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脉冲激光可控合成纳米结构--工艺、材料、性能与机理研究

激光烧蚀论文 金属纳米液滴论文 可控合成论文 纳米级置换反应论文 激光化学论文 纳米异质结论文 原位
论文详情
探索新概念、新方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性能是纳米材料学领域永恒的课题。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毫秒脉冲激光在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分散、修饰、组装等方面的应用,阐明了长脉宽激光作用下纳米结构形核、生长及形变的物理化学过程,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利用毫秒脉冲激光可控地合成了多种化合物纳米结构。采用毫秒脉冲激光作用轰击液体反应介质中的金属靶材,获得了大量纳米金属液滴,以此作为起始材料,原位地与环境介质发生可控的表面反应,一步获得结构可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空心球、纳米核壳结构、空心纳米管、三维自组装纳米结构、纳米异质结等。建立了长脉宽激光可控合成结构的理论模型,即纳米金属液滴表面反应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了最终产物的成分和结构,而脉冲激光的参数决定了产物的尺寸。本工作从理论上和实验方面突破了激光法可控合成纳米结构的瓶颈。研究了激光溅射的金属纳米液滴与有机溶剂及盐离子溶液的表面反应机理。在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溶液中,一些材料的金属纳米液滴能够通过柯肯达尔效应一步形成金属化合物的纳米空心球;而在盐离子溶液中,金属纳米液滴可以与盐离子溶液发生分解反应、部分氧化反应及置换反应,最终形成金属-氧化物纳米异质结。系统研究了活泼金属纳米颗粒与贵金属离子的置换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利用超活泼金属纳米颗粒为起始原料,可以获得多种均匀纳米结构,如异质结、自组装的贵金属纳米阵列、多孔贵金属纳米球等。反应中溶剂的刻蚀作用及金属原子间的结合能决定着纳米结构的形核与生长方式。以活泼金属纳米颗粒为种子的纳米级置换反应为可控地合成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成功利用红外激光对爆轰法纳米金刚石实施了解团聚。提出了“激光选择性烧蚀”的解团聚理论,即红外激光选择性烧蚀非晶碳,而不破坏纳米金钢石。在激光的强烈加热作用下,非晶碳发生爆炸,同时打开了连接纳米金钢石的共价键,从而对纳米金钢石实现了彻底的解团聚。本论文提出的激光分散工艺产生的效果优于现有分散工艺,取得了完美的分散效果。此外,在激光作用下,纳米金刚石可以直接被溶液分子修饰,表面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使其产生了独特的荧光和铁磁性。利用激光辐照含有半导体纳米颗粒的盐溶液制备了多种氧化物-金属纳米异质结,并初步探索了其形成机理。半导体纳米颗粒与金属盐离子溶液都可能被近红外激光激发而产生电子,进而还原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受浓度的影响,还原出的金属原子自发地选择在TiO2表面异相形核或在溶液中均相形核。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激发和观察了纳米晶的生长、形变及相变。Bi纳米颗粒在电子束照射下生长时首先形成“类液态”纳米球,并可以在TiO2纳米球表面移动;结晶的Bi纳米颗粒在电子束下会发生“固态-类液态-固态”循环往复的相变和变形,使自身结构趋于完美;Cd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缓慢的原子扩散和奥斯瓦尔德熟化,逐渐长大并稳定下来;亚稳相碳纳米颗粒在电子束辐照下首先变成非晶态,然后再逐渐转变为较稳定的碳纳米洋葱。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简述第13-23页
        1.2.1 研究纳米尺度的材料第14-20页
            1.2.1.1 研究层面第14-17页
            1.2.1.2 研究内容第17-20页
        1.2.2 在纳米尺度研究材料第20-23页
            1.2.2.1 在纳米尺度观察材料的结构、生长及变化第20-23页
            1.2.2.2 以纳米尺度的思维思考材料学问题第23页
    1.3 激光法制备纳米材料概述第23-37页
        1.3.1 激光烧蚀法制备纳米材料第24-32页
            1.3.1.1 激光烧蚀法的概念及特点第25页
            1.3.1.2 激光烧蚀法制备纳米材料第25-27页
            1.3.1.3 激光烧蚀法合成纳米材料机理综述第27-31页
            1.3.1.4 激光(液相)烧蚀法的优缺点第31-32页
        1.3.2 激光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第32-37页
            1.3.2.1 激光化学法的概念及特点第32-33页
            1.3.2.2 激光化学制备纳米材料第33-36页
            1.3.2.3 激光(液相)化学法优缺点第36-37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第37-39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设备第39-43页
