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

党争论文 贬谪论文 文学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依靠北宋中后期的历史背景,以儒学复兴的演变、南北地域文化的冲突、士人心态的衰变及诗歌风格的流转为主要线索,对此期的贬谪与文学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党争与贬谪关系。首先揭示党争的学术动因,指出王氏新学与以洛学为中心的北方学术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双方的学术歧异决定了新旧党争的不可调和,最终造成愈演愈烈的局面。其次将北宋中后期分为熙丰、元祐、绍圣至徽宗朝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党争与贬谪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勾勒出相应的历史轮廓,以为后面的展开张本。其三则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被贬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加以描述,揭示党争愈烈而贬谪日重的状况。第四节则从文化角度揭示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心态的内敛趋势,而贬谪则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到北宋晚期的诗歌风格。第二章论述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第一节首先对“道”“势”关系进行探讨,王安石主政使王氏新学由民间学术的“道统”上升为“政统”,从而与朔学、洛学、蜀学等民间学术重新形成对立关系。第二节对司马光等元老重臣的文化心态及文学创作加以分析,认为其退守洛阳等地主要表示一种对抗新法的姿态,其创作的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三节从三个方面论述贬放地方的士大夫的创作,揭示出他们心忧天下而又欲归隐林泉、依傍王权而又欲疏离王权的心理矛盾。第四节分析贬谪士大夫与园林组诗间的关系,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内倾心态造成了其审美趣味的幽细玲珑,而贬谪际遇使其更乐于面对池榭亭台等安静幽闲的园林意象,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园林组诗的繁荣。第三章论述乌台诗案与苏轼、苏辙之贬。首先对乌台诗案的文化内蕴加以剖析,指出乌台诗案乃是文化专制、春秋笔法与苏轼的自由人格激烈冲突的结果,其后结合文学创作及交游情况对苏轼贬谪际遇下的心态嬗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其贬后心态大体经历了苦闷超越、幻灭、归真四个阶段,而其生存哲学及文学观念则是“随物赋形”。苏辙贬谪期间所奉行的乃是“省之又省”的老子哲学,这一方面是其生存哲学,同时也成为文学观念,它与李翱的“复性论”一起,对苏辙贬谪筠州期间的文学创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探讨元祐贬谪与文学。首先对元祐更化的文化原因及这一阶段的党争特点加以剖析,指出元祐更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地域的文化冲突,旧党对儒家价值的执守造成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第二节对车盖亭诗案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新的清理,以求更深刻地揭示新旧党争的复杂性。第三节论述元祐更化对新党的打击,他们既有失落与反思,也有愤恨与忧惧,其诗歌创作呈现出政治重压下的平淡风格。第四节则对洛蜀党争进行分析,指出旧党虽然掌握政权,实际上承受着内部斗争及新党可能复辟的双重压力,与新党相比,有着更为深重的忧惧心态,表现为诗歌创作同样呈现出平淡风格。第五章共分三节,首先概述徽宗朝的政治状况及士人人格的蜕变,指出党争的加剧造成了三代理想的破灭及士风的整体堕落,这促使置身贬谪中的士人对新党、新学乃至儒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士人思想变化的总趋势是转向内在,皈依佛禅,居士文化大行其道,这在被贬士人那里有着突出的表现。本章以郑侠、陈瓘、邹浩、苏辙为例,对居士文化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苏轼、黄庭坚贬谪际遇下的心理矛盾及通常被忽视的性格侧面,以深入揭示贬谪与其心态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化人格的本质。苏、黄晚年都追求平淡诗风,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苏轼之平淡主要是其随缘任运的生命哲学的外化,黄庭坚之平淡主要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的体现。尽管有这样的不同,二人的平淡追求本质上都标志着生命激情的消颓及时代精神的没落。第七章与第八章具体论述苏门成员及元祐老臣贬谪际遇下的心态特征及创作变化,在描述其创作个性的同时揭示其创作共性,以深入探究其审美追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北宋中后期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第九章主要论证北宋后期诗歌的发展趋势。首先分析苏门贬谪际遇下的交游情况,尤其具体分析苏轼与黄庭坚交游的不同特征,以揭示二人对诗坛的不同影响及双方地位沉浮消长原因。其次考察贬谪与江西诗派兴起之间的关系,联系北宋后期回归儒学的学术思潮,以潘大临与陈师道的诗学选择为例,说明为什么是黄庭坚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模式最终成为诗坛主流。
