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金属对大肠杆菌毒性机理的研究

柔性金属论文 铁-硫簇脱水酶论文 毒性机理论文 亲硫性论文 大肠杆菌论文 电子顺磁共振论文
论文详情
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金属污染逐渐成为威胁地球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一些金属作为抗菌器材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极大便利。这两者都是金属对细胞毒性的客观反应。这使得金属的细胞毒性机理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将金属的毒性归因于氧化应激,即通过产生活性氧化物质破坏细胞的DNA、蛋白等组分而使细胞致毒。然而最新研究表明铜对大肠杆菌致毒时首先破坏细胞中心代谢通道中一类关键性的铁-硫簇脱水酶,且该作用源于铜的强亲硫性。银、汞、镉、锌、铅、镍、钴和锰与铜类似同样具备强亲硫性,都属于柔性金属的范畴,因此推测这些金属的毒性机理存在相似性。本研究系统研究了各柔性金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对细胞体外含外露[4Fe-4S]簇的延胡索酸酶A (fumA)的作用以及生长抑制临界浓度下对细胞体内各类酶的作用,对柔性金属的毒性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表明了该类酶为柔性金属银、汞、镉和锌致毒的第一靶点,确认了金属的“亲硫性”为其致毒的关键性因素。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金属对细胞毒性机理的探索研究已经证明铁使细胞致毒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催化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OH)而破坏细胞。铜、三价铬与铁同样具备该能力,且抗坏血酸能够作为一种促氧化剂而促进金属的还原及Fenton反应的循环发生。为了探索铜对细胞的致死率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且验证铜毒性与羟基自由基导致的细胞结构破坏的猜想,研究了Cu(Ⅱ)与抗坏血酸(L-AscA)体系对E. coli的致死率,并与同能参与Fenton反应的Fe(Ⅲ)和Cr(Ⅲ)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分析了各体系产生的OH的量与致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LAscA的加入极大增强了Cu(Ⅱ)对E. coli的致死率,且两者共存体系下,E. coli死亡率呈Cu(Ⅱ)浓度依赖。相应的,0.01%L-AscA的加入加倍了0.2mM Cu(Ⅱ)体系中的·OH浓度,与致死率分析中L-AscA的加入极大增强了Cu(Ⅱ)的毒性一致;此外,L-AscA/Cu(Ⅱ)共存体系中,Cu(Ⅱ)浓度高于0.1mM时,产生的·OH浓度与Cu(Ⅱ)浓度成正比,同样与致死率分析中Cu(Ⅱ)浓度依赖结果相吻合。而200μM的Fe(Ⅲ)和Cr(Ⅲ)未能检测到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它们对细胞的毒性也相对弱于Cu(Ⅱ)。分析结果综合表明在致死剂量下Cu(Ⅱ)的确能诱发·OH的产生,且产生量与铜对大肠杆菌的致死率成正相关。但有趣的是,当Cu(Ⅱ)浓度为0.02mM时,与0.01%L-AscA共存体系下,ESR无法检测到·OH,然而该体系对E. coli的毒性反而大于检测到较高·OH浓度的0.2mM Cu(Ⅱ)单独系统。这意味着,在较低Cu(Ⅱ)浓度下,存在氧化应激之外的其它毒性机制。与此同时,最新研究表明,由于Cu(Ⅱ)尤其是Cu(Ⅰ)的强亲硫性,在非致死剂量下便能破坏E. coli中外露的铁-硫簇脱水酶而成为其致毒的首要原因,该研究成果确切解释了本研究中出现的这一矛盾现象。2.柔性金属对E. coli的抑制作用分析铜为柔性金属中的一种,为了验证这种由于强亲硫性而致毒的机理是否具有共通性,首先分析了银、汞、镉、锌、铅、镍、钴、锰在标准基本培养基中对E. coli的抑制作用。并以银为代表,深入分析了其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简单基本培养基中,极低浓度的Ag(Ⅰ)和Hg(Ⅱ)(0.15μM)便能抑制E. coli生长,这与这两种金属公认的极强抗菌性相一致。较高浓度的Ni(II)、Co(Ⅱ)(分别为400μM和200μM)才开始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它柔性金属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此外,银对E. coli的抑制作用与好氧或厌氧状态无关,而与培养基种类、培养基组分和菌液浓度高度相关,表明了其毒性与氧化应激无关。3.柔性金属对活体细胞外fumA的作用延胡索酸酶A (fumA)是一种典型的铁-硫簇脱水酶,因为其铁-硫簇外露很容易成为一些有毒物质的攻击对象。为了验证柔性金属是否能破坏[4Fe-4S]簇而使fumA失活,首先在厌氧条件下提纯了延胡索酸酶A,并逐一测定了上述八种柔性金属对纯化fumA活性的作用。