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苷酯化衍生物的化学合成及药理活性研究

芒果苷论文 结构修饰论文 酰化反应论文 抗炎论文 降血糖论文 作用机制论文
论文详情
1研究背景芒果苷(Mangiferin)系纯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植物来源广,生产技术成熟,市售产品纯度高达95%以上。芒果苷至今仍未被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原因之一是其药理作用泛而弱,定位不突出。有学者指出,芒果苷属于BCS-4类药物,溶解性和跨膜通透性均很弱,生物利用度低,从而制约了芒果苷药理作用的发挥。为了提高芒果苷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其药理活性,大多研究从提高芒果苷的水溶性入手,但收效不明显;另有一些研究从提高芒果苷的跨膜通透性入手,这些研究全部集中在制备高脂溶性衍生物方面,虽有一些成效,但也不甚理想,所制备的衍生物至今均未得到开发应用。本论文也从提高芒果苷的跨膜通透性入手,制备高脂溶性的芒果苷酯化衍生物。目前尚未见到与芒果苷酯化衍生物有关的文献报道,本论文从这一空白点切入,预计会得到一些较有意义的研究结果。2方法与结果本论文的研究,涵盖化学合成、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确证、理化性质表征、药理学研究等内容。(1)化学合成。以芒果苷为起始化合物,以酸酐为溶剂,以H+为催化剂,使芒果苷分别与乙酸酐、丙酸酐和丁酸酐反应,生成芒果苷酯化衍生物。反应的选择性不强,反应产物中包含3-5个酯化程度不同的“多酯化衍生化合物”。(2)分离纯化和结构确证。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Ⅰ-Ⅳ、PAM、HPM、HBM),依据1HNMR图谱、13C NMR图谱和HMBC图谱,全部确证其化学结构。其中3个产率最高的分别为:(1)7,2’,3’,4’,6’-五乙酯化芒果苷衍生物,或7,2’,3’,4’,6’-penta-acetyl-mangiferin (PAM),分子式:C29H28O16;(2)3,6,7,2’,3’,4’,6’-七丙酯化芒果苷衍生物,或3,6,7,2’,3’,4’,6’-hepta-propionyl-mangiferin (HPM),分子式:C40H46O18;(3)3,6,7,2’,3’,4’-六丁酯化芒果苷衍生物,或3,6,7,2’,3’,4’-hexa-butyryl-mangiferin (HBM),分子式:C43H54017。论文对这3个化合物进行了重点研究。(3)理化性质。PAM、HPM和HBM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醋酸乙酯;在pH<9水中稳定,在碱水中有少部分分解;熔点明显降低,较芒果苷低近100℃;紫外吸收特征明显。(4)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分别测定芒果苷、PAM、HPM和HBM在正辛醇和水组成的液—液互萃两相中的浓度,计算出油/水分配系数。芒果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但绝对数值较小(小于6);PAM、HPM和HBM的油/水分配系数均大于100,最大值出现在pH7(均大于270),并随溶液酸度或碱度的增大而减小。(5)采用浓氨水致咳的小鼠模型研究止咳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芒果苷高、中剂量组(1.0、0.5 mmol·kg-1)均有显著的止咳作用,可显著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P<0.05),并能显著减少咳嗽次数(P<0.01)。PAM、HPM和HBM虽有一定的止咳作用趋势,引咳潜伏期也有所延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咳嗽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6)采用小鼠气管排泌酚红模型研究化痰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芒果苷高、中剂量组(1.0、0.5 mmol·kg-1)均能显著促进小鼠排泌酚红(P<0.05或P<0.01);PAM、HPM和HBM虽然也有一定的促进排泌作用,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7)采用组胺—胆碱联合引喘法研究平喘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芒果苷高、中剂量组(1.0、0.5mmol·kg-1)组均能显著延长豚鼠的引喘潜伏期(P<0.05或P<0.01);PAM、HPM和HBM虽然也显示出一定的延长作用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8)采用体外细菌平皿培养法研究抑菌作用。PAM、HPM和HBM除在最大浓度(75 mg·mL-1)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G+)和乙型副伤寒杆菌(G-)有抑制作用外,对其它菌株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9)采用体外抗HSV-1研究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芒果苷、PAM、HPM和HBM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但毒性很低;对疱疹病毒HSV-1的抑制作用不明显,CPE抑制率均不超过25%。(10)通过测定小鼠耳廓肿胀度及其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来研究抗炎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芒果苷高中剂量组(1.0.0.5mmol·kg-1)、PAM高中剂量组(0.25、0.125mmol·kg-1)、HPM高中低剂量组(0.25、0.125、0.063mmol·kg-1)和HBM高中低剂量组(0.25、0.125、0.063mmol·kg-1)均能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5);芒果苷低剂量组(0.25mmol·kg-1),PAM低剂量组(0.063mmol·kg-1)虽然有抑制肿胀的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通透性试验,芒果苷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mmol·kg-1)、PAM高中剂量组(0.25、0.125mmol·kg-1)、HPM高中低剂量组(0.25、0.125、0.063mmol·kg-1)和HBM高中剂量组(0.25、0.125mmol·kg-1)均能显著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腹腔液渗出,显示出显著的抗炎作用(P<0.01或P<0.05);PAM低剂量组(0.063mmol·kg-1)和HBM低剂量组(0.063mmol·kg-1)也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11)采用MTT法和荷瘤动物研究抑制肿瘤作用。