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分析研究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论文 正交试验设计论文 中药活性成分论文 分离论文 测定论文
论文详情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MECC)是一种基于毛细管区带电泳和胶束增溶相结合的色谱方法,具有快速、高效、操作简单、适用于各种带电粒子及中性分子分离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本文归纳概述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并较为系统的综述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技术,在优化了电泳条件后,建立了几种中药体系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新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分别采用单因素变换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了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同时分离紫杉醇、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的分离条件,确定了运行缓冲溶液为含有40mmol/L SDS及40%(v/v)乙腈的硼砂缓冲液(pH9.36,硼砂浓度为20mM),电泳仪器条件为:分离电压25kV,柱温25℃,检测波长211nm,采用压力(0.5psi,3447.38Pa)进样5.0s。在此电泳条件下,紫杉醇、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在25min内实现了有效分离,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紫杉醇为2.5-250μg/mL,对于7-表-紫杉醇、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均为0.5-250μg/mL。将此方法用于红豆杉树木不同部位中这四种组分的定量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加标回收率在95~105%之间,结果令人满意。2.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模式,研究了儿茶素、秦皮乙素、东莨菪素、咖啡酸及熊果酸的分离分析方法。实验分别采用单因素变换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电解质溶液进行了优化,这两种方法得到了一致的实验结果,即采用含20mmol/LSDS.5%(v/v)乙腈和15mmol/Lβ-CD的硼砂缓冲液(pH9.11,硼砂浓度为20mmol/L)为电解质溶液。在上述电解质溶液中,选用22kV的分离电压,25℃的毛细管柱温,0.5psi压力进样5.0s,所研究的5种组分在20rmin内得到了有效分离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儿茶素、秦皮乙素和东莨菪素均为0.5-100.0μg/mL,对于咖啡酸为1.5-100.0μg/mL,对于熊果酸为2.5-100.0ug/mL。用该方法分析了草珊瑚、水杨梅、夏枯草、紫花地丁中这5种组分的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加标回收率在95~105%之间,说明方法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3.考虑到青蒿素难以带上电荷以及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光吸收能力较弱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同时分离分析青蒿中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该方法在20kV分离电压和25℃柱温下,以含20mmol/L SDS和15mmol/L β-环糊精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pH9.11,硼砂浓度为20mmol/L)为运行电解质进行电泳分离;进样(0.5psi(3447.38Pa)压力进样5.0s)前先在毛细管中用压力(0.5psi)注入高纯水10s,实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柱上在线富集;以PDA检测器在195nm对组分进行检测。在上述条件下,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在12rmin内得到了有效分离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对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分别为60-300和65-300μg/mL,将其用于不同产地青蒿中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素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回收率在98%-104%之间。4.采用单因素变换法研究了缓冲溶液浓度及pH值、有机添加剂种类及浓度、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含10%(v/v)乙腈,5%(v/v)乙二醇和1%(v/v)正丁醇的硼砂缓冲液(pH9.98,硼砂浓度为20mmol/L)作为运行缓冲溶液,分离电压20kV,柱温25℃,检测波长211nm,压力(0.5psi,3447.38Pa)进样5.0s的电泳条件,建立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同时分离测定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并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龙血竭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的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第10-22页
    1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第10-14页
        1.1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基本原理第10-11页
        1.2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的影响因素第11-14页
    2 MECC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第14-20页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同时分离测定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研究第22-35页
    1 引言第22页
    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22-23页
        2.2 溶液配制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页
        2.4 理论计算第2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4-34页
        3.1 实验条件的单因素变换法优化第24-28页
        3.2 实验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第28-31页
        3.3 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第31-32页
        3.4 工作曲线与方法精密度第32-33页
        3.5 样品分析第33-34页
    4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胶束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测定儿茶素、秦皮乙素、东莨菪素、咖啡酸及熊果酸的研究第35-49页
    1 引言第35页
    2 实验部分第35-37页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5-36页
        2.2 溶液配制第36-37页
        2.3 实验方法第37页
        2.4 理论计算第3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7-47页
        3.1 单因素变换法优化电解质溶液第37-41页
        3.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电解质溶液第41-44页
        3.3 仪器条件对分离的影响第44-45页
        3.4 工作曲线与方法精密度第45-46页
        3.5 样品分析第46-47页
    4 结论第47-49页
第四章 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离测定青蒿中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研究第49-58页
    1 引言第49-50页
    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0页
        2.2 溶液配制第50-51页
        2.3 实验方法第5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1-57页
        3.1 缓冲液pH值及硼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51-52页
        3.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及其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52-53页
        3.3 β-环糊精(β-CD)及其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53-54页
        3.4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第54页
        3.5 在线富集分离过程第54-56页
        3.6 工作曲线和方法精密度第56页
        3.7 样品分析第56-57页
    4 结论第57-58页
第五章 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第58-70页
    1 引言第58-59页
    2 实验部分第59-60页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9页
        2.2 溶液配制第59-60页
        2.3 实验方法第60页
        2.4 理论计算第6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3.1 缓冲溶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以及组分pKa值的测定第60-62页
        3.2 缓冲溶液中硼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第62-63页
        3.3 有机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第63-66页
        3.4 仪器条件的选择第66-67页
        3.5 工作曲线和方法精密度第67页
        3.6 样品分析第67-69页
    4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2946,这篇论文共8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