    2.1 实验原料第39-40页
    2.2 实验设备第40-41页
    2.3 表征设备第41-43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1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1页
        2.3.5 X 射线衍射仪(XRD)第41页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第41页
        2.3.7 光致发光分光光度计(PL)第41页
        2.3.8 瞬态/稳态荧光分光光度计(FL)第41-42页
        2.3.9 红外光谱仪(FTIR)第42页
        2.3.10 物理性能测试系统(PPMS)第42页
        2.3.11 高速照相仪第42页
        2.3.12 动态光散射仪(DLS)第42页
        2.3.13 热重分析仪(TGA)第42页
        2.3.1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第42-43页
第三章 激光液相烧蚀法可控合成纳米结构第43-55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3.3.15 激光烧蚀Pb 靶制备多种PbS 纳米结构第45页
        3.3.16 激光烧蚀其它金属靶制备纳米结构第45-47页
        3.3.17 激光烧蚀产生金属纳米液滴的证据第47-50页
        3.3.18 纳米结构形成机理分析第50-51页
        3.3.19 其它体系下纳米结构的制备第51-52页
        3.3.20 毫秒脉冲激光制备纳米结构的优势第52-53页
        3.3.21 不同纳米结构的磁性能比较第53-54页
    3.4 本章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激光烧蚀法制备多种氧化及硫化物纳米空心球第55-75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激光液相烧蚀法制备多种空心纳米颗粒第56-64页
        4.2.22 实验部分第56-57页
        4.2.23 激光烧蚀法一步制备纳米空心球第57-59页
        4.2.24 激光烧蚀金属靶一步形成纳米空心球的原因第59-60页
        4.2.25 激光选择性加热制备纳米空心球第60-63页
        4.2.26 本节小结第63-64页
    4.3 激光气相烧蚀法制备MgO 纳米空心球及其形成机理第64-70页
        4.3.1 实验部分第64-65页
        4.3.2 在不同氧含量的气氛中激光烧蚀镁靶第65-67页
        4.3.3 MgO 空心纳米球形成机理假设第67-68页
        4.3.4 两步法证明柯肯达尔效应的存在第68-70页
        4.3.5 本节小结第70页
    4.4 纳米空心球的性能表征第70-73页
        4.4.1 硫化锌纳米空心球的气敏性能第70-72页
        4.4.2 MgO 纳米空心球的发光性能第72-73页
    4.5 激光法制备纳米空心球的优点第73-74页
    4.6 本章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金属纳米液滴与盐离子溶液的表面反应机理第75-87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5.3.3 不同离子浓度对形成纳米异质结的影响第76-78页
        5.3.4 证明分解反应的存在第78-79页
        5.3.5 证明置换反应的存在第79-81页
        5.3.6 关于Ti0_2表面的银纳米晶双尺寸分布的分析第81-82页
        5.3.7 Ti0_2-Ag 纳米异质结构形成过程分析第82-84页
        5.3.8 控制表面反应进而控制Ti0_2-Ag 纳米异质结构的形成第84-86页
    5.4 本章 小节第86-87页
第六章 活泼金属纳米颗粒的置换反应机理第87-109页
    6.1 引言第87-90页
    6.2 实验部分第90-91页
        6.2.9 活泼金属纳米颗粒种子的制备第90页
        6.2.10 活泼金属纳米颗粒种子的置换反应实验第90-91页
        6.2.11 微米级镁粉的置换反应实验第91页
    6.3 激光气相烧蚀法制备镁纳米颗粒及其结构表征第91-92页
    6.4 Mg 纳米颗粒与Ag+乙醇溶液进行反应第92-94页
        6.4.1 产物形貌及结构表征第92-93页
        6.4.2 Mg-Ag 纳米异质结的吸收光谱第93-94页
    6.5 Mg 纳米颗粒与AuC14-乙醇溶液进行反应第94-96页
        6.5.1 Mg-Au 纳米异质结的结构表征第94-95页
        6.5.2 Mg-Au 纳米异质结的吸收光谱第95-96页
    6.6 镁纳米颗粒与Ag+水溶液进行反应第96-97页
    6.7 镁纳米颗粒与AuC14-水溶液的置换反应第97-100页
    6.8 各体系中不同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第100-104页
        6.8.1 体系中的置换反应方程式第100-101页
        6.8.2 乙醇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第101-103页
        6.8.3 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第103-104页