MTT法结果表明,PAM、HPM和HBM能使7901、hella和7404细胞株的活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药物可促使肿瘤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BM高剂量组(1.0mmol·kg-1)对小鼠荷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中剂量组(0.5mmol·kg-1)有一定的作用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12)降血糖活性及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①采用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降血糖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AM高中剂量组(0.25,0.125mmol·kg-1), HPM高中剂量组(0.25,0.125mmol·kg-1)和HBM高中低剂量组(0.25,0.125,0.063mmol·kg-1)显示显著的降血糖作用(P<0.01);芒果苷高中剂量组(1.0, 0.5mmol·kg-1), PAM低剂量组(0.063mmol·kg-1)和HPM低剂量组(0.063mmol·kg-1)显示一定的降血糖作用(P<0.05);芒果苷低剂量组(0.25mmol·kg-1)有降血糖的作用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②采用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模型研究对抗急剧血糖升高的作用。芒果苷高剂量组(1.0mmol·kg-1)、PAM高剂量组(1.0mmol·kg-1)、HPM高剂量组(1.0mmol·kg-1)和HBM高剂量组(1.0mmol·kg-1)均没有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P>0.05)。③在体外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的试验中,在5μg·mL-1浓度时,PAM、HPM和HBM就显示出较高的PTP1B酶抑制作用;在20μg·mL-1浓度时,PTP1B酶产生明显沉淀,表明PAM、HPM和HBM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3结论(1)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可产生多种新化合物。采用酸酐直接酰化(酯化)法,很容易从芒果苷制备芒果苷酯化衍生物;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法可方便、较大量地分离和纯化芒果苷酯化衍生物,得到化合物单体。本文所得7个酯化衍生物均为新结构化合物,其结构为首次报道。(2)酯化衍生物PAM、HPM和HBM的为高脂溶性物质,其理化性质、油/水分配系数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于芒果苷;油/水分配系数远大于芒果苷的。(3)酯化衍生物的药理作用有明显改变。芒果苷在止咳、化痰、平喘、抑菌、抗病毒等方面有一定的活性,而酯化衍生物]PAM、HPM和HBM却没有,提示PAM、HPM和HBM因化学结构改变而丧失了这些药理活性。PAM、HPM和HBM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能使7404、hella和7901细胞株的活细胞数量减少,提示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的作用;HBM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细胞(S180)也有较弱的抑制生长作用,这些作用与芒果苷相似,提示PAM、HPM和HBM保持了芒果苷的这一活性。PAM、HPM和HBM抗炎和降血糖作用的效价强度比芒果苷的高,只需1/4的摩尔剂量,即可产生与芒果苷相似的抗炎和降血糖效果,提示其抗炎和降血糖活性比芒果苷的高;此外,PAM、HPM和HBM能明显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提示PAM、HPM和HBM因化学结构改变而使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大大增强。(4)抗炎和降血糖作用显示一定的结构一效应关系。从芒果苷、PAM(乙酯化)、HPM(丙酯化)到HBM(丁酯化),酯化基团大小递增,脂溶性也递增,在相同剂量时,抗炎和降血糖作用强度呈递增变化。(5)酯化衍生物的降糖作用机制。芒果苷及其酯化衍生物PAM、HPM、HBM不具有胰岛素样作用,也不能刺激胰岛细胞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胰岛素。PAM、HPM和HBM的降血糖作用机制可能是对PTPIB的抑制和促进受损胰岛细胞的恢复:一方面,通过抑制PTPIB,提高胰岛素受体浓度,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药物的高脂溶性使跨膜通透性增加,使更多药物进入胰岛细胞,使胰岛细胞得到更好地恢复,从而使胰岛细胞的分泌量增加。(6)化学结构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大。从结构变化与药理活性变化的关系分析,芒果苷苷元上-OH基团的有无及数量,决定了止咳、化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活性的有无;而抗炎、抑制PTPIB活性和降血糖作用,只与芒果苷母核的化学结构和结构特点有关,与母核上链接的其它基团无关。(7)芒果苷苷元比芒果苷本身更具有研究开发价值。去除葡萄糖基后的芒果苷苷元,在相同剂量下其抗炎、降血糖作用可能更加显著;如进行酯化衍生,衍生物的抗炎、降血糖作用可能会得到飞跃式提升4创新点(1)用BCS药剂分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对芒果苷进行结构修饰,提高其脂溶性,从而提高其跨膜通透性,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最终提高其药理活性;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抗炎和降血糖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制备芒果苷酯化衍生物;所制备的7个酯化衍生物(化合物Ⅰ-Ⅳ、PAM、HPM、HBM)均具有新的化学结构,为首次报道。
目录第3-10页
中英文对照第10-11页
摘要第11-18页
    1 研究背景第11页
    2 方法与结果第11-15页
    3 结论第15-16页
