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控制优化的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重组大肠杆菌论文 高密度发酵论文 类人胶原蛋白论文 罐压论文 温度诱导论文 代谢流分析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对重组Escherichia coli BL 21高密度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like collagen, RHLC)的控制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内容包括:增加罐压的供氧操作方式,动力学模型,诱导阶段的控温方式、pH值和培养基中的C/N,代谢流分析,质粒稳定性,并首次将饥饿应激诱导的交叉保护作用引入发酵过程,结果表明:1)增加罐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加供氧,促进细胞生长和产物表达的操作方式。在12.8L发酵罐体系中进行的实验中,DCW达到了77.3g/L,RHLC浓度达到了14.1g/L。在加压过程中C02溶解度的增加并没有对E. coli BL 21菌株造成不利影响,说明了此菌株具有一定的CO2耐受性。在发酵的最后阶段,补料量逐渐超过细胞生长的需求,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变得很低,此时,外源产物的表达以及代谢副产物和底物葡萄糖的积累,造成严重的细胞代谢负担,细胞老化自溶,KLaC*迅速下降,发酵进入一个不可控阶段,此刻应该作为发酵过程的终点。其动力学模型可归纳为:(1)分批阶段,(2)补料阶段,(3)诱导阶段,2)在30L发酵罐系统中对外源基因诱导条件进行了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对诱导阶段的温度控制、pH值和C/N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诱导条件:采用变温诱导控制方式,42℃诱导3h后降温到39.4℃继续培养,诱导阶段pH值控制在7.03,补料中C/N控制在4.8 (mol/mol)。其理论最大RHLC表达量是12.5 g/L,最优条件下实际最大RHLC表达量达到了12.1 g/L。3)对代谢途径中间代谢反应采用拟稳态假设,进行代谢流分析,结果表明:(1)补料分批阶段,溶氧反馈补料和增加罐压操作条件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存在着一定差异,溶氧反馈方式下,进入PP途径的代谢通量比例较高,而增加罐压时,进入TCA循环的代谢通量比例较高。(2)三种不同的诱导控温方式中,42℃诱导一直到发酵结束,进入PP途径的代谢通量比例最低,TCA循环的代谢通量比例最大,诱导强度最强;42℃诱导3h后降温到37℃,进入pp途径的代谢通量比例最高,诱导强度最弱;42℃诱导3h后降温到39℃,诱导强度适中。(3)三种不同诱导pH条件下,细胞的代谢通量有一定差异。pH 6.8时进入PP途径的代谢通量比例最高,细胞比生长速率最大;pH 7.0和pH 7.2时进入TCA循环的通量比例较高,适合产物表达。(4)三种不同诱导C/N条件下,细胞的代谢通量具有一定差异。其中C/N=6时,进入TCA循环的代谢通量比例最低,产乙酸量较大,不适合产物表达;C/N=5时,进入PP途径的通量比例高于C/N=4,而且产物比生成速率为最高;适当提高培养基氮源比例对蛋白产物表达有益。4)通过比较葡萄糖饥饿和酵母粉饥饿对高密度条件下细胞生长的影响,确定葡萄糖饥饿作为预诱导操作,结果表明:饥饿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目标蛋白的表达,而且在诱导一段时间后,细胞会过早老化自溶,细胞密度降低。经实验确定,葡萄糖饥饿0.5 h对诱导过程的细胞生长和产物表达有促进作用。5)通过在30L发酵罐中考察不同高密度发酵控制条件下重组E. coli的质粒稳定性,结果表明,比生长速率越高,质粒稳定性越低;培养温度越高,质粒稳定性越低;溶氧反馈补料方式,质粒稳定性较高,增加罐压操作,质粒稳定性较低;温度诱导阶段,质粒稳定性不高,采用变温诱导,降温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质粒稳定性。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胶原蛋白与类人胶原蛋白第11-13页
        1.1.1 胶原蛋白第11-12页
        1.1.2 类人胶原蛋白的特点和应用第12-13页
    1.2 重组E. COLI高密度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3-20页
        1.2.1 代谢副产物第14-16页
        1.2.2 供氧能力第16-17页
        1.2.3 预诱导阶段第17-18页
        1.2.4 诱导阶段第18-19页
        1.2.5 质粒稳定性第19-20页
    1.3 发酵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交叉保护作用第20-21页
    1.4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第21-25页
        1.4.1 神经网络第21-23页
        1.4.2 遗传算法第23-25页
    1.5 代谢流分析第25-2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7-29页
        1.6.1 目的与意义第27页
        1.6.2 实验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7-29页
第二章 增加罐压对重组E. COLI高密度发酵的影响第29-49页
    2.1 引言第29-3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1-36页
        2.2.1 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2.2.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2.2.3 分析方法第33-36页
        2.2.4 氧传递能力计算方法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6页
        2.3.1 罐压、温度及搅拌转数对K_LaC~*和细胞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2.3.2 增加罐压操作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2.3.3 增加罐压操作过程发酵终点的判断第38-40页
        2.3.4 增加罐压操作的动力学模型第40-44页
        2.3.5 细胞自溶对氧传递能力的影响第44-46页
        2.3.6 增加罐压操作的质粒稳定性第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三章 基于BP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的诱导条件优化第49-66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3.2.1 材料与仪器第50页
        3.2.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3.2.3 分析方法第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4页
        3.3.1 诱导温度对细胞生长和RHLC表达的影响第52-55页
        3.3.2 诱导pH对细胞生长和RHLC表达的影响第55页
        3.3.3 诱导培养基C/N对细胞生长和RHLC表达的影响第55-56页
        3.3.4 基于BP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的最优诱导条件求解第56-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重组E. COLI高密度发酵代谢流分析第66-86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代谢流分析方法第66-72页
        4.2.1 E. coli代谢网络的确定第66页
        4.2.2 代谢通量分析方法第66-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80页
        4.3.1 生长阶段的代谢流分析第72-74页
        4.3.2 诱导阶段的代谢流分析第74-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6页
第五章 交叉保护作用对重组E. COLI高密度发酵的影响第86-92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7页
        5.2.1 材料与仪器第87页
        5.2.2 实验方法第87页
        5.2.3 分析方法第8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7-91页
        5.3.1 葡萄糖饥饿应激对重组E. coli BL 21耐热性的影响第87-88页
        5.3.2 不同饥饿应激类型对高密度发酵的影响第88-90页
        5.3.3 葡萄糖饥饿应激强度对高密度发酵的影响第90-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高密度发酵过程的质粒稳定性第92-97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2-95页
        6.3.1 比生长速率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第92-93页
        6.3.2 培养温度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第93-94页
        6.3.3 供氧方式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第94-95页
        6.3.4 诱导阶段质粒的稳定性第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结论第97-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0239,这篇论文共11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4.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8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