通过底物保护,失活fumA的活性还原、ESR对失活后fumA的Fe-S簇结构解析以及酶失活过程中同步铁原子释放等研究手段对柔性金属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微摩尔浓度的Ag(Ⅰ)、Hg(Ⅱ)和相对较高浓度的Cd(Ⅱ)、Zn(Ⅱ)能以极快的速度使纯化fumA失去活性,使fumA失活的能力与其亲硫性强弱相吻合,但高达毫摩尔浓度的Pb(Ⅱ)、Ni(Ⅱ)、Co(Ⅱ)和Mn(Ⅱ)未对fumA (?)舌性产生影响。ESR和铁离子释放分析证实了各金属作用于酶的活性位点[4Fe-4S]簇,而且失活后的酶能够通过Fe-S簇重建而重新获得活性。Ag(Ⅰ)、Hg(Ⅱ)和Cd(Ⅱ)作用后fumA的[4Fe-4S]簇被完全降解,而Zn(Ⅱ)作用下失活后则部分呈[3Fe-4S]形式。4.柔性金属对活体细胞内各类酶的作用。一个关键问题是铁-硫簇酶是否为柔性金属Ag(Ⅰ)、Hg(Ⅱ)、Cd(Ⅱ)和Zn(Ⅱ)使细胞致毒过程中的首要攻击目标。为此必须通过细胞活体内的研究进行确认。因此,首先测定了各金属对E. coli的生长-抑制剂量;继而在对应边界剂量下,分析了各金属对细胞中含外露[4Fe-4S]簇的脱水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各金属对Fe-S簇组装(Isc)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致毒边界剂量下的Ag(Ⅰ)、Hg(Ⅱ)、Cd(Ⅱ)和Zn(Ⅱ)便能破坏外露的[4Fe-4S]簇酶fumA、异丙基苹果酸异构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水酶,而且失活后的酶活性同样可以被还原。而且这四种金属不能使几种其它类型的酶失活,这些酶包括不含Fe-S簇的p-半乳糖苷酶、苹果酸脱氢酶以及含有内嵌式铁-硫簇的Ndh Ⅰ脱氢酶;此外四种金属都能破坏E coli中的铁-硫簇组装系统。结果综合表明了活体细胞内各金属在开始抑制细胞生长的剂量下便能破坏这一类含外露[4Fe-4S]簇的脱水酶,且其作用具有专一性。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了柔性金属的毒性机理存在共通性。柔性金属Cu(Ⅰ)、Ag(Ⅰ)、Hg(Ⅱ)、Cd(Ⅱ)和Zn(Ⅱ)在对E.coli致毒时,首先破坏细胞中含外露[4Fe-4S]簇的一类脱水酶。且该作用是由于各金属共同的强亲硫性,通过破坏酶的活性位点[4Fe-4S]簇而使酶失活,其致毒能力与各金属亲硫性强弱相一致。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22-49页
    1.1 引言第22-23页
    1.2 毒理学的发展第23-24页
        1.2.1 定义第23页
        1.2.2 发展历史简介第23页
        1.2.3 剂量-反应关系第23-24页
        1.2.4 金属毒理第24页
    1.3 氧化应激第24-30页
        1.3.1 概念第24-25页
        1.3.2 活性氧化物质(ROS)第25-27页
        1.3.3 羟基自由基(OH)第27-28页
        1.3.4 Fenton反应及维他命C(L-Ascorbic acid)第28-30页
    1.4 电子自旋共振法第30-32页
        1.4.1 形成与发展第30页
        1.4.2 分析原理第30-31页
        1.4.3 常用捕捉剂第31-32页
    1.5 柔性金属第32-38页
        1.5.1 概念第32页
        1.5.2 铜第32-34页
            1.5.2.1 化学性质第33页
            1.5.2.2 环境中来源及生物双重作用第33页
            1.5.2.3 生物功能第33页
            1.5.2.4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3-34页
        1.5.3 银第34-35页
            1.5.3.1 化学性质第34页
            1.5.3.2 来源及对微生物的毒性第34-35页
            1.5.3.3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5页
        1.5.4 汞第35-36页
            1.5.4.1 化学性质第35页
            1.5.4.2 来源及对生物的毒性第35-36页
            1.5.4.3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6页
        1.5.5 镉第36-37页
            1.5.5.1 化学性质第36页
            1.5.5.2 来源及生物毒性第36-37页
            1.5.5.3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7页
        1.5.6 锌第37-38页
            1.5.6.1 化学性质第37页
            1.5.6.2 来源及对微生物的双重作用第37-38页
            1.5.6.3 微生物的平衡体系第38页
    1.6 柔性金属对微生物毒性分子机理研究现状第38-39页
    1.7 铁硫簇脱水酶及其功能和组合方法第39-40页
    1.8 大肠杆菌第40页
