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测试效度的辩论方法--辩论逻辑与效度解释

辩论逻辑论文 累进效度论文 累进辩论法论文 话语信息认知处理能力论文 信息最大化命题方法论文 选项可
论文详情
本文主要研究语言测试效度的辩论方法,或者说,基于辩论的语言测试效度验证方法(Argument-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Test Validation),总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辩论逻辑和效度解释,具体又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本文研究了几个较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辩论框架的辩论逻辑,着重分析了其中的逻辑缺陷及其产生的根源。所研究的框架都声称其逻辑结构为哲学研究领域的辩论模型——Toulmin模型,但在应用Toulmin模型时又都对其基本结构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模型,其中的推理过程有可能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死循环”(an endless loop),辩论过程也有可能变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自我辩论过程,并且“声明”(Claim)也不再是声明而实为假设。没有声明的模型,本质上已不再是辩论模型。不过,修改版中虽有假设,却并不是假设检验模型,因为其中没有接受或拒绝假设的条件判断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逻辑错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误解和误用了Toulmin模型中的“反驳”(Rebuttal)所致。第二,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累进辩论结构(Progressive Argument Structure),并强调通过累进辩论的方法对测试效度进行解释。累进辩论结构不仅修正了相关辩论框架的逻辑错误,还将科学调查中的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手段纳入到了理性辩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之中。效度验证往往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复杂数据,多数情况下仅凭主观逻辑推理难以得出合理结论。通过在模型结构中增加一个条件判断要素和一个数据分析要素,就可以在进行逻辑推理前对理由(Warrant)是否充分进行判断。如果有充足的理由,则按Toulmin模型结构进行推理,否则即进行数据分析,以产生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数据。这种设计使得模型具有了递归机制(a recursion mechanism)。递归的结果会产生一系列声明,并且这些声明形成一个层级结构,一个声明的形成以前一个声明为基础,最后声明是所有前期声明层级累进的结果。这正是“累进”的真实含义之所在。第三,本研究提出了以目标构念为中心、以环节效度为基础的累进效度观(a progressive view of validity)。累进效度观强调每个测试环节产生的数据都应该充分体现测试的目标构念,效度也就是数据准确体现构念的程度。效度本质上是一个程度问题,但也存在“有效”和“无效”之分。程度高达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即为有效,低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层次即为无效,有效和无效是对测试的定性评价和基本态度,不能因为效度是一个程度问题而对测试究竟是否有效含糊其辞。累进效度是各个环节效度逐级累进的结果,前任环节是后继环节的基础,一个环节失效,则整体无效。但是,效度累进不同于百分比累积,累进效度不大于最薄弱环节的效度。此外,累进效度辩论不必局限于分数的解释和使用,效度在设计之初即已存在,测前具有预期效度,测后具有实际效度。为了确保测试具有理想的实际效度,测前每个环节都应具有理想的预期效度。每个测试环节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效度验证,对该环节的效度作出合理解释、做出恰当决策、并预计相应后果。第四,本研究提出了话语信息认知处理能力构念观。本文强调考察能力构念,仅停留在能力结构或认知过程的宏观分类上是不够,还应具体到语篇、深入到语义,从更微观的层面考察考生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能力。并且,为了更好地从语义理解的准确率和速度、语义生成的质量和数量的角度考察语言能力,还必须解决语义的认知量化与计算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话语信息认知处理系统框架和话语信息认知处理能力模型;然后以计算机面向对象理论为指导,借鉴计算机认识世界事物的方式分析语义的结构形式和计算单位,实现对语义的认知量化和统计计算;最后在语义认知量化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最大化命题方法,通过最大化计算、抽样加权、归类整理、题目编写等几个环节,为命题效度辩论提供测试内容证据。第五,通过两个实例,介绍信息最大化命题方法和累进效度辩论法在命题实践中的应用。命题方法实例基于一个150词的短小语篇,编写4道多项择阅读理解题。辩论法实例特别针对选项可猜性这一测试效度的反面解释进行辩论,其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如何通过理性辩论与科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命题效度进行证伪辩论,同时兼顾调查了我国高考命题对选项可猜性的控制情况。此实例调查了3套高考试卷,共计74道多项选择题、259个选项。结果发现,调查卷的选项可猜性比较严重,我国高考命题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选项可猜性的控制。由于涉及面广,本研究未能针对各个测试环节深入拓展,信息能力构念研究和信息最大化命题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检验。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Figures第18-20页
