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

斑岩铜矿床论文 地球化学论文 雁列式矿化格局论文 成岩成矿模式论文 中甸春都论文
论文详情
中甸岛弧隶属于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的古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成矿域,地处该成矿域东缘印支期义敦岛弧南端。烂泥塘、雪鸡坪、刺来及春都等复式斑岩体呈北西西向展布于该岛弧西斑岩带,已有矿化信息、找矿勘查及研究工作表明,该区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巨大。本文以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相斑(玢)岩侵入体和赋存于其中的典型矿床—春都斑岩铜矿床为研究对象,以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斑岩成矿理论等为指导,在大量收集和系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大量室内岩矿分析测试工作,深入开展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的研究,探讨构造—岩浆耦合控岩控矿机制,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从而完善和丰富中甸岛弧斑岩铜矿床成矿理论,为地质找矿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在宏观地质研究和分析基础上,通过室内镜下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复式斑岩体具有岛弧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和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格咱微陆块俯冲的消减带(俯冲带)构造环境,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复式岩体由主岩体—早期侵入的闪长玢岩及晚期以岩枝、岩脉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组成,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闪长玢岩的形成明显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而花岗闪长斑岩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二者具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关系。Cu、Pb、Zn等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下部地壳或上地幔;硫具幔源硫的特征,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同时有部分地层还原硫的混入;成矿流体以原始岩浆水为主,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通过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岩矿鉴定,确定了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建立的蚀变分带模型显示,矿区存在以呈雁列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具有与“二长岩蚀变”模式类似的蚀变特征。但与典型的斑岩铜矿床相比,本区蚀变分带的规律性较差,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表现为呈带状、枝状及脉状分布的空间特征,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斑岩体控制明显。一般情况下,铜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对矿区岩体年龄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春都硅化钾化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46.1±3.0—260.8±2.5Ma,与雪鸡坪石英闪长玢岩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249.92±4.99Ma)和刺来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252.3±3.4Ma)基本一致,结合闪长玢岩与围岩的宏观地质关系及区域岩浆演化特征,推测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应在240Ma左右。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17.5±1.9-217.3±1.8Ma,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由无矿闪长玢岩到花岗闪长斑岩,矿区复式斑岩体的岩浆活动持续时间约25Ma,如此之久的岩浆—热液系统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斑岩铜矿床必要条件之一。根据测年结果,结合中甸岛弧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在板片俯冲环境下,至少存在两期较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浅成—超浅成侵位活动,一是甘孜—理塘洋盆在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向西侧的中咱地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沿NNW向的格咱河深大断裂发生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无矿闪长玢岩;二是晚三叠世中晚期,英安质岩浆沿着闪长玢岩底部的构造薄弱带(NNW向断裂构造系统)上侵至玢岩体内,形成春都花岗闪长斑岩。由于西斑岩带先期侵位的闪长玢岩的阻隔或压制作用,晚阶段(主成矿期)岩浆侵入活动主体区域向东迁移至中—东斑岩带,并导致西斑岩带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或侵位较深,斑岩体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岩体规模相对较小。主成矿期中甸岛弧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较高的相似性,主要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母岩。通过总结矿区斑岩成因模式及成矿规律,系统分析研究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岩成矿机理,建立了春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导致板片脱水和部分熔融,引发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上侵的钙碱性系列的岩浆,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沿格咱河深大断裂侵入,形成岩株或岩枝状闪长玢岩。至晚三叠世中晚期,在持续的由东向西挤压俯冲作用下,中甸岛弧区西斑岩带的NNW向断裂构造产生左行走滑,由此派生一定的NE—SW向局部引张,形成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同时底部的安山质岩浆已演化为英安质岩浆,不断演化的岩浆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断裂构造系统侵入早期玢岩体内或围岩,形成晚期呈岩枝或岩脉产出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分离出来的含矿热液,进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裂隙带后,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矿物质混合,形成混合流体。这种富含Cu、Pb、Zn、Fe等成矿物质和H2O、CO2、S2-、Cl-等挥发性组分的成矿流体进入围岩裂隙中,与围岩发生硅钾化、绢英岩化等蚀变,热液中的Cu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浸染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或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脉状的金属硫化物。受NNW向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控制,春都铜矿床各矿体也呈现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征,形成与典型斑岩铜矿床不同的“雁列式斑岩脉”矿化格局。此控矿模式在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系统分析了春都铜矿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依据春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优选了6个找矿靶区。同时指出,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把握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并加强深部找矿工作。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3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17页
        1.2.1 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存在问题第17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19-20页
    1.5 主要的成果与认识第20-23页
第二章 斑岩铜矿研究概况第23-38页
    2.1 斑岩铜矿时空分布第23-25页
        2.1.1 时间分布第23-24页
        2.1.2 空间分布第24-25页
    2.2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构造环境第25-27页
    2.3 含矿岩浆的性质、起源与侵位第27-30页
    2.4 成矿物质来源与金属富集第30-31页
    2.5 岩浆—热液转换及金属分配第31-33页
    2.6 热液蚀变与矿化第33-35页
    2.7 成因模式第35-36页
    2.8 矿床分类第36-37页
    2.9 研究展望第37-38页
第三章 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第38-84页
    3.1 三江地区构造演化及格局第38-42页
        3.1.1 三江多岛弧盆演化第38-40页
        3.1.2 "三江"构造格局第40页
        3.1.3 中甸岛弧带构造演化第40-42页
    3.2 区域地质背景第42-56页
        3.2.1 区域地层第43-46页
        3.2.2 区域构造特征第46-51页
        3.2.3 岩浆岩形成环境分析与成矿第51-56页
    3.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影像特征第56-61页
        3.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第56-57页
        3.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第57页
        3.3.3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第57-61页
        3.3.4 小结第61页
    3.4 区域成矿时空分布第61-64页
        3.4.1 时间分布第61-62页
        3.4.2 空间分布第62-64页
    3.5 矿床地质特征第64-84页
        3.5.1 矿区地质第64-70页
        3.5.2 矿床地质第70-84页
第四章 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模式第84-129页
    4.1 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84-100页
        4.1.1 主量元素特征第84-90页
        4.1.2 微量元素特征第90-95页
        4.1.3 稀土元素特征第95-98页
        4.1.4 同位素组成特征第98-100页
    4.2 刺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100-103页
    4.3 成岩时代第103-113页
        4.3.1 分析方法第103页
        4.3.2 分析结果第103-104页
        4.3.3 讨论第104-113页
    4.4 斑岩成因模式第113-129页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第129-140页
    5.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第129-130页
    5.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第130-134页
    5.3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第134页
    5.4 成矿物质来源第134-136页
    5.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第136-140页
        5.5.1 矿床成因第136-138页
        5.5.2 成矿模式第138-140页
第六章 成矿地质标志与找矿方向第140-148页
    6.1 成矿地质标志第140-141页
    6.2 典型矿床标志第141-143页
    6.3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第143-148页
        6.3.1 找矿标志第143-145页
        6.3.2 找矿方向第145-148页
第七章 结语第148-152页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48-151页
    7.2 存在问题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158-159页
图版第159-16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44,这篇论文共16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