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住区设计策略研究

封闭住区论文 开放住区论文 住区设计论文
论文详情
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住区的形态决定着城市的形态。在传统住区规划模式的指导下,封闭住区在我国大行其道,为城市带来交通拥堵、肌理断层、活力下降等负面影响。随着近年来各国对住区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关注,开放住区应运而生,其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住区进行规划,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鉴于发展时间有限,开放住区还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与模式。国外普遍的做法是依托街区设计住区,国内受其影响在实践和研究中也以推广“街区型住区”为主。然而,这种规划模式的开放程度较高,目前还不能完全契合我国的住区开发模式和居民生活习惯。故文本提出“过渡型的住区开放策略”,在突破传统住区规划理念、摈弃封闭住区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较为可行的开放住区实现模式。文章具体安排如下:首先,确立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背景的阐释,明确社会对开放住区的需求,进而指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研究对象开放住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其次,论证研究的合理性。通过回顾封闭住区的源起和发展,从路网交通、规模尺度、功能设施以及公共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传统住区规划模式下封闭住区带来的问题,并指出国内外为此所做出的住区开放化的努力;之后,探讨研究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三处开放住区(建外SOHO、沿海赛洛城、郭公庄一期公租房)的实地调研和后期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住区现状的过渡型开放策略,并将其应用在华清园社区的开放化改造中;最后,对前文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并对开放住区的研究前景做出展望。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社会背景第12-14页
        1.1.2 政策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文献综述第16-22页
        1.3.1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中开放思想的发展第16-19页
        1.3.2 国内对住区封闭和开放模式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4 研究对象的内涵、相关概念及范围第22-25页
        1.4.1 研究对象的内涵第22页
        1.4.2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4页
        1.4.3 研究对象的范围第24-25页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第25-28页
        1.5.1 研究框架第25-27页
        1.5.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2 住区转型历史:开放的必然第28-46页
    2.1 封闭住区的源起和发展第28-32页
        2.1.1 封闭住区的源起第28-29页
        2.1.2 封闭住区在我国的发展——扩大化、模式化第29-32页
    2.2 传统住区规划模式下封闭住区的弊端第32-34页
        2.2.1 路网交通——自成一体,通达性差第32页
        2.2.2 规模尺度——适应性低、肌理单一第32页
        2.2.3 功能设施——单一低效、阻断共享第32-33页
        2.2.4 公共空间——内外隔离、活力缺失第33-34页
    2.3 寻求出路的探索第34-46页
        2.3.1 国外开放住区的探索第34-44页
            2.3.1.1 美国佛罗里达滨海城第34-37页
            2.3.1.2 日本幕张滨城第37-41页
            2.3.1.3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第41-44页
        2.3.2 国内开放住区的探索:以万科为例第44-46页
3 开放住区调研第46-74页
    3.1 调研前期计划第46-47页
        3.1.1 调研目的第46页
        3.1.2 调研方向及内容第46页
        3.1.3 调研对象第46-47页
    3.2 调研内容分析第47-72页
        3.2.1 建外SOHO第47-61页
            3.2.1.1 路网交通:均质多变、层次丰富第48-51页
            3.2.1.2 规模尺度:宏观规划渗透进住区规划第51-52页
            3.2.1.3 功能设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52-55页
            3.2.1.4 公共空间:由外到内连贯的开放体验第55-61页
        3.2.2 沿海赛洛城第61-69页
            3.2.2.1 路网交通:斜向步行街,激活格网道路第61-63页
            3.2.2.2 规模尺度:参考街区肌理,适当变形第63-64页
            3.2.2.3 功能设施:商业与建筑形式多样结合第64-67页
            3.2.2.4 公共空间:以景观入手,逐级塑造第67-69页
        3.2.3 郭公庄一期公租房第69-72页
            3.2.3.1 路网交通:公共交通引导开放景观轴设计第70-71页
            3.2.3.2 规模尺度:大开放、小封闭第71页
            3.2.3.3 功能设施:均匀分布、内外兼顾第71-72页
            3.2.3.4 公共空间:以景观、商业、建筑综合塑造第72页
    3.3 调研总结第72-74页
4 过渡型的住区开放策略第74-85页
    4.1 路网交通策略第74-76页
        4.1.1 干道开放遵循城市道路发展规律第74-75页
        4.1.2 支路根据开放程度选择合适形式第75-76页
    4.2 规模尺度策略第76-79页
        4.2.1 以遵循传统肌理作为首要原则第76-78页
        4.2.2 根据城市道路确定“车行组团”第78页
        4.2.3 根据人体尺度确定“人居组团”第78-79页
    4.3 功能设施策略第79-82页
        4.3.1 以城市设施等级指导住区设施等级第80-81页
        4.3.2 地区级设施与公共空间和干道结合第81页
        4.3.3 社区级、近邻级设施与住宅多样结合第81页
        4.3.4 设施配比随外部环境改变不断调整第81-82页
    4.4 公共空间策略第82-85页
        4.4.1 由外到内层层递进,空间连贯第83-84页
        4.4.2 引入竖向空间划分第84-85页
5 策略应用:华清园社区过渡型开放改造第85-94页
    5.1 路网交通改造计划第85-87页
    5.2 规模尺度改造计划第87-88页
    5.3 功能设施改造计划第88-89页
    5.4 公共空间改造计划第89-94页
        5.4.1 三种开放程度不同的界面形式搭配第89-91页
        5.4.2 加强内部空间的竖向划分第91-94页
6 结论第94-97页
    6.1 研究结论第94-95页
        6.1.1 开放住区的内涵第94页
        6.1.2 过渡型的住区开放策略第94-95页
    6.2 研究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第95-96页
        6.2.1 研究的积极性第95页
        6.2.2 研究的局限性第95-96页
    6.3 研究前景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8页
表索引第98-99页
图索引第99-105页
作者简历第105-10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712243,这篇论文共10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2.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