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杜鹃论文 黄酮类化合物论文 HPLC论文 液质联用论文 诱导子论文 酶活性论文
论文详情
杜鹃花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而我国又是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该属植物除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医药、食品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而杜鹃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类黄酮潜在资源。但是目前对杜鹃各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以野生品种为主,而由于对野生品种的盲目采集,导致杜鹃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可供利用的野生杜鹃资源越来越少,且目前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限制了人们对杜鹃属黄酮类化合物潜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论文以目前人工栽培非常成功的锦绣杜鹃、白杜鹃等为材料,对杜鹃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栽培杜鹃的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今后黄酮类化合物扩大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将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正交试验方法相结合对杜鹃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杜鹃总黄酮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2)采用颜色反应、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等分析方法分析杜鹃叶和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3)应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杜鹃提取液中4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测定方法,同时,用建立的HPLC方法对锦绣杜鹃和白花杜鹃叶、枝的黄酮类主要成分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4)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外源诱导子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累积及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提高最适的诱导子类型和诱导子浓度。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确定锦绣杜鹃叶黄酮提取的最优化工艺:料液比1:20,超声波提取时间为40min,提取温度为50℃,乙醇质量分数为40%。应用优化工艺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正交试验各结果,且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表明将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正交试验方法相结合提出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可行的,该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植物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2、锦绣杜鹃和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对青霉菌、黑曲霉等霉菌几乎无抑菌作用,对细菌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原液抑菌率都达到100%。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次之,并且都随总黄酮提取液浓度的提高,抑菌效果增强。而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抑菌效果要好于锦绣杜鹃叶的,这可能是与其提取的总黄酮含量的高低有关。锦绣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和大肠杆菌为0.03125g/ml,枯草芽孢杆菌为0.0625g/ml。白杜鹃叶总黄酮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为0.03125g/ml。3、本文用Waters C18(4.6mm×250mm,5μm)反相色谱柱,在甲醇和水的流动相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24min,31%~42%B;24~30min,42%~50%B;30~35min,50%~60%B;35~40min,60%B;检测波长356nm,流速为0.7mL/min,柱温30℃条件下可以使锦绣杜鹃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HPLC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在HPLC分离的基础上,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杜鹃叶中的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杜鹃花中的6个杜鹃花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锦葵花素戊糖苷、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4、锦绣杜鹃叶总黄酮及黄酮主要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变化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黄酮含量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芽的发育,新枝叶的生长,黄酮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在3~6月份杜鹃叶总黄酮含量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进入9月,总黄酮含量又有所回升,11月总黄酮大幅度下降。锦绣杜鹃叶四种主要黄酮类成分中槲皮苷含量最大,其次为槲皮素,最少为异槲皮苷。锦绣杜鹃枝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叶有所不同,枝在进入9月份时,并没有象叶一样进入第二个黄酮的增长期,这可能与枝的含量太低,变化不明显有关,且杜鹃枝含量明显低于叶。白杜鹃枝叶总黄酮与其主要成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同锦绣杜鹃枝叶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白杜鹃枝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于锦绣杜鹃。5、不同浓度的SA处理,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均在处理第8天时,达到最高值。其中低浓度的SA (50μg/mL)对黄酮含量的影响最明显,高浓度的SA起抑制作用。PAL活性随着诱导子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第4天和第8天PAL活性均达到较高值,说明SA处理后,PAL活性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较长。100μg/mL浓度的SA处理,PAL活性增幅最大。50μg/mL浓度与100μg/mL浓度的SA处理后,PPO活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OD活性在第4天就达到较高值,这可能与其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激反应有关.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浓度的SA处理对POD活性都有显著提高,是提高POD活性较好的诱导子。