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发表了很多时论文章,为后人留下了总计一千二百万余言的煌煌著述,为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近代史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本文以“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为题,一方面,冀图从学术渊源、治史方法、史学观念、著述特色等角度对吕思勉史学作一整体性的把握;另一方面,则将吕氏史著置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社会、学术背景之中作比较、归纳的纵深考察,从而衡量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第一章“吕思勉的学术渊源与为人为学”,从求学经历、时代环境、个人品性三个方面讨论吕思勉其人与其学,藉此阐明吕思勉的旧学新知与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探讨吕思勉的治学方法与思想观念,概述吕思勉在治史方法与经世思想上的具体见解与做法,并说明:作为二十世纪新史学家的吕思勉,其新史学成就,既得益于他对新观念与新方法的积极领受,也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与第五章主要考察吕思勉编著或主编的史学著作。第四章“吕思勉与中国通史编撰”,主要结合二十世纪前半期史书编著与通史研究的整体情况,阐述吕思勉编撰史书的理念与方法,讨论吕氏史著所具有的风格与价值。第五章“吕思勉与《古史辨》”,考察了吕思勉参与编著《古史辨》的过程,并探析了他与顾颉刚等人古史理论的异同。第六章“吕思勉的治学历程与新史学贡献”,从治学历程、治史取向、学术地位等方面总结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新史学的关系,考察他由博返约、自专趋通的学术历程,剖析他的治史宗旨与治学取向,最后则分析他的学术地位及其所倡导的“绝去名利之念”的多层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