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含钒浸出液萃取钒并短流程制备高纯V2O5基础研究

钒铬萃取论文 伯胺N1923论文 高纯V_2O_5论文
论文详情
利用钒铬废渣浸出液回收钒、铬,不仅可制得高值化的高纯钒产品,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钒铬废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论文主要通过建立钒在水溶液中和萃取体系中的热力学模型,探讨了钒在水溶液中的形态化学,伯胺N1923萃取钒的萃取反应方程式及其萃取机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钒铬回收工艺,成功制备出高纯V2O5,并对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通过等摩尔系列法、饱和容量法和斜率法确定了萃取过程中钒和铬的萃合物,RNH2-H3VO4、RNH2-H3V3O9、RNH2-H6V10O28和RNH2-H2CrO4的结合比分别为5/3、1、11/3和1。推测出萃取反应方程式,并进而建立了萃取反应热力学模型,通过回归得到各个萃取反应的平衡常数,推测N1923萃取水相中物种的优先顺序为H6V10O28>H3V3O9>H3VO4>H2CrO4,这对萃取分离钒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基于全组分化学表征方法采用Bromley–Zemaitis模型和Pitzer方程建立了可以准确预测NH4VO3在铵盐体系中的溶解度。回归测定的实验数据得到新的模型参数,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与原有模型比较,新模型的预测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借助新模型成功的解释了NH4VO3在不同温度、pH值和电解质浓度时的溶解化学行为及平均离子活度系数,为工业中的沉钒流程提供了理论支撑。3)在以前萃取回收钒铬的基础上,通过强化除硅、选择性萃取萃取、反萃、沉钒,对工艺进行改进,成功制备得到低硅高纯度的V2O5(V2O5≥99.9%):用LK-SI进行除硅,其效率比NaAlO2和钙盐的除硅效率明显增加,可以使硅含量从900ppm降低到20ppm以下,且通过调节pH值使引入的铝杂质得到去除,最优pH值为8.4左右;通过选择性萃取钒使得萃取剂只萃取钒而将铬等杂质留在萃余液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其它杂质的引入。对整个流程的元素走向进行分析并重复试验后,确定此工艺稳定可靠。4)通过重新溶解V2O5再用ICP-OES分析其杂质含量,确定其各项杂质含量均满足澳大利亚高纯V2O5的标准。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比表面积分析、粒径分析及其准电容性分析等对制备的高纯V2O5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新工艺制备的高纯V2O5具有区别于普通工艺的特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3页
    1.1 钒、铬元素概述第12-15页
        1.1.1 钒、铬元素的简介第12-13页
        1.1.2 钒铬在水溶液中的性质第13页
        1.1.3 钒的氧化物第13-15页
        1.1.4 钒的资源第15页
    1.2 钒的提取分离工艺第15-17页
        1.2.1 钒钛磁铁矿直接沉钒第15-16页
        1.2.2 钒渣提钒第16-17页
            1.2.2.1 钠化焙烧钒渣提钒工艺第16页
            1.2.2.2 钙化焙烧钒渣提钒工艺第16页
            1.2.2.3 亚熔盐法钒渣提钒新工艺第16-17页
            1.2.2.4 硫酸浸出法钒渣提钒技术第17页
        1.2.3 转炉钢渣提钒第17页
    1.3 高纯五氧化二钒生产工艺第17-21页
        1.3.1 化学沉淀法除杂制备高纯V_2O_5第18页
        1.3.2 离子交换法第18页
        1.3.3 重溶净化除杂法第18页
        1.3.4 溶剂萃取法第18-21页
            1.3.4.1 季铵盐萃取分离钒铬第19页
            1.3.4.2 叔胺萃取分离钒铬第19页
            1.3.4.3 伯胺萃取分离钒铬第19-21页
        1.3.5 其它方法第21页
    1.4 热力学模型的介绍第21-31页
        1.4.1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第21-22页
        1.4.2 过量函数推导出的基本热力学公式第22-23页
        1.4.3 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第23-27页
            1.4.3.1 Pitzer方程第23-24页
            1.4.3.2 Chen-NRTL方程第24-26页
            1.4.3.3 MSE模型第26-27页
        1.4.4 非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第27-29页
            1.4.4.1 Margules模型第27-28页
            1.4.4.2 NRTL模型第28-29页
            1.4.4.3 Pitzer模型第29页
        1.4.5 平衡常数与活度系数的关系第29-30页
        1.4.6 数学问题的求解平台第30-31页
            1.4.6.1 OLI system模拟平台第30页
            1.4.6.2 GAMS优化平台第30-31页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钒铬萃取的热力学研究第33-63页
    2.1 前言第33-34页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34-39页
        2.2.1 主要试剂第34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4-35页
        2.2.3 实验方法及分析方法第35-36页
            2.2.3.1 实验装置的搭建第35-36页
            2.2.3.2 实验方法第36页
            2.2.3.3 分析方法第36页
        2.2.4 实验原理第36-39页
            2.2.4.1 斜率法第36-38页
