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动态物理特性与抑制技术研究

特高压论文 潜供电弧论文 半波长论文 低压模拟实验论文 恢复电压上升率论文 中性点小电抗论文 并联阻
论文详情
为提高系统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单相重合闸技术在超/特高压线路上获得广泛应用。特高压线路较长,运行电压高,潜供电弧的熄灭是一个技术难题。如果潜供电弧不能及时熄灭,将使断路器重合于弧光接地故障,造成重合闸失败。研究潜供电弧的产生机理与动态物理特性,进而发展有效的抑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结合我国在建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实践,针对潜供电弧的物理特性与抑制技术开展探索与创新研究。通过建立潜供电弧的低压模拟实验平台,研究潜供电弧的动态物理特性与数学建模方法,完善潜供电弧熄灭、重燃机理的分析方法,发展新型的潜供电弧抑制技术。低压模拟实验是研究潜供电弧物理特性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完善了潜供电弧实验回路及其测量系统,建立了特高压线路潜供电弧的低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通过观测长间隙潜供电弧的运功图像和物理参量,揭示潜供电弧弧根与弧柱的运动特性及其对电弧电流及电压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潜供电弧熄灭与重燃的动态物理特征。本文还就特高压半波长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物理特性开展了探索研究,建立了新的潜供电弧实验回路拓扑,重点分析潜供电弧的燃弧时间特性与伏安特性等。通过大量实验揭示了风对半波长线路潜供电弧的影响机制,并获得了两个燃弧时间临界点,可作为半波长输电线路快速接地开关配置的参考依据。潜供电弧零休阶段的物理特性是影响电弧熄灭与重燃的关键所在,此时弧道恢复电压上升率是反映潜供电弧熄灭与重燃机制的重要参数。本文将单相接地故障过程分解为4个阶段,基于建立的复频域等效模型研究获得了潜供电弧弧道恢复电压上升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潜供电弧熄灭与重燃机理的分析方法,可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参数优化以及重合闸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特高压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配置是一个多目标统筹问题。本文基于建立的输电线路分布参数耦合模型以及潜供电弧动态模型,纳入三种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实验参数进行计算与比较,获得面向潜供电弧抑制的并联电抗器和中性点小电抗优化取值准则。同时,兼顾线路非全相运行以及谐振过电压抑制,基于谐振频率分析法,提出临界谐振高抗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用于并联电抗器与中性点小电抗的进一步优化。考虑到现有潜供电弧抑制措施的不足,本文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断路器并联阻抗的新型潜供电弧抑制技术,适用于超/特高压等级输电线路。大量分析表明,采用该抑制拓扑可将潜供电流与弧道恢复电压的强制分量减小至极低水平,从而显著加速潜供电弧的熄灭。该抑制技术可作为现有潜供电弧抑制措施的一种有效补充,但尚待实用化研究。本文工作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单相重合闸的应用和意义第13-14页
        1.1.2 潜供电弧的形成机理与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潜供电弧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第16-32页
        1.2.1 潜供电弧的物理实验第16-21页
        1.2.2 潜供电弧的数学建模第21-23页
        1.2.3 潜供电弧与电力系统的交互作用第23页
        1.2.4 潜供电弧的抑制技术第23-31页
        1.2.5 新型工况下的潜供电弧问题第31-3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低压模拟实验研究第34-46页
    2.1 实验方案设计第34-37页
        2.1.1 总体设计思路第34页
        2.1.2 实验回路拓扑第34-35页
        2.1.3 实验回路参数第35页
        2.1.4 实验设备规格与技术参数第35-37页
    2.2 实验结果分析第37-45页
        2.2.1 潜供电弧燃弧时间第37-40页
        2.2.2 潜供电弧运动特性及其对电弧电流电压影响机理第40-43页
        2.2.3 潜供电弧熄灭特性第43-45页
    2.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特高压半波长输电线路潜供电弧的探索研究第46-62页
    3.1 半波长输电线路运行特性第46-49页
        3.1.1 半波长输电线路的功率传输特性第46-47页
        3.1.2 半波长输电线路沿线电压电流分布第47-49页
    3.2 半波长线路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分布特性第49-50页
    3.3 实验方案设计第50-52页
        3.3.1 实验回路拓扑设计第50-52页
        3.3.2 其它说明第52页
    3.4 实验结果分析第52-60页
        3.4.1 潜供电弧燃弧时间第52-53页
        3.4.2 潜供电弧波形分析第53-57页
        3.4.3 单相接地故障过程电弧的运动特性第57-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潜供电弧零休阶段弧道恢复电压特性研究第62-77页
    4.1 恢复电压上升率计算模型第62-63页
    4.2 单相接地故障电路模型第63-68页
    4.3 恢复电压上升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第68-76页
        4.3.1 故障时刻第70-71页
        4.3.2 跳闸时刻第71-72页
        4.3.3 短路电弧电阻第72-73页
        4.3.4 故障点位置第73页
        4.3.5 潜供电弧电阻第73-74页
        4.3.6 并联电抗器和中性点小电抗第74-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面向潜供电弧抑制的并联电抗器参数综合优化第77-90页
    5.1 同塔多回线路的电磁耦合模型第77-81页
    5.2 基于潜供电弧抑制的并联电抗器参数优化第81-85页
        5.2.1 潜供电弧的动态弧阻模型第81-82页
        5.2.2 特高压双回输电线路的计算模型第82-85页
    5.3 基于谐振过电压抑制的并联电抗器参数优化第85-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基于并联阻抗的新型潜供电弧抑制措施研究第90-109页
    6.1 新型抑制措施拓扑与工作原理第90-92页
        6.1.1 拓扑结构第90-91页
        6.1.2 工作原理第91-92页
    6.2 新型抑制措施参数设计算法第92-100页
        6.2.1 等效模型第92-96页
        6.2.2 参数分析第96-100页
    6.3 新型抑制措施与电力系统的暂态交互特性第100-107页
    6.4 谐振分析第107-108页
    6.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20-12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2647,这篇论文共12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