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裸质粒生产工艺研究

动脉缺血性疾病论文 裸质粒基因治疗论文 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发酵论文 纯化论文 质量标准论文
论文详情
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裸质粒(以下简称:NL003)是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重组裸质粒基因治疗药物。将裸质粒注射于缺血部位肌肉组织时,裸质粒会转染横纹肌细胞,并利用横纹肌细胞的蛋白合成系统,合成和分泌具有促进血管生长作用的HGF蛋白分子,它将促进缺血部位侧支循环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缺血性疾病目的。NL003项目还未进行规模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促进本项目早日实现产业化,本论文选择为其建立规模化生产工艺、建立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以及终产品对缺血性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实验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工程菌的培养工艺研究,首先在摇瓶条件下研究了适宜NL003工程菌的生长和质粒扩增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以及接种量对工程菌生长与质粒产量的影响,首次确定了工程菌在30L发酵罐中的适宜发酵工艺:选择含有机氮源与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接种比例在1:18到1:9之间、37℃、通气量20L/min、溶氧全程控制在20%以上、pH全程控制在7.0、在发酵期间流加浓度为50%的葡萄糖补充液至结束、发酵10 h后离心收集菌体。第二部分,通过对目的质粒纯化工艺研究,确定了NL003项目小试纯化工艺流程为:碱裂解破菌、超滤浓缩、第一步层析(完全去除RNA)、第二部层析(纯化超螺旋质粒DNA)和第三部层析(去除残余内毒素)。在此基础上,按照层析柱直径增大、层析介质高不变和线性流速不变的原则进行了工艺的放大研究,确定了10倍的放大工艺。并按照此工艺连续生产了三批样品,得到的目的质粒各项指标均符合所制定的质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纯化工艺的稳定性。第三部分,终产品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研究,结合2010版《中国药典》第三部的要求,建立了NL003项目的质粒含量和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质粒含量测定方法为:采用吸光度法计算质粒含量;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为:首先用药物转染细胞后产生表达产物,再用间接的利用表达产物促进细胞迁移。第四部分,将上述工艺制备的样品用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评价了NL003对家兔下肢缺血性模型的血管及侧支循环再形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项目能促进缺血部位侧支血管生成、在肌肉组织中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增加髂内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且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2页
    1.1 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概况第10-11页
    1.2 血管生长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血管生长基本生理过程第11-12页
        1.2.2 血管生长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概况第12-13页
        1.2.3 血管生长基因载体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3-14页
        1.2.4 血管生长基因导入途径第14-15页
    1.3 HGF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第15-25页
        1.3.1 HGF研究概述第15-21页
        1.3.2 HGF基因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3 HGF基因治疗心脏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4 HGF毒理安全性研究结果第24-25页
    1.4 质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进展第25-29页
        1.4.1 制备工艺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2 质量标准研究进展第28-29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第29-32页
        1.5.1 选题思路第29-31页
        1.5.2 主要工作第31-32页
第二章 培养条件研究第32-42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32-33页
        2.1.1 实验材料第32页
        2.1.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5页
        2.2.1 基本摇瓶培养方法第33页
        2.2.2 培养基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3-34页
        2.2.3 培养温度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4页
        2.2.4 摇床培养转速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4页
        2.2.5 质粒产量的检测方法第34-35页
        2.2.6 菌体浓度与质量的检测方法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1页
        2.3.1 培养基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5-37页
        2.3.2 培养温度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7-39页
        2.3.3 摇床转速对细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第39-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发酵工艺研究第42-57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1.1 实验材料第42页
        3.1.2 实验仪器第42-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2.1 发酵种子液的制备第43页
        3.2.2 发酵过程及监控第43-44页
        3.2.3 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第44页
        3.2.4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第44页
        3.2.5 发酵时间对发酵的影响第44页
        3.2.6 菌体浓度与质量的检测方法第44页
        3.2.7 质粒产量的检测方法第44-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6页
        3.3.1 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第45-49页
        3.3.2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第49-53页
        3.3.3 发酵时间对发酵的影响第53-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小试纯化工艺研究第57-69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7-59页
        4.1.1 实验材料第57页
        4.1.2 实验仪器第57-58页
        4.1.3 主要耗材第58-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3页
        4.2.1 纯化方法的确定第59页
        4.2.2 整体纯化线路图第59-60页
        4.2.3 整体纯化思路第60-61页
        4.2.4 基本纯化方法第61-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67页
        4.3.1 破菌及澄清第63页
        4.3.2 超滤浓缩第63-64页
        4.3.3 第一步层析第64-65页
        4.3.4 第二步层析第65-66页
        4.3.5 第三步层析和超滤第66-67页
    4.4 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中试纯化工艺研究第69-77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69-71页
        5.1.1 实验材料第69页
        5.1.2 实验仪器第69-70页
        5.1.3 主要耗材第70-71页
    5.2 实验方法第71-72页
        5.2.1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71页
        5.2.2 菌体的破碎第71页
        5.2.3 破菌液的澄清第71页
        5.2.4 超滤浓缩第71页
        5.2.5 第一步层析第71-72页
        5.2.6 第二步层析第72页
        5.2.7 第三步层析第72页
        5.2.8 超滤浓缩第7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2-76页
        5.3.1 破菌、澄清和超滤浓缩第72-73页
        5.3.2 第一步层析和第二步层析结果第73-74页
        5.3.3 第三步层析和超滤第74-75页
        5.3.4 中试纯化工艺的稳定性第75-76页
    5.4 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裸质粒的质量标准第77-88页
    6.1 材料与仪器第77-78页
        6.1.1 实验材料第77-78页
        6.1.2 实验仪器第78页
    6.2 实验方法第78-80页
        6.2.1 质粒含量第78-79页
        6.2.2 目的基因表达量检查第79-80页
        6.2.3 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生物活性检测第8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0-87页
        6.3.1 质粒含量第80-83页
        6.3.2 目的基因表达量检查第83-85页
        6.3.3 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生物活性检测第85-87页
    6.4 小结第87-88页
第七章 下肢缺血性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第88-98页
    7.1 材料与仪器第88页
        7.1.1 实验材料第88页
        7.1.2 实验动物第88页
    7.2 实验方法第88-92页
        7.2.1 兔下肢动脉性缺血模型第88-90页
        7.2.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第90页
        7.2.3 实验流程第90-91页
        7.2.4 指标及其观察方法第91-9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2-96页
        7.3.1 用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术,测定缺血部位侧支血管数量的结果第92-94页
        7.3.2 缺血部位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的组织学观察结果第94-95页
        7.3.3 多普勒测定髂内动脉血流量结果第95-96页
    7.4 小结第96-9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1页
    8.1 结论第98-99页
    8.2 创新点第99-100页
    8.3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447,这篇论文共11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