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挂面加工工艺的研究

金针菇论文 加工工艺论文 挂面论文
论文详情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又名朴菇、冬菇,是一种常见的食药两用菌。金针菇中不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氨基酸,还含有矿物质、多糖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但同时金针菇还有不易咀嚼、消化的特点。本文利用金针菇和小麦粉制作金针菇挂面,通过改变原料和添加剂的比例,以及不同的工艺来制作金针菇挂面。以金针菇挂面的质构特性、蒸煮特性、感官评价以及营养成分为参数,评价各个因素对金针菇挂面产生的影响。通过优序图法,综合评价金针菇挂面不同配方的优劣。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白色金针菇更适合制作金针菇挂面。白色金针菇的最佳烘干温度在70℃左右。在70℃时,白色金针菇的Maillard反应程度相对较低,颜色最接近于自然晾干的白色金针菇。随着金针菇粉的逐渐加入,质构特性、蒸煮特性都有明显的改变。金针菇粉对最大拉伸力、最大剪切力和咀嚼度有不利影响;对于弯曲断条率、熟断条率、蒸煮损失等均造成不利影响。2、四种增稠剂(瓜尔胶、CNS-Na、CMC-Na、魔芋精粉)和面粉混合后,其味觉阈值各有不同,当瓜尔胶添加量超过1%,有明显异味;当魔芋精粉添加量大于4.5%,有明显异味。CMS-Na和CMC-Na的添加,对于金针菇挂面的味道基本无影响。在合适的添加范围内,CMC-Na对最大拉伸力和最大剪切力的影响最大,CMC-Na与质构特性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瓜尔胶和魔芋精粉对咀嚼度的相对较大。3、金针菇挂面中复合磷酸盐和大豆软磷脂的加入都可以改变金针菇挂面的质构特性,从而改良金针菇挂面的品质。4、通过改变压面次数,面片厚度和熟化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金针菇挂面的蒸煮特性。5、在金针菇挂面的基础上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s分析得出,三种质构特性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咀嚼度与韧性高度相关、咀嚼度与粘性之间中度相关,最大拉伸力与适口性之间中度相关。蒸煮损失率和酸度与感官评价各项之间没有相关性。6、金针菇挂面的最佳配方为:9.17%金针菇粉、4%CMC-Na,0.2%复合磷酸盐,1.5%大豆卵磷脂。最佳工艺参数为:压面12次,厚度1mm,面团熟化10min、复合压片后面带熟化20min。其营养成分和质构、蒸煮特性高于普通挂面和市售金针菇挂面。
中文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0页
    1.1 金针菇研究进展概述第12-15页
        1.1.1 金针菇概况第12页
        1.1.2 金针菇主要功能成分第12-14页
        1.1.3 金针菇的开发利用现状第14-15页
            1.1.3.1 食品添加剂第14页
            1.1.3.2 医药用品第14-15页
            1.1.3.3.富锌、富碘、富硒金针菇的开发第15页
        1.1.4 金针菇食品的开发前景及展望第15页
    1.2 食用菌挂面概述第15-19页
        1.2.1 食用菌挂面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食用菌面条的发展与展望第19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0页
    2.2 主要试剂第20-21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1页
    2.4 试验方法第21-28页
        2.4.1 工艺流程设计第21页
        2.4.2 试验设计第21-22页
            2.4.2.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第21-22页
            2.4.2.2 菇粉添加量对挂面的影响第22页
            2.4.2.3 添加剂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22页
            2.4.2.4 不同工艺对金针菇挂面蒸煮特性的影响第22页
            2.4.2.5 中试试验与产品对比第22页
        2.4.3 测定方法第22-28页
            2.4.3.1 蛋白质的测定第22-23页
            2.4.3.2 脂肪的测定第23页
            2.4.3.3 含水量的测定第23-24页
            2.4.3.4 17种氨基酸的测定第24-25页
            2.4.3.5 色氨酸的测定第25页
            2.4.3.6 色差的测定第25页
            2.4.3.7 TPA测定第25-26页
            2.4.3.8 拉伸测试第26页
            2.4.3.9 剪切测试第26页
            2.4.3.10感官评价方法第26-27页
            2.4.3.11优序图法评定表第27-28页
            2.4.3.12中试实验第28页
            2.4.3.13粗多糖测定第28页
            2.4.3.14弯曲断条率测定第28页
            2.4.3.15蒸煮时间测定第28页
            2.4.3.16熟断条率测定第28页
            2.4.3.17酸度测定第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0页
    3.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第28-31页
        3.1.1 原料的选择第28-30页
            3.1.1.1 黄金针菇和白金针菇营养成分的对比第28-29页
            3.1.1.2 黄金针菇和白金针菇必需氨基酸的对比第29-30页
        3.1.2 原料的处理第30-31页
    3.2 金针菇粉添加量对挂面的影响第31-35页
        3.2.1 金针菇粉添加量对挂面的影响第31-35页
            3.2.1.1 金针菇粉添加量对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第32-33页
            3.2.1.2 金针菇粉添加量对挂面蒸煮特性的影响第33-34页
            3.2.1.3 金针菇粉添加量的营养计算第34-35页
    3.3 添加剂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35-44页
        3.3.1 四种增稠剂不同添加比例的异味评定第35-36页
        3.3.2 四种不同增稠剂的梯度选择第36页
        3.3.3 四种增稠剂对金针菇挂面最大拉伸力的影响第36-37页
        3.3.4 四种增稠剂对金针菇挂面最大剪切力的影响第37-38页
        3.3.5 四种增稠剂对金针菇挂面咀嚼度的影响第38-40页
        3.3.6 增稠剂种类及添加量的确定第40页
        3.3.7 复合磷酸盐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0-41页
        3.3.8 大豆卵磷脂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1页
        3.3.9 添加剂正交实验第41-42页
            3.3.9.1 添加剂正交实验设计第41页
            3.3.9.2 添加剂正交实验质构结果与感官评定得分第41-42页
        3.3.10正交实验评价方法第42-44页
            3.3.10.1 优序图法计算权重第42-43页
            3.3.10.2 综合得分的计算第43页
            3.3.10.3 添加剂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43-44页
    3.4 不同工艺参数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4-48页
        3.4.1 压面次数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4-45页
        3.4.2 压片厚度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5页
        3.4.3 熟化方式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45-46页
        3.4.4 工艺正交实验第46-48页
            3.4.4.1 工艺正交实验设计第46页
            3.4.4.2 工艺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47页
            3.4.4.2 优序图法计算权重第47页
            3.4.4.3 综合得分的计算第47-48页
            3.4.4.4 工艺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48页
    3.5 不同加工产品的多维对比第48-50页
4 讨论第50-53页
    4.1 金针菇烘干方式的讨论第50页
    4.2 金针菇粉添加量对金针菇挂面的影响第50页
    4.3 增稠剂选择的讨论第50-51页
        4.3.1 瓜尔胶第50页
        4.3.2CMS-Na第50-51页
        4.3.3CMC-Na第51页
        4.3.4 魔芋精粉第51页
    4.4 影响质构测定结果的因素第51页
    4.5 质构和感官评价之间的相关性第51-52页
    4.6 优序图法建立相关评价第52页
    4.7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52-53页
5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975536,这篇论文共5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