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功能区居民住宅室内外PM2.5水平差异与传输特征研究

室内外论文 PM_2.5论文 区域差异论文 季节特征论文
论文详情
由于人大约85%~90%的时间处于室内环境,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威胁性,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得到公众的关注。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功能性区域规划清晰,不同区域的居民住宅室外的PM2.5来源、浓度和化学组分特征不同,所以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考察不同区域居民住房室内外PM2.5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探究颗粒物由室外向室内传输过程中的演变特点,论文于2016年11月~2017年9月在上海市选取分布于三类功能区的12个居民住宅作为采样点进行冬夏两季的监测,并通过化学分析与计算模型研究了室内外PM2.5相互影响的季节特征、区域特征和传输特征,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冬季室内外PM2.5日均浓度平均值为交通区>工业区>无特征居民区;夏季则是工业区>交通区>无特征居民区。冬季所有住宅PM2.5逐时浓度的平均室内/室外(I/O)比值0.76±0.14,夏季为0.75±0.15,I O/比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与冬季相比较,夏季I/O比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都稍有降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居民住宅之间的I/O比值仍有较大差距,表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可能对I/O比值有很大影响。冬季采样开启净化器前,随机组分重叠模型得到的12个居民住房渗透系数为0.25~0.72(冬季)和0.30~0.86(夏季);外部混合模型计算得到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34(冬季)和0.29(夏季)。(2)PM2.5中S元素和主要金属元素的浓度都遵循工业区>交通区>无特征居民区的规律。虽然S元素常被视为室内外传输的示踪物,但本研究发现以S来表征的I/O比值与PM2.5的I/O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Cu可能更适合作为上海市居民住房室内外传输的示踪元素,且不同功能区Cu的I/O比值具有显著性差异。(3)冬季室内外PM2.5的As、Cd、Cr、Cu、Pb、S具有强相关性,室内外的Fe中度相关;夏季室内外PM2.5的Cd、Cr、Cu强相关,Al、As、Ca、Fe、Pb、MO、Se、Zn中度相关。分歧系数法(Coefficient of Divergence,COD)的分析结果表明无特征居民区与交通区、工业区住宅PM2.5组分差异明显,而工业区与交通区的组分相似性强;不同功能区采样点之间的COD值差异较大,这表明上海市居民住宅周围的大气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具有较大的区域相异性。在污染物来源方面,研究发现Cd、Zn、Fe元素是富集因子(EF)值最大的三种元素,三者受人为污染源的影响最大。(4)使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研究了颗粒物表面组分,结果表明,石英和Teflon滤膜适宜用于大气颗粒物的ToF-SIMS分析。室外霾污染天气下采集的样品中含有更多的邻苯二甲酸盐、重金属、芳烃、氮氧化物、氯化物等物质。此外,二维分布和深度剖析结果表明有机物呈包裹态分布在无机离子的周围,且浓度向颗粒物外表面逐渐降低。与同步测定室内外PM2.5颗粒物的组成比较发现,由室外向室内传输的过程中,表面有机物浓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无机盐浓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颗粒物的核心处仍保留较高浓度的无机盐组分。论文研究结果可为室内空气污染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ToF-SIMS在颗粒物表面化学和颗粒物传输特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法参考。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1页
        1.3.1 室内PM_(2.5)的来源第14-15页
        1.3.2 室内外PM_(2.5)相关性研究第15-16页
        1.3.3 室内外PM_(2.5)浓度关系表征第16页
            1.3.3.1 I/O比值第16页
            1.3.3.2 渗透系数第16页
        1.3.4 室内外PM_(2.5)组分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5 ToF-SIMS在大气颗粒物分析中的应用第17-21页
        1.3.6 空气净化器第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第22-31页
    2.1 采样住房基本情况第22-23页
        2.1.1 上海地区概况第22页
        2.1.2 采样点选取情况第22-23页
    2.2 采样仪器与操作第23-2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2 采样流程第24页
    2.3 空气净化器性能评价第24-26页
        2.3.1 甲醛的去除效率第25页
        2.3.2 PM_(2.5)的去除效率、CADR值及净化效能第25-26页
    2.4 无机元素第26-28页
        2.4.1 样品预处理第27-28页
        2.4.2 ICP-MS测试第28页
    2.5 ToF-SIMS运行参数第28-29页
    2.6 数据处理第29-31页
        2.6.1 均值分析第29页
        2.6.2 相关性分析第29页
        2.6.3 线性回归分析第29-31页
第3章 室内外浓度关系第31-44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PM_(2.5)时空分布特征第31-35页
        3.2.1 室内外PM_(2.5)浓度的季节特征第31-34页
        3.2.2 不同功能区PM_(2.5)的日变化特征第34-35页
    3.3 室内外PM_(2.5)相关性分析第35-43页
        3.3.1 I/O比值的正态分布检验第35-38页
        3.3.2 室内外PM_(2.5)浓度的I/O比值第38-39页
        3.3.3 室内外PM_(2.5)的渗透系数第39-42页
        3.3.4 净化器对冬季室内外PM_(2.5)相关性的影响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室内外组分差异第44-57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室内外细颗粒物组分特征第44-50页
        4.2.1 硫元素的季节特征与区域特征第44-45页
        4.2.2 金属元素的季节特征与区域特征第45-48页
        4.2.3 室内外示踪元素的筛选第48-50页
    4.3 室内外PM1_(2.5)化学组成的比较第50-52页
        4.3.1 室内、外化学组分的关联程度第50-51页
        4.3.2 各采样点间化学组分的相似性第51-52页
    4.4 室内外PM_(2.5)组分的外部混合模型第52-53页
    4.5 重金属元素来源解析第53-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基于ToF-SIMS的颗粒物表面组分与传输特征第57-70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ToF-SIMS测试的滤膜选取第57-61页
    5.3 不同天气下的PM_(2.5)表面组分第61-64页
        5.3.1 正离子模式下的盐组分和有机物第61-63页
        5.3.2 负离子模式下的颗粒物表面组分第63-64页
    5.4 室内外PM_(2.5)表面组分与分布第64-66页
        5.4.1 室内外PM_(2.5)的表面组分质谱第64-65页
        5.4.2 室内外PM_(2.5)的二维表面成像第65-66页
    5.5 室内外PM_(2.5)的传输特征第66-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建议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5页
附录1第85-89页
附录2第89-91页
附录3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353737,这篇论文共9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8.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