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庆邦小说的情感缺失叙事

刘庆邦论文 情感缺失论文 亲情缺失论文 爱情缺失论文
论文详情
刘庆邦作为一位农裔城籍作家,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其独特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作品中的底层叙事别有一番风味。刘庆邦又是一位自我体验型作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打上了他人生经历的烙印。这使得刘庆邦自我的情感缺失性体验与他的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中对人物情感缺失的观照构成了刘庆邦底层叙事的一个典型特征。情感缺失在刘庆邦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亲情缺失和爱情缺失。亲情缺失具体表现为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缺席,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作品中造成家长缺席的原因如疾病、自然灾害、矿难、政治因素等等都被淡化成了故事的背景,作者极力想轻描淡写,但还是给小说打上了悲凉的基调。文本中作者所做的努力是想借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中的美好人事来冲淡心底的悲凉,温暖受伤的心灵。所以在亲情缺失类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群饱经成长之痛却能仍然坚强面对生活的少儿。他们瘦弱、敏感,但仍能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担。爱情缺失类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生存图景的展现,引发读者的思考。刘庆邦情感缺失叙事的创作动因在于作者情感缺失的自我体验以及对底层叙事的文学追求。作家个性化的自我体验、内在性格秉性以及不同的文学追求共同地规约了一个作家作品内容的选择和风格的形成。刘庆邦作品中对人们精神上亲情、爱情缺失的表现同样与他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人生体验相关。在他早期的人生体验中,童年父爱缺失的成长经历以及煤矿酷烈环境中的生存体验对其情感缺失类作品的创作影响比较大。除了作家自我体验的影响外,底层叙事的文学追求也是刘庆邦执著关注底层群体精神需求的一大动因。刘庆邦小说情感缺失叙事的现实意义在于作者在表达对底层群众的人道主义关怀,将他们的生存困境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在作品中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亲情缺失类作品中,往往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情感缺失是同时存在的。要弥补亲情的缺失,首要的是改善物质生活状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间的相亲相爱来弥补,或者邻里之间、工友之间互帮互助,友情的光辉也能指引人们走出感情的低谷。而在爱情缺失中,作者更主张人们在面对现世的物欲横流时,要洁身自爱;面对道德失范,要加快伦理道德规范的重建。作者更注重的是通过人物的自我觉醒来拒绝无爱的情感交易。这些方法对人们当下的生活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文学意义首先表现在对沈从文诗化小说的柔美风格继承和发展。刘庆邦在小说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民风民俗等方面都继承并发展了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其次是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得不到便毁了”等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们不择手段追求城市生活、图名牟利的批判,对有些有钱有权者道德沦丧、欲望放纵的批判等等。刘庆邦对沈从文和鲁迅两种不同文学传统的继承形成了他作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柔美、酷烈,丰富了当代底层叙事文学的内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刘庆邦小说中情感缺失叙事类型第10-21页
    第一节 亲情缺失第10-15页
    第二节 爱情缺失第15-21页
第二章 刘庆邦情感缺失叙事的创作动因第21-30页
    第一节 情感缺失的自我体验第21-26页
    第二节 底层叙事的文学追求第26-30页
第三章 刘庆邦小说中情感缺失叙事的意义第30-42页
    第一节 现实意义第30-34页
    第二节 文学意义第34-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676444,这篇论文共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