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生物气成藏过程中散失作用研究

生物气论文 生物气散失论文 生物气成藏过程论文 成因类型论文 渤海湾盆地论文
论文详情
散失控制了生物气分布和富集,但生物气成藏过程中散失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空白。渤海湾盆地发现多种成因生物气,这些生物气的充注和散失过程复杂,明确不同成因类型生物气成藏过程中的散失方式,量化生物气散失行为是亟待解决的科学和实际问题。以天然气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并划分了生物气成因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成因类型生物气的成藏特征。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生物气主要有原生生物气、后生生物气和原油降解气。富有机质的未熟烃源岩是原生生物气成藏的物质基础,散失作用控制其富集程度。后生生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烃源岩重新回到微生物作用带以及地表水侵入。沿断层下渗地表水与原油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原油生物降解气生成,还认为断层活动与封闭性控制了后生生物气和原油降解气的散失。以成藏动力学和天然气运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阳信沙一段原生生物气藏、单家寺新近系原油降解气藏和柳泉沙三段后生生物气藏的散失过程,建立了不同成因类型生物气的散失地质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发现,原生生物气主要散失方式包括沿盖层渗漏、沿输导层渗漏和垂向扩散,其中沿盖层渗漏对气藏破坏作用巨大,其散失速率可达10-310-1m3/s,能使一个工业规模气藏在短时间内渗漏殆尽。侧向渗漏是原生生物气成藏过程中最重要的散失方式,其散失速率约为10-410-3m3/s,控制了原生生物气藏的成藏效率。垂向扩散对生物气藏破坏作用较小,扩散速率仅10-710-6m3/s,仅能改变生物气在纵向分布。沿断层散失是原油降解气和后生生物气散失的主要方式,断层活动时生物气沿断层伴生裂隙以压管流方式高速散失。对单家寺原油降解气在断层活动时沿伴生裂隙的散失进行评价,其散失速率高达0.11.5m3/s,生物气不能成藏。断层停止活动后,生物气沿着断层破碎带的派生裂缝以达西流方式低速散失,较断层活动时大大降低,散失速率约10-610-5m3/Ma,且随埋深增加,派生裂缝在压实和胶结作用下逐渐愈合,散失速率也逐渐降低,这有利于原油降解气和后生生物气在晚期成藏。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9-20页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7页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与认识第18-20页
第2章 生物气成因类型与成藏特征第20-33页
    2.1 生物气成因类型第20-24页
        2.1.1 地球化学特征第20-22页
        2.1.2 生物气成因分类第22-24页
    2.2 不同成因类型生物气分布第24-28页
        2.2.1 济阳坳陷第24页
        2.2.2 辽河坳陷第24-25页
        2.2.3 黄骅坳陷第25-26页
        2.2.4 其他地区第26-28页
    2.3 不同成因生物气成藏特征第28-33页
        2.3.1 原生生物气第28-29页
        2.3.2 后生生物气第29-31页
        2.3.3 原油降解气第31-33页
第3章 原生生物气成藏与散失第33-71页
    3.1 原生生物气成藏过程第34-39页
        3.1.1 气源特征与生气过程第34-37页
        3.1.2 储盖组合特征第37-38页
        3.1.3 原生生物气成藏过程第38-39页
    3.2 原生生物气散失地质模型第39-53页
        3.2.1 圈闭要素与动态演化第39-44页
        3.2.2 储盖组合有效性与生物气分布第44-52页
        3.2.3 原生生物气散失方式第52-53页
    3.3 原生生物气散失数学模型第53-66页
        3.3.1 盖层渗漏第54-57页
        3.3.2 侧向渗漏第57-58页
        3.3.3 分子扩散第58-66页
    3.4 阳信原生生物气散失评价第66-71页
        3.4.1 侧向渗漏评价第66页
        3.4.2 分子扩散评价第66-69页
        3.4.3 生物气充注-散失模式第69-71页
第4章 原油降解气成藏与散失第71-102页
    4.1 原油降解气成藏过程第71-77页
        4.1.1 油气水分布第71-72页
        4.1.2 断-水-油耦合与原油降解气生成第72-77页
    4.2 原油降解气散失地质模型第77-91页
        4.2.1 储盖组合有效性第77-80页
        4.2.2 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第80-88页
        4.2.3 断层破碎带结构特征第88-91页
        4.2.4 断层与原油降解气成藏与散失第91页
    4.3 生物气断层渗漏数学模型第91-98页
        4.3.1 生物气断层散失模型第92-94页
        4.3.2 模型参数求取第94-98页
    4.4 单家寺原油降解气散失评价第98-102页
        4.4.1 气藏沿断层散失评价第98-101页
        4.4.2 原油降解气充注-散失模式第101-102页
第5章 后生生物气成藏与散失第102-121页
    5.1 柳泉后生生物成藏过程第102-108页
        5.1.1 抬升到微生物作用带的烃源岩第103-104页
        5.1.2 地表水侵入形成后生生物气生成区第104-106页
        5.1.3 后生生物气生成量评价第106-107页
        5.1.4 后生生物气的成因过程第107-108页
    5.2 后生生物气散失地质模型第108-115页
        5.2.1 储盖组合与后生生物气分布第108-111页
        5.2.2 断层活动和封闭性第111-115页
    5.3 后生生物气断层散失评价第115-121页
        5.3.1 断层结构和物性第115-117页
        5.3.2 断块气藏沿断层渗漏量评价第117-119页
        5.3.3 柳泉后生生物气成藏和散失过程第119-121页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835,这篇论文共13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