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探微

明末清初论文 薛凤祚论文
论文详情
十六、十七世纪既是明末清初政治波动的时期,又是传教士暨学术之名传播宗教的时期,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各层阶级的人们对待西学和西教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时期中不但有徐光启这样的朝廷重臣入基督、学西学,积极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也有康熙皇帝这样的统治者对西学抱有怀疑、学习和利用的谨慎态度,更有如薛凤祚这样的普通士人在民间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西方传入的新鲜文化,力图“融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会通中西。国内外学者对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的关注很多,也对此期间出现的历史人物的思想、贡献多有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最先采用哥白尼日心说、最先将对数引入中国等作出一系列卓越贡献的清初布衣科学家薛凤祚的研究却极其薄弱,截至目前,学界对薛凤祚的研究多具体到到薛凤祚本人的学术贡献,却少有学者将对薛凤祚研究的目光投放到同时期中西科学发展历程中来看待其中西科学会通的实践和成果。作为明末清初中西会通的代表人物之一,薛凤祚的思想受到了来自家学、师承、交游、西人等多方面的影响,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军事等领域内的中西会通实践中都闪现着科学思想的萌芽。在天文学领域,他最先采用了变形了的哥白尼日心说,会通了中西占验思想;在数学领域,他最先引进了对数,简化了计算难度;对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进行了选择和重构,介绍了西方物理学知识。他对西方知识的了解程度是胜过同时代的很多人的,他身上的精神气质是与默顿学说中科学家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的。本文希望通过阐述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的由来、实践和对其评价来彰显薛凤祚在历史长流中的地位,从而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并以此简要探讨科学与儒学问的关系和走向。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 概念界定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23页
第2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由来第23-36页
    2.1 中西科学会通的必要性第23-24页
    2.2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第24-25页
    2.3 家学熏陶第25-26页
    2.4 师传第26-31页
        2.4.1 鹿善继第26-27页
        2.4.2 孙奇逢第27-29页
        2.4.3 魏文魁第29-30页
        2.4.4 穆尼阁第30-31页
    2.5 外出交游第31-33页
    2.6 对徐光启会通模式的继承第33-36页
第3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第36-53页
    3.1 “虽天各一隅,而理无不同”——中西会通的理论前提第36-37页
    3.2 “(学问)可因可革,不泥一成之见,亦不避蹈袭之嫌”——中西会通的客观态度第37-38页
    3.3 “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中西会通的实践模式第38-49页
        3.3.1 天文学第38-43页
        3.3.2 数学第43-46页
        3.3.3 力学第46-47页
        3.3.4 军事第47-48页
        3.3.5 水利第48-49页
    3.4 “存前哲之苦心,备后人之探讨”——中西会通的历史继承第49页
    3.5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总结第49-53页
第4章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与思考第53-61页
    4.1 对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第53-56页
    4.2 思考与展望第56-61页
        4.2.1 薛凤祚科学精神气质讨论第56-58页
        4.2.2 从薛凤祚的中西科学会通看科学与儒学的关系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213535,这篇论文共7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