第1章 引论第20-28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6页
        1.1.1 测试辩论研究中的逻辑问题第20-23页
        1.1.2 测试效度整体度观的局限性第23-25页
        1.1.3 测试目标构念研究的必要性第25-26页
    1.2 研究问题及目的第26页
    1.3 论文结构第26-28页
第2章 效度验证的辩论方法第28-47页
    2.1 辩论法的兴起和发展第28-29页
    2.2 分数解释辩论模型第29-33页
        2.2.1 推论链第29-30页
        2.2.2 分数解释第30-31页
        2.2.3 辩论结构第31-33页
    2.3 测试设计辩论模型第33-38页
        2.3.1 测试辩论观第33-34页
        2.3.2 证据中心论第34-36页
        2.3.3 ECD辩论模型第36-38页
    2.4 测试使用辩论框架第38-47页
        2.4.1 旧AUA框架第38-43页
            2.4.1.1 效度与使用的因果关联第38-40页
            2.4.1.2 多理由多反驳对立统一第40-43页
        2.4.2 新AUA框架第43-47页
            2.4.2.1 推论/声明链第44-46页
            2.4.2.2 逻辑辩论结构第46-47页
第3章 测试效度概念的演变第47-61页
    3.1 效度概念的意义第47页
    3.2 效度分类说第47-53页
        3.2.1 效标效度第48-49页
        3.2.2 内容效度第49-51页
        3.2.3 构念效度第51-52页
        3.2.4 表面效度第52-53页
    3.3 效度整体观第53-61页
        3.3.1 定义与内涵第54-57页
        3.3.2 整体多维性第57-58页
        3.3.3 数据体现观第58-61页
第4章 语言测试的目标构念第61-82页
    4.1 交际语言能力第61-66页
        4.1.1 语言能力第62-64页
            4.1.1.1 组织能力第62-63页
            4.1.1.2 语用能力第63-64页
        4.1.2 策略能力第64-66页
        4.1.3 心理生理机制第66页
    4.2 认知活动能力第66-70页
        4.2.1 目标设定第66-68页
        4.2.2 中央核心过程第68-70页
        4.2.3 监控第70页
    4.3 信息处理能力第70-82页
        4.3.1 信息“三论”第71-78页
            4.3.1.1 系统论第71-73页
            4.3.1.2 信息论第73-77页
            4.3.1.3 控制论第77-78页
        4.3.2 语言信息处理第78-82页
            4.3.2.1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第78-79页
            4.3.2.2 语言信息结构理论第79-80页
            4.3.2.3 语言信息的系统观第80-82页
第5章 真假Toulmin模型第82-104页
    5.1 Toulmin模型简介第82-83页
    5.2 Toulmin模型的辩论思想第83-91页
        5.2.1 基本结构第83-86页
        5.2.2 辩论逻辑第86-87页
        5.2.3 推理过程第87-91页
    5.3 ECD和AUA的逻辑错误第91-101页
        5.3.1 基本结构第91-92页
        5.3.2 辩论逻辑第92-93页
        5.3.3 ECD的推理过程第93-96页
        5.3.4 AUA的推理过程第96-98页
        5.3.5 扩展模型的推理过程第98-101页
            5.3.5.1 类别合理性第99-100页
            5.3.5.2 类别顺序性第100-101页
    5.4 逻辑错误产生的根源第101-104页
第6章 累进效度辩论法第104-139页
    6.1 总体框架第104-109页
        6.1.1 目标构念第104-106页
        6.1.2 测试过程第106-107页
        6.1.3 效度辩论第107-109页
    6.2 效度概念第109-118页
        6.2.1 效度整体观的局限性第109-115页
            6.2.1.1 测试有效度吗?第110-111页
            6.2.1.2 测前能检验效度吗?第111-112页
            6.2.1.3 AUA的逻辑推理实用吗?第112-114页
            6.2.1.4 如何突破整体观的局限性?第114-115页
        6.2.2 构念中心全局效度观第115-118页
