中国“新兴木刻”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现存代表作品的表现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展开论述,试图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正文部分对20世纪初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进行图像比较分析。(一)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和中国“新兴木刻”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离不开李普斯、沃林哲等人的理论支持。它要求摆脱外在的客观表象,直接表现内在的情感、直觉。这个时期的德国,无产阶级和资本家的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运动和战争使人们的生活笼罩在不安、恐惧和彷徨的气氛中。1930年前后的中国,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中国“新兴木刻”是因其倡导版画创作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古代复制木刻有着质的差别,故取其名。(二)作品题材的分析。本文各选了五位艺术家,对其作品的题材进行分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题材以表现人物的情绪、生活状态,和社会动荡给民众带来的苦难等为主。“新兴木刻”作品的题材,主要是表现国内革命斗争及战争背景下百姓悲惨的现实生活。(三)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异同进行比较。对两者作品的构图,版画语言以及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比较。本文结论部分:通过对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与中国“新兴木刻”两方面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比较分析,总结两者的关联和异同。从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方面来讲,两个国家的性质是不同,但都饱受战争的苦难。从作品的题材方面来讲,相似之处在于都反对表现唯美主义的题材,多取材于下层苦难大众的生活,都表现苦闷、彷徨、苦难的主题。不同之处在于,德国表现主义的版画作品有幽默感而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则更压抑。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讲,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构图多采用不稳定、动荡的元素,人物造型与画面整体的构图一致。在形式语言上有力量感和明确的指向性。在叙述角度上,采用与传统绘画迥异的角度去叙述。在版画语言的特征上,刀法简练而有力,黑白关系整体、明确。大量应用装饰性和符号性的元素,通过变形,强化表现语言,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中国“新兴木刻”的作品风格趋于写实,基本上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刀法运用显得凌乱、繁琐不够成熟。对画面元素没有太多的主观提炼。由于青年版画作者对工农生活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深入,对人体结构比例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往往在造型上存在问题,呈现出概念化的倾向。中国“新兴木刻”不是一个画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艺术现象,虽然这时期的作品幼稚、不成熟,但它在直接借用德国表现主义版画艺术的同时,成功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转型,使造型艺术突破“为艺术而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武器的艺术”。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0页
第1章 20 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概念第10-17页
    1.1 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10页
    1.2 中国“新兴木刻”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10-11页
    1.3 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界定第11-13页
    1.4 中国“新兴木刻”的概念界定第13-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7页
第2章 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在作品题材上的异同第17-21页
    2.1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题材第17-18页
    2.2 中国“新兴木刻”时期作品的题材第18-19页
    2.3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3章 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新兴木刻”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第21-39页
    3.1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第21-28页
    3.2 中国“新兴木刻”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第28-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9页
第4章 结论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注释第44-45页
附录第4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6249,这篇论文共4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3.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