6、一定浓度的外源MeJA诱导子处理,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显著,其中高浓度的MeJA(150μg/mL)对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最明显,但低浓度(50μg/mL)的MeJA对杜鹃黄酮含量基本没有影响。100~200μg/mL浓度的MeJA处理后,PAL活性都显著提高,说明对杜鹃喷施100μg/mL-200μg/mL浓度范围的MeJA后可显著提高PAL酶活性。100μg/mL浓度的MeJA处理后,PPO活性提高最明显。POD活性在第4天就达到最高值,且各处理POD活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不同浓度的MeJA处理对POD活性都有显著提高,也是提高POD活性较好的诱导子。7、不同浓度的GA3处理杜鹃植株,浓度为100μg/mL的GA3处理对杜鹃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明显。而高浓度的GA3(200μg/mL)对杜鹃黄酮含量基起到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MeJA处理对黄酮类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同,金丝桃苷、槲皮苷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幅度最明显的处理浓度均为100μg/mL。而异槲皮苷和槲皮素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幅度最明显的处理浓度却为150μg/mL。50μg/mL、100μg/mL浓度的GA3处理后,对PAL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PAL活性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较长。100μg/mL浓度的GA3处理后,PPO活性提高的幅度最显著。低浓度的GA3(50μg/mL)处理后,POD活性在处理第4天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余浓度的GA3处理,反而降低了叶片POD的活性。、8、不同浓度的ABA处理杜鹃植株,结果表明,浓度为150μg/mL的ABA处理对杜鹃总黄酮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低浓度(50μg/mL)的ABA处理,PAL活性增加幅度最大。100μg/mL浓度的ABA处理后,PPO活性提高的幅度最明显,且在处理后第12天PPO活性还保持一定的水平,对PPO活性影响最少的浓度是50μg/mL。而对POD活性影响较大的浓度则是200μg/mL和150μg/mL。而50μg/mL和100μg/mL浓度的ABA处理,POD活性反而下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ABA对POD活性起到提高作用,但低浓度的ABA对POD活性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文章综述第17-44页
    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学成分第17-18页
        1.2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18-19页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9-31页
        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19-23页
            2.1.1 抗氧化作用第20页
            2.1.2 抑菌作用第20-21页
            2.1.3 抗病毒作用第21页
            2.1.4 抗肿瘤作用第21-22页
            2.1.5 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第22页
            2.1.6 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第22-23页
            2.1.7 其他作用第23页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第23页
        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第23-24页
        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第24-28页
            2.4.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第24-26页
            2.4.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第26-28页
            2.4.3 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第28页
        2.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第28-31页
            2.5.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8-29页
            2.5.2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酶与结构基因第29-31页
    3 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的调控研究第31-34页
        3.1 诱导子的作用机制第32页
        3.2 诱导子的作用效果第32页
        3.3 诱导子的种类及应用第32-34页
            3.3.1 茉莉酸甲酯(MeJA)第32-33页
            3.3.2 水杨酸(SA))第33页
            3.3.3 脱落酸(ABA)第33页
            3.3.4 赤霉素(GA)第33-34页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4页
    参考文献第34-44页
第二章 杜鹃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第44-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1.1 材料第44-45页
            1.1.1 试验材料第44-45页
            1.1.2 主要试剂第45页
            1.1.3 主要仪器第45页
        1.2 方法第45-48页
            1.2.1 总黄酮的提取~[14]第45页
            1.2.2 总黄酮的测定第45-46页
            1.2.3 正交试验设计第46页
            1.2.4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1.2.5 抑菌活性试验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2.1 正交试验分析第48-49页
        2.2 总黄酮提取优化工艺的确定第49-52页
            2.2.1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第49-50页
            2.2.2 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和优化分析第50-52页
        2.3 抑菌活性研究第52-5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3.1 杜鹃叶总黄酮的提取优化工艺第53页
        3.2 杜鹃叶总黄酮的抑菌活性第53页
        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机制探讨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第三章 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第56-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1.1 材料第56-57页
            1.1.1 试验材料第56页
            1.1.2 主要试剂第56-57页
            1.1.3 主要仪器第57页
        1.2 方法第57-58页
            1.2.1 供试液的制备~[13]第57页
            1.2.2 特征颜色反应~[14-15]第57-58页
            1.2.3 色谱条件第58页
            1.2.4 质谱条件第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8页