            6.2.2.1 数据-构念体现关系第116-117页
            6.2.2.2 层级累进效度验证第117-118页
    6.3 辩论模型第118-132页
        6.3.1 模型结构第119-124页
            6.3.1.1 组成部分第119-121页
            6.3.1.2 核心概念第121-123页
            6.3.1.3 基本原则第123-124页
        6.3.2 逻辑机制第124-125页
            6.3.2.1 推理逻辑第124页
            6.3.2.2 循环与递归第124-125页
        6.3.3 假设检验第125-132页
            6.3.3.1 小概率原理第125-126页
            6.3.3.2 两类错误第126页
            6.3.3.3 检验步骤第126-132页
    6.4 使用方法第132-139页
        6.4.1 证实与证伪第132-136页
            6.4.1.1 相关概念第133-135页
            6.4.1.2 论证方法第135-136页
        6.4.2 规划与实施第136-139页
            6.4.2.1 规划阶段第136-137页
            6.4.2.2 实施阶段第137-139页
第7章 信息能力构念观第139-170页
    7.1 语言测试的目标构念第139-140页
    7.2 话语信息认知处理系统第140-143页
        7.2.1 构成要素第140-142页
        7.2.2 内在关联第142页
        7.2.3 系统功能第142-143页
    7.3 话语信息认知处理能力第143-155页
        7.3.1 能力构念第143-145页
        7.3.2 认知主体第145-147页
            7.3.2.1 发话与受话角色第145-146页
            7.3.2.2 常识与专业知识第146页
            7.3.2.3 表达与理解技能第146-147页
        7.3.3 语义范畴第147-150页
            7.3.3.1 属性第148页
            7.3.3.2 关系第148-149页
            7.3.3.3 过程第149-150页
        7.3.4 语义体现第150-152页
            7.3.4.1 层级体现第150-151页
            7.3.4.2 逻辑关系第151-152页
        7.3.5 认知处理第152-155页
            7.3.5.1 认知操作第153-154页
            7.3.5.2 调控策略第154-155页
    7.4 话语信息认知量化计算第155-161页
        7.4.1 信息与信息量第155-158页
            7.4.1.1 信息本质第155-157页
            7.4.1.2 信息量第157-158页
        7.4.2 语义的结构和单位第158-159页
        7.4.3 语义信息的最大化第159-161页
    7.5 信息最大化命题方法第161-170页
        7.5.1 最大化计算第161-165页
        7.5.2 加权抽样第165-166页
        7.5.3 归类整理第166页
        7.5.4 题目编写第166-170页
第8章 累进效度辩论例析第170-189页
    8.1 研究问题第170-171页
    8.2 辩论规划第171-174页
        8.2.1 总体规划第171-173页
        8.2.2 主要环节第173-174页
    8.3 累进实施第174-187页
        8.3.1 层级Ⅰ——文献综述第175-176页
            8.3.1.1 命题原则研究第175-176页
            8.3.1.2 猜题策略研究第176页
        8.3.2 层级Ⅱ——评判量表第176-182页
            8.3.2.1 试验实验第176-177页
            8.3.2.2 正式实验第177-179页
            8.3.2.3 概率换算第179-181页
            8.3.2.4 猜测因素第181-182页
        8.3.3 层级Ⅲ——评判一致性第182-184页
        8.3.4 层级Ⅳ——选项可猜性第184-187页
            8.3.4.1 可猜程度第184-185页
            8.3.4.2 控制措施第185-187页
    8.4 辩论声明第187-189页
第9章 结语第189-206页
    9.1 总结与讨论第189-195页
        9.1.1 Toulmin模型的误解和误用第189-191页
        9.1.2 累进效度及其辩论方法第191-192页
        9.1.3 信息能力与信息量化第192-195页
    9.2 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第195-196页
    9.3 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第196-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7页
附录A第217-218页
附录B第218页
附录C第218-22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540,这篇论文共22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7.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