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苯乙烯基衍生物和多轮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光电性能的研究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论文 各向异性论文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论文 激发态质子转移论文 Cu~2+传感器论文
论文详情
近20年来,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方面,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力而备受关注。然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目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器件的性能低。要得到高性能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关键是要探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其电荷传输的机理。有机薄膜通常是微晶颗粒构成的多晶膜,存在着大量的结构缺陷和晶界,不能够反应材料的本征性能,因此难以将器件性能提高到本征的迁移率。而单晶由于分子的长程有序排列,避免了晶界的存在及最小化的杂质和缺陷,是揭示有机半导体材料本征性能和获得高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有机发光材料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有机分子在溶剂里发光很强,但固态下却发生荧光的猝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发光二极管、生物探针和离子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围绕有机光电材料分子的设计、机理的探索以及应用方面展开,研究了联苯骨架上引入不同官能团对晶体堆积结构和器件性能的影响、类似并五苯分子结构的生物碱eilatin的器件性能、单晶器件的三维各向异性以及电荷传输机理、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机理和Cu2+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变取代基,设计合成了联苯乙烯基衍生物BNVBP、BBVBP和BPVBP,并制备了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器件。BNVBP器件性能最高,达到0.25cm2/V>s。通过改变蒸镀工艺,我们制备了高度有序的薄膜,使得器件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0.4cm2/V>s)。我们从分子的堆积结构、作用力大小和结晶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合成了大共轭体系的生物碱衍生物eilatin,并研究了薄膜器件的性能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2.利用上述的联苯乙烯基衍生物BNVBP,我们通过双温区管式炉生长出两种不同形貌的单晶。通过XRD, SEM和TEM等表征了两种不同形貌的单晶是同一种晶体由于分子在衬底上的不同生长取向造成的。通过“有机单晶掩膜技术”对这两种不同形貌的晶体构筑了单晶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研究了单晶的三维各向异性,其器件的迁移率最高达到2.49cm2/V>s,并详细的阐述了器件性能、电荷注入和传输、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场效应晶体管材料的设计和器件制备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3.通过对固体荧光猝灭原因的探索,设计合成了具有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化合物TBBH和TBBF。通过对化合物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过程中伴随着新的发射峰出现即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我们构建了激发态质子转移的过渡态理论模型,通过溶剂化效应、pH效应、NMR谱图、IR谱图、能级轨道和晶体结构等方面对其证实。激发态质子转移的过渡态理论模型成功的解释了TBBH和TBBF的AIEE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构型变化的过程。4.由于化合物TBBH独特的分子构型,我们探索了TBBH金属离子传感器方面的性能,发现TBBH对Cu2+的检测具有肉眼可视化、单一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响应时间的特点。通过滴定反应、理论计算和光谱的研究,我们确定了TBBH与Cu2+的结合方式和络合物的结构式。5.由于TBBH的绿色化合物属性和对Cu2+的传感器具有肉眼可视化的效果,我们初步的制备和探索了Cu2+检测试纸,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63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第16-28页
        1.2.1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简介和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第17-20页
        1.2.3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第20-26页
        1.2.4 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制备技术第26-28页
    1.3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第28-39页
        1.3.1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目的和现状第28-30页
        1.3.2 有机单晶的生长第30-34页
        1.3.3 有机单晶器件的制备第34-36页
        1.3.4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电荷传输机理第36-37页
        1.3.5 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分子堆积结构和器件性能的关系第37-39页
    1.4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第39-47页
        1.4.1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发展现状第39-43页
        1.4.2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主要材料和机理第43-46页
        1.4.3 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应用第46-47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63页
第二章 联苯乙烯基衍生物和化合物Eilatin的设计、合成以及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第63-90页
    2.1 引言第63页
    2.2 联苯乙烯基衍生物的合成第63-66页
        2.2.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63-64页
        2.2.2 合成路线和方法第64-66页
    2.3 联苯乙烯衍生物的晶体结构第66-70页
    2.4 联苯乙烯衍生物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第70-74页
    2.5 生物碱eilatin的合成第74-77页
        2.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4页
        2.5.2 合成路线和方法第74-77页
    2.6 化合物eilatin的物理化学性质第77-80页
        2.6.1 化合物eilatin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第77-78页
        2.6.2 热分析第78-79页
        2.6.3 电化学性质第79-80页
    2.7 化合物eilatin的晶体结构第80-86页
    2.8 化合物eilatin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第86-87页
    2.9 本章小结第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第三章 BNVBP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的三维各向异性第90-119页
    3.1 引言第90-91页
    3.2 实验部分第91-94页
        3.2.1 研究目的第91-92页
        3.2.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92-93页
        3.2.3 实验方法第93-94页
    3.3 化合物BNVBP的物理化学性质第94-96页
    3.4 单晶的生长和表征第96-103页
    3.5 单晶器件的制备和测试第103-114页
    3.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9页
第四章 具有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AIEE)性质的多轮烯生物碱衍生物及在Cu~(2+)传感器上的应用第119-157页
    4.1 引言第119页
    4.2 研究目的第119-120页
    4.3 合成路线和方法第120-121页
    4.4 多轮烯衍生物的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性能第121-128页
        4.4.1 化合物TBBF和TBBH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第121-124页
        4.4.2 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理论和构型转变模型第124-128页
    4.5 ESPT论和模型的实验验证第128-139页
        4.5.1 溶剂化效应第128-129页
        4.5.2 HOMO-LUMO能级轨道第129-130页
        4.5.3 pH效应第130-132页
        4.5.4 核磁和红外谱第132-134页
        4.5.5 晶体结构第134-139页
    4.6 基于多轮烯生物碱TBBH的Cu~(2+)传感器第139-152页
        4.6.1 研究目的第139页
        4.6.2 Cu~(2+)传感器的设计第139-140页
        4.6.3 Cu~(2+)传感器的选择性第140-143页
        4.6.4 Cu~(2+)传感器的灵敏度第143-147页
        4.6.5 Cu~(2+)传感器的机理探讨第147-151页
        4.6.6 Cu~(2+)检测试纸的初步探索第151-152页
    4.7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57-161页
    5.1 论文总结第157-158页
    5.2 创新点第158-159页
    5.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2-163页
附录第163-17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7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2638,这篇论文共17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1.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