    1.9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40-44页
        1.9.1 立题依据第40-41页
        1.9.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41-42页
        1.9.3 技术路线第42-43页
        1.9.4 创新点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第2章 金属对大肠杆菌的氧化应激效应第49-82页
    2.1 前言第49-50页
    2.2 实验材料、仪器第50-52页
        2.2.1 使用菌株第50页
        2.2.2 所用试剂及培养基制备第50-52页
        2.2.3 实验仪器第52页
    2.3 实验方法第52-56页
        2.3.1 细菌的培养第52-53页
        2.3.2 细菌存活率分析第53页
        2.3.3 细菌死亡速度常数计算方法第53-54页
        2.3.4 L-AscA降解速度分析第54页
        2.3.5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第54页
        2.3.6 ESR测定羟基自由基浓度第54-55页
        2.3.7 羟基自由基浓度的计算方法第55-5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6-80页
        2.4.1 Cu(Ⅱ)和L-AscA体系对E. coli的致死率分析第56-60页
            2.4.1.1 初期菌体浓度范围确定第56-57页
            2.4.1.2 Cu(Ⅱ)单独作用第57-58页
            2.4.1.3 L-AscA单独作用第58-59页
            2.4.1.4 Cu(Ⅱ)和L-AscA单独与共同作用比较第59-60页
        2.4.2 Cu(Ⅱ)/L-AscA共存体系对E. coli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0-62页
            2.4.2.1 Cu(Ⅱ)浓度变化的影响第60-61页
            2.4.2.2 L-AscA浓度变化的影响第61-62页
        2.4.3 Cu(Ⅱ)和L-AscA共存对其它分离出的菌株的作用第62-68页
            2.4.3.1 France庭园池水中分离出的菌体SEM形态观察和鉴别第62-66页
            2.4.3.2 对分离菌株的毒性作用第66-68页
        2.4.4 Cu(Ⅱ)、Fe(Ⅲ)、Cr(Ⅲ)±L-AscA作用比较第68-70页
        2.4.5 各金属存在条件下L-AscA降解速率分析第70-71页
        2.4.6 Cr(Ⅲ)毒性分析第71-72页
        2.4.7 ESR测定羟基自由基浓度第72-80页
    2.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2页
第3章 柔性金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分析第82-98页
    3.1 前言第82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3.2.1 相关菌株第82页
        3.2.2 实验试剂第82-83页
        3.2.3 实验仪器第83页
        3.2.4 培养基的制备第83-85页
        3.2.5 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第85-8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6-95页
        3.3.1 低菌体浓度下各金属对E.coli的抑制作用第86-88页
        3.3.2 Ag(Ⅰ)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第88-95页
            3.3.2.1 好氧、厌氧状态影响第88-89页
            3.3.2.2 不同培养基的影响第89-90页
            3.3.2.3 菌体浓度的影响第90-91页
            3.3.2.4 附加氨基酸的影响第91-92页
            3.3.2.5 copA蛋白的作用第92-95页
    3.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98页
第4章 柔性金属对细胞体外铁-硫簇脱水酶的作用第98-131页
    4.1 前言第98-9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9-112页
        4.2.1 主要试剂第99-100页
        4.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100页
        4.2.3 E.coli粗提液的制备及活性分析第100-101页
        4.2.4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101-102页
