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置式耕播机“三点悬挂”连接机构的设计、仿真和试验研究

耕播机论文 “三点悬挂”连接机构论文 仿形论文 模拟地形论文 仿真分析论文 土壤水分和温度论文
论文详情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它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同时保证节能降耗、蓄水保墒、保护土壤和增产增收。吉林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该省土壤黑土层退化严重,粮食生产受干旱影响很大,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扰动极大。留茬少耕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耕播联合作业机和免耕播种机都能满足留茬地表少耕的作业要求,但是当前市场上耕播联合作业机较少,免耕播种机的价格相对较贵。因此,设计一种新型实用的连接机构连接现有的旋耕机(或碎茬机)和播种机进行联合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连接机构可有效降低购机成本,主要作用是保证整机联合使用,单机独立作业,满足两个单机在不同起伏程度的地面上串接使用的作业要求,实现一机三用。本文主要内容是设计“三点悬挂”连接机构和分置式耕播机。对连接机构的工作原理、仿形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进行田间试验验证该机构的仿形性能和整机蓄水保墒的作业效果。分置式耕播机旋耕(碎茬)模块选择1GFZ-4耕整机,播种模块选择2BJ-4播种机。连接机构需保证两个单机间距适中,且自身结构简单,能够仿形,保证工作中播种机地轮与地面的有效接触和施肥开沟深度的稳定性。连接机构的尺寸设计与两个单机的结构和参数密切相关。单机最长有效间距由耕播机组纵向稳定性决定的,通过对整机纵向稳定性储备利用系数和爬坡稳定性指数的分析得出两个单机间最长间距为40cm;单机最短有效间距由旋耕或碎茬时的抛土距离决定,经计算为19cm。通过对连接机构的仿形理论分析得出:在地形坡角变化时,“三点悬挂”连接机构可保证播种机地轮与地面的有效接触和施肥铲开沟深度的稳定性,保证整机相对地面仿形;该机构上仿形极限偏角为4.02°,下仿形极限偏角为6.42°,总仿形量大小为73.4mm。通过对东北地区坡耕地的考察,建立坡角变化分别为±4°和±8°、±12°和±16°模拟地形。通过对播种机地轮和施肥开沟器的运动分析,得出评价连接机构仿形性能的三条标准。即地轮中心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轨迹与地面起伏走势的差异性、地轮边缘一点在机组前进方向的运动轨迹和施肥开沟器尖端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轨迹与合理施肥上下限的位置关系。经Pro/E与ADAMS联合仿真得出:刚性机构只能保证分置式耕播机在坡角变化为±4°地形上稳定工作,“三点悬挂”连接机构可保证分置式耕播机在坡角变化为±12°地形上平稳有效的工作;根据播种机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标,试验分别验证了播种机施肥、播种深度的一致性和播种均匀性,经测试地轮的滑移率、施肥和播种的深度、播种的合格率、重播率和漏播率等均达到行业标准。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耕播联合作业可有效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水分在土壤中传导,提高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对土壤增温有很大的作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1.1.1 立项的背景第12-14页
        1.1.2 吉林省实地情况第14-15页
        1.1.3 联合作业的优势第15页
    1.2 国内外耕播机发展状况及连接形式第15-18页
        1.2.1 国外耕播机及连接形式第15-16页
        1.2.2 国内耕播机及连接形式第16-18页
    1.3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主要目的和内容第18-19页
        1.3.1 课题来源第18-19页
        1.3.2 研究目的第19页
        1.3.3 研究内容第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2章 整机及“三点悬挂”连接机构的设计第20-38页
    2.1 整机设计方案第20页
    2.2 两个单机的选取及其相应结构配置第20-22页
    2.3 连接机构设计原则第22-23页
    2.4 单机有效间距确定第23-32页
        2.4.1 单机最长有效间距确定第23-27页
        2.4.2 单机最短有效间距确定第27-32页
            2.4.2.1 正转旋耕抛土距离的确定第27-31页
            2.4.2.2 逆转旋耕抛土距离的确定第31-32页
    2.5 连接机构的结构与分析第32-36页
        2.5.1 连接机构基本结构介绍第32-33页
        2.5.2 “三点悬挂”连接机构仿形理论分析及仿形量计算第33-36页
            2.5.2.1 仿形理论分析第33-34页
            2.5.2.2 仿形量计算第34-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地形模拟和连接机构的评价标准第38-46页
    3.1 模拟起伏地形第38-39页
    3.2 连接机构的评价标准第39-45页
        3.2.1 地轮运动状态分析第39-44页
        3.2.2 施肥开沟器运动轨迹分析第44页
        3.2.3 连接机构性能好坏的评价标准第44-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连接机构的动态模拟和对比分析第46-64页
    4.1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第46页
    4.2 PRO/E 和 ADAMS 的联合仿真第46-52页
        4.2.1 Pro/E 及 ADAMS 软件简介第46-47页
        4.2.2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47-48页
        4.2.3 Pro/E 与 ADAMS 的数据传输第48-49页
        4.2.4 系统约束与参数选择第49-52页
            4.2.4.1 系统约束的设置第49页
            4.2.4.2 参数的选取第49-52页
            4.2.4.3 模型驱动的设置第52页
        4.2.5 ADAMS 仿真设置第52页
    4.3 连接机构的仿真模拟分析第52-63页
        4.3.1 仿形性能模拟分析第52-60页
            4.3.1.1 ±4°和±8°模拟地形上的仿真结果第53-57页
            4.3.1.2 ±12°和±16°模拟地形上的仿真结果第57-60页
            4.3.1.3 行驶速度和坡角变化对连接机构仿形性能的影响第60页
        4.3.2 三点悬挂连接机构与刚性连接机构的对比分析第60-63页
            4.3.2.1 刚性连接简介第60-61页
            4.3.2.2 两机构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第61-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仿形性能及耕播联合蓄水保墒的试验研究第64-76页
    5.1 连接机构仿形性能试验第64-66页
        5.1.1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第64-65页
        5.1.2 试验准备第65页
        5.1.3 试验机具第65页
        5.1.4 试验方案第65-66页
    5.2 施肥和播种开沟深度的一致性及播种均匀性测定第66-70页
        5.2.1 地面起伏曲线的绘制第66-67页
        5.2.2 数据处理方法第67-68页
        5.2.3 结果及分析第68-70页
    5.3 联合作业与传统作业对春播期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第70-75页
        5.3.1 试验地概况第70-71页
        5.3.2 试验方案设计第71页
        5.3.3 数据采集与测量第71-72页
        5.3.4 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5.3.4.1 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第72-74页
            5.3.4.2 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第74-75页
        5.3.5 结论第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页
    6.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84-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88746,这篇论文共8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