内容提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绪论第14-26页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意义第14-19页
    二、对本文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的说明第19-21页
    三、本文的主要线索第21-26页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第26-65页
    第一节 学术歧异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第26-36页
        1、南北文化的差异与王氏新学的兴起第27-30页
        2、王氏之"道"的自然特质第30-33页
        3、王氏之"道"的自然性与其政治理念的功利性第33-36页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第36-47页
        1、熙丰间的党争与贬谪第37-39页
        2、元祐更化第39-43页
        3、从绍圣到崇宁第43-47页
    第三节 党争背景下的贬谪与被贬者的生存状态第47-56页
    第四节 儒学复兴与党争际遇下士大夫的心态衰变第56-65页
        1、士族的衰落与庶民文化的兴起第56-59页
        2. 庶民文化与疑经之风第59-61页
        3、三代理想的破灭与儒家信仰的失落第61-65页
第二章 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第65-104页
    第一节 从"道尊于势"到"人君之道"——"道"向"势"的转化及重新对峙第65-68页
    第二节 洛阳与开封——道与势的对抗第68-80页
        1、司马光的历史批判第69-74页
        2、二程的哲学批判第74-80页
            (1)、功利与人性第74-75页
            (2)、佛道与性理第75-79页
            (3)、人道与天道第79-80页
    第三节、赋闲重臣的心态与文学第80-88页
        1、旧党显贵的没落与感伤第81-85页
        2、司马光洛阳期间的诗文创作第85-88页
    第四节 贬放地方的文人创作第88-104页
        1、守道与忧民第88-92页
        2、归隐之想与林泉之乐第92-95页
        3、对儒家价值的疏离及对湖山的精神皈依第95-100页
        4、贬谪与园林组诗第100-104页
第三章 乌台诗案与二苏之贬第104-151页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与《春秋》笔法的合谋第104-116页
        1、"道""势"合一与文化专制第104-109页
        2、《春秋》笔法与专制思维的合流第109-113页
        3、苏轼人格的自由本质第113-116页
    第二节 苏轼黄州期间的文化心态与创作演变第116-136页
        1、苏轼黄州期间的心态演变第116-128页
            (1) 初至黄州的苦闷与借景消愁第117-118页
            (2) 痛定后的反思与超越第118-120页
            (3) 对儒学的疏离及对释道的归依第120-124页
            (4) 从幻灭到归真第124-128页
        2、随物赋形——贬谪际遇下的生存哲学与文学观念第128-136页
            (1) 生存哲学第129-132页
            (2) 文学观念第132-136页
    第三节 苏辙被贬筠州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创作第136-151页
        1、"省之又省"与苏辙之"道"第136-140页
        2、贬谪与抗拒——苏辙贬筠期间的文化心理第140-144页
        3、复性与苏辙贬筠期间的诗文特征第144-151页
            (1) 复性论与诗的创作第145-148页
            (2) 复性论与文的创作第148-151页
第四章 元祐贬谪与文学第151-180页
    第一节 元祐更化的历史文化内蕴第151-156页
        1、元祐更化与南北文化冲突第151-153页
        2、旧党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第153-156页
    第二节 车盖亭诗案的历史还原第156-167页
        1、车盖亭诗案的再考察第156-160页
        2、高后与旧党的不同心理第160-163页
        3、诗案过程中旧党的心态变化第163-167页
    第三节 元祐更化与新党的文化之痛第167-174页
        1、失落与反思第167-170页
        2、以平淡消解忧惧——元祐被贬新党创作略论第170-174页
    第四节、洛蜀党争的地域背景及党人心态第174-180页
第五章 绍圣至崇宁的贬谪与士人心态的嬗变第180-232页
    第一节 从绍圣到崇宁的党争与贬谪第180-189页
        1、党争的加剧与贬谪的泛化第180-183页
        2、崇宁党禁与专制强化第183-186页
        3、从尊道到弄权——士人群体的人格蜕变第186-189页
    第二节 被贬士人的文化反思第189-209页
        1、陈瓘《尊尧集》对新党的批判第189-193页
        2、晁说之《儒言》对新学的批判第193-198页
        3、苏轼《东坡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儒学的超越第198-203页
        4、程颐《伊川易传》对传统道德的回归第203-209页
            (1) "天理"与秩序第204-205页
            (2) "至诚"与修德第205-207页
            (3) 处穷与知命第207-209页
    第三节 三教合流与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第209-232页
