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

登记教会论文 非登记教会论文 地方权力论文 差序格局论文 乡村社会秩序论文
论文详情
在整体意义上,基督教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并传承到今,其中既有作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和冲突的一面,更有以自身的存在来重塑和再构社会秩序的一面。也就是说,基督教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而非单向建构的关系。与此同时,围绕教会的“登记”问题,中国的基督教内部裂变为具有明显团体边界的“登记教会”与“非登记教会”两大阵营,在权力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与掺杂下,二者龃龉丛生、纷争不断。而且,对于非登记教会而言,多数情况下其与登记教会的矛盾甚至超越了其他社会冲突而成为主要面临的矛盾。但梳理现有研究会发现,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在关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研究成果中,费孝通先生所提的“差序格局”倍受关注并屡加修正,但是,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宗教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维度被考虑进去;其二,大多数研究正确地看到了非登记教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但忽视了在广大乡村社会中,绝大多数非登记教会并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对抗这一事实。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重新对“差序格局”进行了解读,理想类型式地将之划分为“传统性差序格局”、“工具性差序格局”和“宗教性差序格局”三类,同时认为,现有的乡村社会呈现出由“单一差序格局”向“多维差序格局”变迁的状态,非登记教会的一切社会行动正是在这个多重交织的“差序格局之网”中展开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不同类型的差序格局之重要性不尽相同。同时,受斯科特关于“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的启发,笔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少数与政府起着激烈冲突的教会之外,即关注的是绝大多数的乡村非登记教会之现状。以“同登记教会的关系”作为标准,笔者把非登记教会大致划分为“亲近型”、“疏远型”与“对立型”三种,并分别选取了相应的个案加以研究。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提供了全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是田野地简况。第四到第六章对三类非登记教会进行了深描式的研究,逐步地揭开乡村社会中的非登记教会同登记教会、地方宗教管理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七章是结论和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一)宗教性差序格局继传统性差序格局和工具性差序格局之后彰显出其重要地位,并同后两者相互交织而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差序格局网”,在非登记教会的具体社会交往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在不同的事件与情境中,非登记教会侧重于不同的差序格局,以完成自己的社会交往和行动。(二)登记教会与非登记教会之间的纷争原因复杂,最根本的,是因为登记而带来的双方之间在政治身份及社会身份上的深刻分歧。这就使得登记教会与非登记教会之间的龃龉与对立,只要“登记”及与“登记”相类似的将二者进行二元划分的制度存在,就不会消融或消解。(三)而这种二元划分的背后,是宗教管理在一统的政策下所形成的亲疏有别、远近不一的“差序格局”,即对不同宗教及同一宗教的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种厚此薄彼反过来成为那些处于较边缘的信仰团体所不满的重要原因,并迫使后者在长期缺乏信仰表达所必需之社会空间的情况下,把对现行宗教政策的反抗和抵制作为自己惟一的方式和手段,甚至以此来作为自己纯正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证明,以获得在社会中据以立足和发展的资本与支持。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54页
    1.1 研究缘起及田野调查历程第13-21页
        1.1.1 问题意识第13-15页
        1.1.2 理论脉络第15-18页
        1.1.3 田野调查历程概述第18-21页
    1.2 选题意义第21-25页
        1.2.1 现实意义第21-23页
        1.2.2 学术意义第23-25页
    1.3 相关研究回顾第25-37页
        1.3.1 乡村基督教发展原因研究第26-30页
        1.3.2 非登记教会发展的原因第30-31页
        1.3.3 乡村基督教的类型划分、发展状况与趋势之研究第31-34页
        1.3.4 非登记教会与政教关系研究第34-37页
    1.4 研究设计第37-48页
        1.4.1 研究单位选择第37-41页
        1.4.2 研究思路第41-43页
