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的组成设计与功能评价

透水路面论文 透水沥青混合料论文 多孔沥青混合料论文 细观空隙论文 空隙堵塞论文 级配优化论文 最佳
论文详情
目前在城市中,绝大多数的道路、广场都是不透水的混凝土铺装结构。降雨通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排出,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暴雨时易引发内涝灾害;此外,密实的路面铺装使渗入地下的雨水大幅减少,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形成地表沉陷。为促进路面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道路以不透水铺装为主要路面形式的单一局面,因此对透水沥青路面材料组成与结构功能进行研究。透水沥青混合料(PAC)的细观空隙结构直接影响到混合料的透水性能,采用CT扫描技术,对PAC的细观空隙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混合料宏观上的材料组成(公称粒径、级配和空隙率)对细观空隙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空隙率—连通空隙率—渗透系数转换模型和空隙率预估模型;通过设计堵塞试验,评价混合料的抗堵塞性能,并基于细观空隙特征规律进一步解释了造成混合料堵塞的原因和缓解措施。优化了 PAC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级配设计中,基于离散单元方法的虚拟试验结果提出了粗集料粗度概念,分析了粗度同混合料性能的关系,推荐了 PAC级配范围;提出PAC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的新方法,即以15%的飞散损失和0.3%的析漏量作为控制标准,并给出了最佳沥青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通过验证,新方法能够确定合理的沥青用量且更简单、客观。分析评价了 PAC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低温性能、疲劳耐久性能和热物理特性,并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有关性能进行比较。浸水汉堡车辙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组成设计合理的PAC水热综合性能优异;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隙率的增大,PAC的疲劳性能降低,应力水平变化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变得更敏感,合理的油石比条件下,3~10天的浸水不会显著降低疲劳寿命;PAC的热物理指标理论计算和室内模拟试验的结果均表明,PAC热阻性能更好,可阻止和延缓高温季节道路表面的高温向路面内部的传递。根据透水沥青路面的材料特性和适用场合,提出了三种类型透水沥青路面,对各型路面的排水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对透水路面结构的选型以及路面结构层层间结合状态的研究,选取了适当的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并采用经历浸水或冻融后的透水路面材料抗压回弹模量进行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基于力学分析,推荐了不同交通量条件下各型透水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和合理的结构层厚度。透水沥青路面的各结构层厚度除了应满足路面承载力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透水、排水以及储水等功能需求。为此,分析了降雨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内的流动过程,并基于对降雨参数和降雨过程的分析计算,结合水附着率、连通空隙率、渗透速率等透水路面材料和结构参数,建立了三类透水沥青路面的透水模型和评价体系。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目前城市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15页
        1.1.2 透水沥青路面的特点与优势第15-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透水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第18-19页
        1.2.2 透水沥青路面空隙堵塞第19-20页
        1.2.3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第20-23页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25-27页
第二章 透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特性与渗透规律第27-48页
    2.1 空隙细观特性第27-32页
        2.1.1 空隙率对混合料空隙细观几何特征的影响第28-30页
        2.1.2 公称最大粒径对混合料空隙细观几何特征的影响第30-31页
        2.1.3 级配对混合料空隙细观几何特征的影响第31-32页
    2.2 空隙渗透特性第32-35页
        2.2.1 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关系第33页
        2.2.2 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第33-35页
    2.3 空隙堵塞特性第35-40页
        2.3.1 室内模拟堵塞试验方法第35-36页
        2.3.2 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堵塞试验第36-37页
        2.3.3 不同公称最大粒径的混合料堵塞试验第37页
        2.3.4 不同级配的混合料堵塞试验第37-38页
        2.3.5 堵塞物粒径对空隙堵塞的影响第38-40页
    2.4 空隙特性影响因素第40-44页
        2.4.1 空隙率与集料通过率关系第41-43页
        2.4.2 空隙率与分档集料颗粒含量关系第43-44页
    2.5 空隙率预估模型第44-46页
        2.5.1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第44-45页
        2.5.2 预估结果分析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透水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第48-67页
    3.1 基于DEM方法的混合料级配优化第48-57页
        3.1.1 DEM模型与数字重构第48-51页
        3.1.2 骨架稳定性虚拟试验评价第51-54页
        3.1.3 级配优化与验证第54-56页
        3.1.4 基于粗度的级配确定方法第56-57页
    3.2 沥青用量确定方法优化第57-64页
        3.2.1 现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57-59页
        3.2.2 确定沥青用量的新方法第59-62页
        3.2.3 新方法的分析验证第62-64页
    3.3 透水沥青混合料设计流程优化第64-65页
        3.3.1 现行的混合料设计流程第64页
        3.3.2 基于透水功能的设计流程优化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透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第67-98页
    4.1 水热性能第67-74页
        4.1.1 水稳定性第67-69页
        4.1.2 高温稳定性第69-71页
        4.1.3 水热稳定性第71-74页
    4.2 低温及抗冻性能第74-77页
        4.2.1 低温飞散试验结果分析第74-75页
        4.2.2 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分析第75-76页
        4.2.3 抗冻试验结果分析第76-77页
    4.3 疲劳特性第77-90页
        4.3.1 试验方法与疲劳方程建立第77-81页
        4.3.2 空隙率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第81-83页
        4.3.3 油石比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第83-85页
        4.3.4 浸水时间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第85-90页
    4.4 热物性能第90-96页
        4.4.1 热物性能指标第90-92页
        4.4.2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第92-94页
        4.4.3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第94-96页
    4.6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与排水系统设计第98-126页
    5.1 透水沥青路面分类与结构选型第98-99页
    5.2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与设计参数第99-104页
        5.2.1 主要结构层材料第99-101页
        5.2.2 主要设计参数第101-104页
    5.3 透水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第104-107页
    5.4 透水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典型结构第107-121页
        5.4.1 透水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第107-108页
        5.4.2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对透水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影响第108-112页
        5.4.3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厚度推荐第112-121页
    5.5 透水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第121-125页
        5.5.1 Ⅰ型透水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第121-123页
        5.5.2 Ⅱ型透水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第123-124页
        5.5.3 Ⅲ型透水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第124-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透水沥青路面降雨入渗模型与透水功能评价第126-166页
    6.1 降雨过程的数学模型第126-131页
    6.2 雨水入渗的物理过程第131-132页
    6.3 路面透水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第132-136页
        6.3.1 结构层材料的水附着率第132-134页
        6.3.2 降雨历时和暴雨重现期第134-135页
        6.3.3 连通空隙率第135页
        6.3.4 渗透速率第135-136页
    6.4 路面透水模型的建立与透水功能评价第136-165页
        6.4.1 Ⅱ型路面透水模型与透水功能评价第136-147页
        6.4.2 Ⅲ型路面透水模型与透水功能评价第147-157页
        6.4.3 带有侧向排水管的Ⅲ型路面透水功能评价第157-165页
    6.5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内容第166-170页
    主要结论第166-168页
    创新点第168-169页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174949,这篇论文共17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3.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