        1、儒家信仰的弱化与三教合流的形成第209-213页
        2、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第213-232页
            (1)、郑侠——以儒为宗的大庆居士第216-218页
            (2)、陈瓘——由儒到佛第218-222页
            (3)、邹浩——心仪原初的"道乡居士第222-226页
            (4)、苏辙——圆融三教的东轩老人第226-232页
第六章 苏、黄贬谪文化人格的典范意义第232-275页
    第一节 苏轼岭海之谪及其文化人格的递嬗第232-249页
        1、从养生之术到自然之道第232-237页
        2、"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第237-241页
        3、旷达与悲情第241-249页
            (1) 生如飘篷之悲第242-245页
            (2) 生命幻灭之悲第245-249页
    第二节 黄庭坚贬谪文化人格的基本特征第249-262页
        1、砥柱意象与对儒节的坚守第249-255页
        2、拘囚下的自由——沉重的逍遥游第255-257页
        3、"不俗"观念的升华——从形迹到精神第257-262页
    第三节、苏、黄晚年对平淡诗风的追求第262-269页
    第四节、平淡诗风的文化审视与价值判定第269-275页
第七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上)第275-312页
    第一节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衰落第275-278页
    第二节、贬谪与苏门的文化心态第278-288页
        1、和陶——归隐的想象第278-283页
        2、苏门贬谪境遇下的内敛心态与自由追求第283-288页
    第三节 贬谪与苏、黄的创作特征第288-312页
        一、苏轼贬谪期间的创作特征第288-301页
            1、追趋与游离——苏轼和陶诗的矛盾性第289-291页
            2、苏轼和陶诗的风格评价第291-298页
                (1)、意象的弱化及缺失与诗味的寡淡第292-294页
                (2)、诗思跳宕与典故运用对平淡的破坏第294-298页
            3、苏轼非和陶诗的创作特征第298-301页
        二、平淡追求与黄庭坚晚年的创作特征第301-312页
            1、平淡追求与自然流贯第302-306页
            2、"向唐律中作活计"与对余味的追求第306-312页
第八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下)第312-354页
    第一节、贬谪与秦观诗歌的创作演变第312-318页
        1、秦观贬后的心态特征第312-316页
        2、秦观贬后的诗作特征第316-318页
    第二节 贬谪与晁补之诗歌的创作特征第318-322页
    第三节 贬谪与张耒晚年的创作特征第322-329页
    第四节 贬谪与陈师道的创作特征第329-337页
        1、陈师道贬后心态第329-332页
        2、闭门觅句——典故的补凑与诗境的破碎第332-334页
        3、五律——由追求骨力到瘦硬通神第334-337页
    第五节 贬谪与苏门外围成员的创作特征第337-347页
        1、李之仪之清远悲健第338-340页
        2、李昭玘——废居与闲放第340-341页
        3、毛滂——颓废与俗趣第341-343页
        4、唐庚——豪旷与闲适第343-347页
    第六节 进退从容——绍圣后被贬重臣的儒者情怀第347-354页
        1、屡遭贬谪的坚毅与从容第347-350页
        2、用世壮心的消褪及政治品格的软化第350-352页
        3、晚境的悲凉及对温情的渴望第352-354页
第九章 苏门贬后的交游与北宋末诗坛的衰变第354-382页
    第一节 苏轼绍圣后之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第355-362页
        1、东坡贬谪间的交游第355-358页
        2、东坡交游的自由性与精英意识第358-360页
        3、东坡的独立人格及对诗法的疏离第360-362页
    第二节 黄庭坚贬后的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第362-368页
        1、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第363-364页
        2、道德秩序与诗文法度的内在统一第364-366页
        3、构建人材网络第366-368页
    第三节 秦、晁、张、陈贬谪间的交游及影响第368-372页
    第四节 贬谪的促动与江西诗派的流行第372-382页
        1、绍圣后的专制强化与重归儒学的学术暗潮第372-376页
        2、由崇苏到宗黄——北宋后期的诗学选择第376-382页
            (1) 陈师道的诗学选择第377-378页
            (2) 潘大临的诗学选择第378-38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82-394页
    一、古代文献第382-388页
    二、现代文献第388-394页
        专著第388-392页
        期刊第392-394页
后记第394-39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0941,这篇论文共39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18.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98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