    4 创新点第16-18页
ABSTRACT第18-25页
    1 Background第18-19页
    2 Methods and results第19-23页
    3 Conclusions第23-25页
    4 Innovations第25-2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6-54页
    1.1 芒果苷研究现状第26-38页
        1.1.1 芒果苷及其同分异构体第26-28页
        1.1.2 含芒果昔的植物第28页
        1.1.3 含量测定第28-29页
        1.1.4 生产技术第29页
        1.1.5 药理作用第29-32页
        1.1.6 安全性第32页
        1.1.7 新药开发第32页
        1.1.8 结构修饰第32-37页
        1.1.9 提高水溶性第37页
        1.1.10 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第37页
        1.1.11 其它研究第37-38页
    1.2 药物的酯化衍生第38-39页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突破的科学难题第39-41页
        1.3.1 尚未攻克的、阻碍芒果苷成药的难题第39-40页
            1.3.1.1 有效性第39页
            1.3.1.2 芒果苷属于BCS-4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第39页
            1.3.1.3 药代动力学研究不够深入第39-40页
        1.3.2 有待突破的科学难题第40-41页
            1.3.2.1 定位明确、作用强大的药理作用第40页
            1.3.2.2 提高生物利用度第40页
            1.3.2.3 阐明药代动力学第40页
            1.3.2.4 有效剂型的研发第40-41页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1.4.1 研究思路第41-42页
            1.4.1.1 改变芒果苷在BCS系统中的分类第41页
            1.4.1.2 芒果苷酯化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第41-42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42页
            1.4.2.1 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芒果苷酯化衍生物第42页
            1.4.2.2 药理作用筛选研究第4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2-54页
第二章 化学研究第54-102页
    2.1 化学合成第54-62页
        2.1.1 引言第54-56页
        2.1.2 仪器与试药第56-57页
        2.1.3 方法和结果第57-58页
            2.1.3.1 化学反应式第57页
            2.1.3.2 化学反应和结果第57-58页
        2.1.4 反应条件的选择第58-61页
            2.1.4.1 物料用量比例的影响第59页
            2.1.4.2 H~+浓度的影响第59-60页
            2.1.4.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0页
            2.1.4.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0-61页
        2.1.5 本节讨论第61-62页
    2.2 分离、纯化第62-65页
        2.2.1 引言第62-63页
        2.2.2 实验材料第63-64页
        2.2.3 方法第64页
        2.2.4 结果第64-65页
            2.2.4.1 芒果苷乙酯化衍生物的分离、纯化第64页
            2.2.4.2 芒果苷丙酯化衍生物的分离、纯化第64页
            2.2.4.3 芒果苷丁酯化衍生物的分离、纯化第64-65页
        2.2.5 本节讨论第65页
    2.3 结构确证第65-72页
        2.3.1 引言第65-66页
        2.3.2 仪器第66页
        2.3.3 结构表征第66-70页
            2.3.3.1 芒果苷乙酯化产物PAM第67-68页
            2.3.3.2 芒果苷丙酯化产物HPM第68-69页
            2.3.3.3 芒果苷丁酯化产物HBM第69-70页
        2.3.4 本节讨论第70-72页
    2.4 主要理化指标第72-80页
        2.4.1 引言第72-73页
        2.4.2 实验材料第73页
        2.4.3 方法与结果第73-77页
            2.4.3.1 熔点的测定第73-74页
            2.4.3.2 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74-75页
            2.4.3.3 紫外吸收第75-77页
        2.4.4 本节讨论第77-80页
    2.5 鉴别方法第80-83页
        2.5.1 引言第80页
        2.5.2 实验材料第80页
        2.5.3 化学鉴别第80-81页
        2.5.4 薄层色谱鉴别第81-83页
            2.5.4.1 PAM及乙酯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第81-82页
            2.5.4.2 HPM及丙酯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第82页
            2.5.4.3 HBM及丁酯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第82-83页
        2.5.5 本节讨论第83页
    2.6 含量测定方法第83-90页
        2.6.1 引言第83-84页
        2.6.2 实验材料第84页
        2.6.3 方法和结果第84-89页
            2.6.3.1 液相色谱测试条件第84-85页
            2.6.3.2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第85-86页
            2.6.3.3 “供试液”的制备第86-87页
            2.6.3.4 线性关系考察第87页
            2.6.3.5 精密度试验第87页
