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古典戏曲论文 悲剧性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 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 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 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引言第9-27页
    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9-19页
    二、本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思路第19-23页
    三、本论文观照研究的对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3-24页
    四、本论文的框架设置及各章内容概要第24-27页
第一章 从悲情到悲境: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第27-53页
    第一节 悲情苦境向悲剧性境遇的演化第27-38页
    第二节 悲剧性境遇的营造在戏曲文学史上的意义第38-44页
    第三节 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成熟的文化成因浅析第44-53页
第二章 从大团圆到悲剧化:文人救世理想与戏曲悲观风格的形成第53-86页
    第一节 大团圆模式与文人救世理想第53-65页
    第二节 从拯救者形象的演化看古代戏曲的悲剧化倾向第65-74页
    第三节 从中西拯救意识的异同看文人救世理想对戏曲风格的影响第74-86页
第三章 悲情叙述者与主体的分化:戏曲叙述方式与悲剧意蕴的表达第86-109页
    第一节 古代戏曲叙述方式的三大特点第86-97页
    第二节 戏曲叙述方式对悲剧性意蕴表达方式的影响第97-109页
第四章 悲观主义:古典悲剧观的形成第109-138页
    第一节 “怨谱”与“苦境”:悲怨传统在戏曲批评领域内的承续第109-115页
    第二节 卓人月与金圣叹:悲观主义审美趣味在戏曲批评领域的形成第115-123页
    第三节 悲情苦境与悲观主义审美趣味在清代曲坛的延续第123-126页
    第四节 古典悲剧观的形成——王国维的悲剧观第126-138页
参考文献简目第138-143页
后记第14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711039,这篇论文共14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2.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