            2.2.4.2 饱和容量法第38-39页
            2.2.4.3 等摩尔系列法第39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9-61页
        2.3.1 钒萃取操作条件第39-41页
        2.3.2 萃取反应方程的确定第41-47页
            2.3.2.1 等摩尔系列法第41-42页
            2.3.2.2 饱和容量法第42-44页
            2.3.2.3 斜率法第44-47页
        2.3.3 钒的萃取热力学模型第47-57页
            2.3.3.1 Pitzer模型用于水溶液第47-49页
            2.3.3.2 Pitzer模型用于有机相第49-50页
            2.3.3.3 钒萃取模型的建立第50-55页
            2.3.3.4 钒萃取Pitzer模型的验证第55-57页
        2.3.4 铬萃取模型的建立第57-61页
            2.3.4.1 铬萃取反应方程的确定第57-59页
            2.3.4.2 铬萃取模型的建立第59页
            2.3.4.3 铬萃取模型的验证第59-60页
            2.3.4.4 钒和铬萃取模型的比较第60-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偏钒酸铵在铵盐体系中溶解度的热力学研究第63-90页
    3.1 前言第63-64页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64-66页
        3.2.1 主要试剂第64页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64页
        3.2.3 实验方法第64-66页
        3.2.4 分析方法第66页
    3.3 热力学基础第66-70页
        3.3.1 化学平衡第66-69页
        3.3.2 活度系数模型第69-7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0-88页
        3.4.1 试验方法的验证第70-71页
        3.4.2 现有模型对NH_4VO_3溶解度的计算第71-77页
        3.4.3 新模型参数的回归及模型的建立第77-83页
            3.4.3.5 平衡常数的重新计算第77-79页
            3.4.3.6 已有模型的改进第79-82页
            3.4.3.7 新模型的验证第82-83页
        3.4.4 新模型的应用第83-88页
            3.4.4.1 温度对NH_4VO_3形态化学的影响第83-84页
            3.4.4.2 pH值对NH_4VO_3形态化学的影响第84-86页
            3.4.4.3 电解质对NH_4VO_3形态化学的影响第86-87页
            3.4.4.4 离子强度对平均活度系数的影响第87-88页
    3.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四章 高纯钒的制备工艺研究第90-120页
    4.1 前言第90-91页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91-95页
        4.2.1 主要试剂第91-92页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92-93页
        4.2.3 试验方法第93-95页
            4.2.3.1 除硅第93-94页
            4.2.3.2 溶剂萃取第94页
            4.2.3.3 反萃和沉钒第94页
            4.2.3.4 洗涤第94页
            4.2.3.5 煅烧第94页
            4.2.3.6 电极的制备第94-95页
            4.2.3.7 分析方法第9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5-118页
        4.3.1 含钒浸出液除硅工艺的研究第95-105页
            4.3.1.1 不同除硅剂对除硅的影响第95-96页
            4.3.1.2 除硅剂添加量对除硅的影响第96-98页
            4.3.1.3 铝盐钙盐混合除硅剂对除硅的影响第98-99页
            4.3.1.4 去除LK–SI引入的铝杂质的研究第99-103页
            4.3.1.5 LK–SI除硅新工艺的优化第103-105页
        4.3.2 高纯V_2O_5制备工艺的确定第105-108页
            4.3.2.1 高纯钒制备工艺各种元素的走向趋势第105-106页
            4.3.2.2 高纯钒工艺的确定第106-108页
        4.3.3 高纯V_2O_5的纯度分析第108-109页
        4.3.4 V_2O_5的物相表征第109-114页
            4.3.4.1 自制V_2O_5的XRD分析第109-110页
            4.3.4.2 V_2O_5的SEM测试及粒径分析第110-112页
            4.3.4.3 BET法测定V_2O_5的比表面积第112-113页
            4.3.4.4 V_2O_5的XPS分析第113-114页
        4.3.5 V_2O_5的准电容性分析第114-118页
            4.3.5.1 循环伏安测试第114-115页
            4.3.5.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115-117页
            4.3.5.3 交流阻抗测试第117-118页
    4.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3页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第120-121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21页
    5.3 进一步工作建议第121-123页
符号表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02636,这篇论文共13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1.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