        1.4.3 研究路径第43页
        1.4.4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第43-48页
    1.5 本文重要概念释解及篇章结构第48-54页
        1.5.1 关于“非登记教会”这一概念第48-52页
        1.5.2 本文篇章结构安排第52-54页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差序格局”及其多维性变迁第54-68页
    2.1 “差序格局”的经典描述第54-56页
    2.2 “差序格局”的工具性变迁第56-58页
    2.3 “差序格局”研究中宗教维度的缺席第58-64页
    2.4 “差序格局”的多维性变迁第64-68页
第三章 豫南 X 地简况第68-76页
    3.1 自然人文环境第68-70页
        3.1.1 历史地理条件第68页
        3.1.2 经济文化发展第68-69页
        3.1.3 信仰生态状况第69-70页
    3.2 当地基督教发展概述第70-76页
        3.2.1 X 地基督教的传入及早期发展第71-73页
        3.2.2 基督教会的“中国式”分裂第73-76页
第四章 利益指引下的“亲近”——鲁家店教会申请开放始末第76-120页
    4.1 鲁家店教会及负责人简况第77-84页
        4.1.1 鲁家店教会简况第77-79页
        4.1.2 鲁家店教会主要骨干简介第79-84页
    4.2 鲁家店教会申请开放的历程第84-97页
        4.2.1 第一阶段:一致决定的达成第84-90页
        4.2.2 第二阶段:县“两会”介入第90-92页
        4.2.3 第三阶段:行政程序的履行第92-97页
    4.3 整个事件中的关系网络及类型第97-104页
        4.3.1 私人和血亲关系的利用第98-100页
        4.3.2 利益关系的凸显第100-104页
    4.4 分析与解释第104-112页
        4.4.1 群体间行动的“互惠”原则第104-105页
        4.4.2 宗教管理部门的“宗教差序格局”第105-109页
        4.4.3 权力交往关系之中的县“两会”第109-112页
    4.5 小结第112-120页
第五章 “两掺”中的“疏远”——杨庄教会的启示第120-159页
    5.1 X 地教会分裂史第120-125页
    5.2 杨庄教会情况简介第125-131页
        5.2.1 杨庄教会的自然条件第125-128页
        5.2.2 教会重要负责人脸谱第128-131页
    5.3 两股力量的纠结和较量第131-147页
        5.3.1 共同的团体界限和身份特征第131-133页
        5.3.2 两股力量的争斗第133-142页
        5.3.3 教会内外对于纷争的看法第142-147页
    5.4 分析与解释第147-156页
        5.4.1 私交的力量第147-151页
        5.4.2 非登记教会与登记教会的关系现状第151-156页
    5.5 小结第156-159页
第六章 “弱势”下的“对立”——史家镇纪实第159-187页
    6.1 我在史家镇的田野经历第160-164页
        6.1.1 史家镇社会经济状况素描第160-161页
        6.1.2 我在史家镇的两次调查第161-164页
    6.2 “复兴的”登记教会第164-170页
        6.2.1 登记教会复兴的背后: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第164-166页
        6.2.2 史庄教会面临的内外危机:矛盾的爆发第166-170页
    6.3 处于“弱势”的非登记教会第170-179页
        6.3.1 史家镇非登记教会独有的特点第170-176页
        6.3.2 非登记教会的“微弱抗议”第176-178页
        6.3.3 基于私人层面的往来第178-179页
    6.4 分析与解释第179-185页
        6.4.1 史家镇基督教生态现状的解析第179-182页
        6.4.2 “教派——教会”框架的解释限度第182-185页
    6.5 小结第185-187页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第187-199页
    7.1 本文三个个案总述与叙事主线第187-190页
        7.1.1 个案总结第187-188页
        7.1.2 三方关系第188-190页
    7.2 结论第190-193页
        7.2.1 非登记教会与“多维差序格局网”第190-191页
        7.2.2 “存异不求同”:非登记教会同登记教会之间的关系现状第191-193页
    7.3 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第193-196页
        7.3.1 非登记教会的反向影响第193-194页
        7.3.2 宗教管理与权力治理第194-196页
    7.4 对本研究的反思第196-199页
        7.4.1 研究者的主体价值问题第196-197页
        7.4.2 研究者的社会关怀问题第197-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15页
附录一第215-216页
附录二第216-21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1439,这篇论文共22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6.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