            2.6.3.6 稳定性试验第87-88页
            2.6.3.7 重现性试验第88页
            2.6.3.8 回收率试验第88-89页
            2.6.3.9 样品测定第89页
        2.6.4 本节讨论第89-90页
    2.7 水中稳定性第90-92页
        2.7.1 引言第90页
        2.7.2 实验材料第90页
        2.7.3 方法与结果第90-91页
        2.7.4 本节讨论第91-92页
    2.8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92-98页
        2.8.1 引言第92页
        2.8.2 实验材料第92-93页
        2.8.3 方法与结果第93-96页
            2.8.3.1 不同pH缓冲溶液的配制第93-94页
            2.8.3.2 含量测定方法第94页
            2.8.3.3 芒果苷及其酯化衍生物的正辛醇饱和溶液的制备第94页
            2.8.3.4 用正辛醇饱和的缓冲水溶液第94页
            2.8.3.5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94-96页
        2.8.4 本节讨论第96-98页
    2.9 本章小结第98-9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9-102页
第三章 药理学研究第102-154页
    3.1 止咳、化痰、平喘作用第102-109页
        3.1.1 引言第102页
        3.1.2 实验材料第102-103页
        3.1.3 方法与结果第103-108页
            3.1.3.1 止咳作用第103-105页
            3.1.3.2 化痰作用第105-106页
            3.1.3.3 平喘作用第106-108页
        3.1.4 本节讨论第108-109页
    3.2 抑菌、抗病毒作用第109-115页
        3.2.1 引言第109页
        3.2.2 体外抑菌研究第109-113页
            3.2.2.1 实验材料第109-110页
            3.2.2.2 方法与结果第110-112页
            3.2.2.3 讨论第112-113页
        3.2.3 体外抗疱疹病毒(HSV-1)活性研究第113-115页
            3.2.3.1 实验材料第113页
            3.2.3.2 方法与结果第113-114页
            3.2.3.3 讨论第114-115页
        3.2.4 本节讨论第115页
    3.3 抗炎作用第115-120页
        3.3.1 引言第115-116页
        3.3.2 实验材料第116-117页
        3.3.3 方法与结果第117-120页
        3.3.4 本节讨论第120页
    3.4 抗肿瘤作用第120-133页
        3.4.1 引言第120-121页
        3.4.2 体外抗肿瘤试验(MTT法)第121-129页
            3.4.2.1 实验材料第121-123页
            3.4.2.2 方法与结果第123-129页
            3.4.2.3 讨论第129页
        3.4.3 动物荷瘤试验第129-133页
            3.4.3.1 实验材料第130页
            3.4.3.2 方法与结果第130-132页
            3.4.3.3 讨论第132-133页
        3.4.4 本节讨论第133页
    3.5 降血糖作用及作用机制初探第133-148页
        3.5.1 引言第133-134页
        3.5.2 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第134-142页
            3.5.2.1 实验材料第134页
            3.5.2.2 方法第134-136页
            3.5.2.3 结果第136-141页
            3.5.2.4 讨论第141-142页
        3.5.3 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第142-144页
            3.5.3.1 实验材料第142-143页
            3.5.3.2 方法第143页
            3.5.3.3 结果第143-144页
            3.5.3.4 讨论第144页
        3.5.4 体外对PTP1B的抑制作用第144-146页
            3.5.4.1 实验材料第145页
            3.5.4.2 方法与结果第145-146页
            3.5.4.3 讨论第146页
        3.5.5 本节讨论第146-148页
    3.6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0-154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154-159页
    4.1 研究意义第154-155页
    4.2 研究内容第155页
    4.3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第155-156页
    4.4 研究结论第156-157页
    4.5 推论第157页
    4.6 创新点第157-158页
    4.7 不足之处第158页
    4.8 对后续研究的提示第158-159页
附图第159-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综述第175-184页
    1 烷基化衍生物第175-176页
    2 苄基化衍生物第176-177页
    3 酰化衍生物第177-178页
    4 磺酸化衍生物第178-179页
    5 成盐第179-180页
    6 糖基化衍生物第180页
    7 葡萄糖基开环反应第180页
    8 代谢产物第180-181页
    9 小结与展望第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84-186页
    1 已发表的论文第184-185页
    2 待发表的论文第185页
    3 与本论文有关的发明专利申请第185页
    4 主持研究的课题第185-186页
查新报告(国内外)第186-20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6734,这篇论文共20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0.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