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道德教育研究

抗大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学员论文
论文详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扩大侵略,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此时,大量优秀的抗日干部极其缺乏,因此,党中央决定创办大学,为前线输送优秀人才。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创建。1937年1月,“红大”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抗大(总校)从1936年6月至1945年8月共办了八期,收学员两万九千余人。此外,为加强敌后干部的培养教育,抗大除总校外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4所分校。九年多来,抗大培养了十几万名抗日骨干,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抗大特别注重对学员进行道德教育,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员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将其转化成了学员的实际行动。这种教育的结果表现为抗日将士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生活中恪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对抗大的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将会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简要介绍抗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抗大道德教育实施的背景,进而归纳呈现了抗大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共产主义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抗大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自我教育。第二部分是对抗大道德教育的客观评价。笔者认为,抗大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它正确把握时代特征;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强化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抗大为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研究缘起第9-11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2.1 研究目的第11页
    2.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3 文献综述第13-15页
4 概念界定第15-19页
    4.1 抗大第15-17页
        4.1.1 抗大概况第15-16页
        4.1.2 抗大开展道德教育背景分析第16-17页
    4.2 抗大道德教育的内涵第17-19页
        4.2.1 道德第17页
        4.2.2 道德教育第17页
        4.2.3 抗大道德教育第17-19页
5 抗大道德教育的实施第19-35页
    5.1 抗大道德教育内容第19-28页
        5.1.1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第19-21页
        5.1.2 集体主义教育第21-23页
        5.1.3 劳动教育第23-24页
        5.1.4 严格的纪律教育第24-26页
        5.1.5 艰苦奋斗教育第26-28页
    5.2 抗大道德教育方法第28-35页
        5.2.1 说理教育法第28-30页
        5.2.2 榜样示范法第30-31页
        5.2.3 陶冶法第31-33页
        5.2.4 实际锻炼法第33-34页
        5.2.5 自我教育法第34-35页
6 对抗大道德教育的评价第35-39页
    6.1 优越性第35-38页
        6.1.1 符合道德教育规律第35页
        6.1.2 具有时代性特征第35-36页
        6.1.3 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第36-37页
        6.1.4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第37-38页
    6.2 局限性第38-39页
7 结论第39-41页
    7.1 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坚定的信念第39页
    7.2 道德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第39页
    7.3 道德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生活管理各个方面第39-41页
致谢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附录 A第45-47页
附录 B第47-49页
附录 C第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1140,这篇论文共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