        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第58-60页
            2.1.1 浓盐酸-镁粉反应第58页
            2.1.2 四氢硼钠反应第58-59页
            2.1.3 三氯化铁反应第59页
            2.1.4 三氯化铝反应第59页
            2.1.5 乙酸铅反应第59页
            2.1.6 氯化锶反应第59页
            2.1.7 硼酸显色反应第59页
            2.1.8 碱性试剂反应第59-60页
        2.2 杜鹃叶 LC-MS 定性鉴定第60-64页
            2.2.1 叶色谱分析第60-61页
            2.2.2 叶质谱分析第61-64页
        2.3 杜鹃花 LC-MS 定性鉴定第64-68页
            2.3.1 花色谱分析第64页
            2.3.2 花质谱分析第64-6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8-69页
        3.1 杜鹃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第68页
        3.2 杜鹃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四章 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第71-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6页
        1.1 材料第71-72页
            1.1.1 试验材料第71页
            1.1.2 主要试剂第71-72页
            1.1.3 主要仪器第72页
        1.2 方法第72-76页
            1.2.1 供试液的制备~[10]第72页
            1.2.2 总黄酮的测定第72页
            1.2.3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72-74页
            1.2.4 色谱条件第74页
            1.2.5 标准溶液的制备第74页
            1.2.6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74-75页
            1.2.7 精密度试验第75页
            1.2.8 重复性试验第75页
            1.2.9 稳定性试验第75页
            1.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75页
            1.2.11 样品含量测定第75-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1页
        2.1 锦绣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76-79页
            2.1.1 锦绣杜鹃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76-77页
            2.1.2 锦绣杜鹃枝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77-79页
        2.2 白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79-81页
            2.2.1 白杜鹃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79-80页
            2.2.2 白杜鹃枝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第80-8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1-82页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81页
        3.2 锦绣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第81页
        3.3 白杜鹃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第五章 诱导子对锦锈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第83-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1.1 材料第84页
            1.1.1 试验材料第84页
            1.1.2 主要试剂第84页
            1.1.3 主要仪器第84页
        1.2 方法第84-86页
            1.2.1 实验设计第84页
            1.2.2 供试液的制备第84页
            1.2.3 总黄酮的测定第84-85页
            1.2.4 黄酮类各成分的测定第85页
            1.2.5 黄酮类各成分标准曲线的制作第85页
            1.2.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13]第85页
            1.2.7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14]第85-86页
            1.2.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14-15]第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112页
        2.1 水杨酸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的影响第86-93页
            2.1.1 水杨酸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的影响第86-88页
            2.1.2 水杨酸处理对杜鹃中 PAL、PPO、POD 活性的影响第88-93页
        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的影响第93-99页
            2.2.1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的影响第93-95页
            2.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杜鹃中 PAL、PPO、POD 酶活性的影响第95-99页
        2.3 赤霉素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的影响第99-106页
            2.3.1 赤霉素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的影响第100-102页
            2.3.2 赤霉素处理对杜鹃中 PAL、PPO、POD 酶活性的影响第102-106页
        2.4 脱落酸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的影响第106-112页
            2.4.1 脱落酸处理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的影响第106-108页
            2.4.2 脱落酸处理对杜鹃中 PAL、PPO、POD 酶活性的影响第108-11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12-115页
        3.1 水杨酸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分析第112-113页
        3.2 茉莉酸甲酯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分析第113-114页
        3.3 赤霉素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分析第114页
        3.4 脱落酸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分析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1 主要创新点第117页
    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附录 1 图版第118-119页
附录 2 缩略词第119-120页
附录 3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9340,这篇论文共12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