    6.9 其它反应体系的纳米级置换反应第104-106页
        6.9.1 Mg/Cu2+反应体系第104-105页
        6.9.2 Zn/Ag+及Zn/ AuC14-反应体系第105-106页
    6.10 微米级置换反应第106-108页
    6.11 本章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激光选择性烧蚀法制备单分散纳米金刚石第109-122页
    7.1 引言第109-112页
    7.2 实验部分第112-113页
        7.2.3 激光辐照液体介质中纳米金刚石的实验过程第112页
        7.2.4 对比样品制备第112-11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3-121页
        7.3.1 各对比样品中纳米金刚石的结构表征第113-115页
        7.3.2 各对比样品中纳米金刚石的尺寸统计第115-116页
        7.3.3 各对比样品的XRD 及TGA 分析第116-117页
        7.3.4 各样品的磁性能对比第117-118页
        7.3.5 激光热化学作用分散爆轰法纳米金刚石的机理第118-119页
        7.3.6 单分散纳米金刚石的荧光性能第119-121页
    7.4 本章 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激光液相化学法制备氧化物-金属纳米异质结第122-136页
    8.1 引言第122-123页
    8.2 实验部分第123页
    8.3 Ti0_2-Au 纳米异质结的制备第123-127页
        8.3.7 Ti0_2纳米球负载Au 纳米晶第123-126页
        8.3.8 P25 型Ti0_2纳米颗粒负载Au 纳米晶第126页
        8.3.9 金红石Ti0_2纳米颗粒负载Au 纳米晶第126-127页
    8.4 纳米异质结构的形成机理第127-132页
        8.4.1 Ti0_2受激光辐照产生多光子电离第127-129页
        8.4.2 NaAuC1_4受激光辐照发生电离第129-130页
        8.4.3 纳米异质结的形成机理分析第130-131页
        8.4.4 制备纳米异质结应该考虑的问题第131-132页
    8.5 激光液相化学法制备其它材料的纳米异质结第132-135页
        8.5.1 Ti0_2-Au/Au 多元纳米异质结第132-133页
        8.5.2 其它氧化物-Au 纳米异质结第133-134页
        8.5.3 碳纳米管-Ag 纳米异质结第134-135页
    8.6 本章 小结第135-136页
第九章 高分辨透射电镜原位观察纳米晶的生长及形变第136-157页
    9.1 引言第136-137页
    9.2 原位透射电镜观察Bi 纳米晶在Ti0_2纳米颗粒表面的生长第137-147页
        9.2.4 研究背景第137-138页
        9.2.5 研究思路第138-139页
        9.2.6 实验步骤第139页
        9.2.7 Bi 纳米晶在Ti0_2纳米球上的生长第139-141页
        9.2.8 Bi 纳米颗粒在Ti0_2纳米球上的迁移、熟化及形变第141-146页
            9.2.8.1 Bi 纳米颗粒在Ti0_2纳米球表面的迁移第142-143页
            9.2.8.2 Bi 纳米颗粒在Ti0_2纳米球表面的形变第143-144页
            9.2.8.3 Bi 纳米颗粒在Ti0_2纳米球表面的熟化第144-146页
        9.2.9 Bi 纳米颗粒在金红石Ti0_2纳米颗粒表面的生长第146页
        9.2.10 小结第146-147页
    9.3 原位透射电镜观察Cd 纳米晶的形变第147-151页
        9.3.1 研究思路第147页
        9.3.2 实验第147页
        9.3.3 Cd 纳米晶的结构表征第147-149页
        9.3.4 Cd 纳米晶在电子束照射下的变化第149-151页
            9.3.4.1 形变第149页
            9.3.4.2 柯肯达尔效应第149-150页
            9.3.4.3 奥斯瓦尔德熟化第150-151页
        9.3.5 小结第151页
    9.4 透射电镜原位观察亚稳相碳纳米颗粒的相变第151-155页
        9.4.1 研究思路第151-152页
        9.4.2第152页
        9.4.3 亚稳相碳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第152-153页
        9.4.4 亚稳相碳纳米颗粒在电子束照射下的相变第153-155页
        9.4.5 小结第155页
    9.5 本章 小结第155-157页
第十章 总结第157-160页
    10.1 全文结论第157-159页
    10.2 本论文创新点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9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93-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645,这篇论文共19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8.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