        4.2.5 fumA提纯第102-109页
            4.2.5.1 试剂和材料第102页
            4.2.5.2 提纯相关仪器设备第102页
            4.2.5.3 缓冲液配置及提纯柱第102-104页
            4.2.5.4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104-105页
            4.2.5.5 fumA提纯步骤第105-108页
            4.2.5.6 fumA活性分析第108页
            4.2.5.7 蛋白浓度测定第108页
            4.2.5.8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108-109页
        4.2.6 金属对纯化fumA的作用分析第109-111页
        4.2.7 EPR失活酶结构分析第111-11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9页
        4.3.1 Ag(Ⅰ)对粗提液中延胡索酸酶的作用第112-114页
            4.3.1.1 Ag(Ⅰ)浓度对fumA活性的影响第112-113页
            4.3.1.2 Ag(Ⅰ)对fumA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第113-114页
        4.3.2 fumA提纯结果第114-121页
            4.3.2.1 硫酸精蛋白处理第114-115页
            4.3.2.2 DEAE 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处理第115-116页
            4.3.2.3 Phenyl-sepharose柱处理及浓缩第116-117页
            4.3.2.4 Superdex-200柱处理及浓缩第117-118页
            4.3.2.5 SDS-PAGE蛋白纯度确认第118-119页
            4.3.2.6 纯化结果小结第119-121页
        4.3.3 金属对纯化fumA的作用第121-129页
            4.3.3.1 各金属对纯化fumA活性的影响第121-123页
            4.3.3.2 L-malate对fumA的底物保护分析第123-125页
            4.3.3.3 失活后fumA的活性还原第125-126页
            4.3.3.4 失活fumA中的铁-硫簇结构分析(EPR/ESR)第126-127页
            4.3.3.5 Fe原子释放分析第127-128页
            4.3.3.6 Ag(Ⅰ)、Hg(Ⅱ)、Cd(Ⅱ)和Zn(Ⅱ)使fumA失活过程小结第128-129页
    4.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1页
第5章 柔性金属对活体细胞内酶的作用第131-154页
    5.1 前言第131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31-141页
        5.2.1 试剂第131页
        5.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131-132页
        5.2.3 培养基及相关溶剂组分第132-133页
        5.2.4 菌株第133-135页
        5.2.5 PCR鉴定FX10突变菌株第135页
        5.2.6 金属对细胞体内酶活性的影响(in vivo)第135-141页
            5.2.6.1 对含[4Fe-4S]簇酶的作用(fumarase,IPMI,Edd)第136-138页
            5.2.6.2 对不含[4Fe-4S]簇酶的作用第138-140页
            5.2.6.3 对铁-硫簇组装(Isc)系统作用分析第140-14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41-150页
        5.3.1 高菌体浓度下Ag(Ⅰ)、Hg(Ⅱ)、Cd(Ⅱ)和Zn(Ⅱ)对E.coli的抑制作用第141-142页
        5.3.2 对含有[4Fe-4S]簇的酶活性的影响第142-143页
        5.3.3 对其它类型酶活性的影响第143-145页
        5.3.4 对铁-硫簇组装系统的作用第145-147页
        5.3.5 zntA蛋白对Zn耐受作用第147-150页
    5.4 综合讨论第150-152页
    5.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54-158页
    6.1 总结第154-157页
    6.2 研究展望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宄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3945,这篇论文共15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