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酱油生理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

酱油论文 生理活性论文 醌还原酶论文 双环内酯素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以发酵酱油的生理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酱油基本成分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利用有机溶剂分级、正相硅胶柱层析、薄层制备层析、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二极管阵列液质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离和鉴定手段,结合细胞模型评价体系,从发酵酱油中分离鉴定得到一种抗溃疡成分和四种具有诱导Ⅱ相酶活性的成分,并探讨其中的β-咔啉在食品模型体系中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最后对活性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Ⅱ相酶诱导剂通过代谢激活和细胞信号传导的途径提高Ⅱ相酶表达的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索了41种市售酱油样品的基本成分与抗氧化性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生产地区、发酵工艺和酱油类型对酱油的品质有显著影响;CA综合各指标对样品归类,评价出抗氧化能力优异的样品集群;根据PLS的分析,对抗氧化性起主要贡献的两个指标是酱油固形物和褐变指数。运用现代分离鉴定技术对华南地区生产的高盐稀态酱油进行分离纯化,首次在酱油乙酸乙酯提取物(EAE)的非极性部分中鉴定出一种抗溃疡成分——双环内酯素(dihydrocanadensolide),建立了以高精仪器为基础的相关鉴别和科学定量方法。双环内酯素在酱油发酵期间不断累积,发酵90天其在酱醪中的浓度可达169mg/L。在6个月的酱油储存期中,双环内酯素的稳定性较好,其含量在在冷藏储存(4℃左右)的样品中无显著变化,而在室温储存的样品中仅下降了14%。采用Hepa 1c1c7细胞醌还原酶(QR)活性示踪法,结合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分离和鉴定技术,从酱油EAE的弱极性部分中分离得到4种QR诱导成分:儿茶酚、大豆苷元、flazin和perlolyrin(后两者为β-咔啉类化合物),它们使细胞的QR活性加倍所需的浓度(CD值)依次为8μM、35μM、42μM和2μM。蛋白免疫印迹证实,这些活性物质诱导QR酶的表达量与诱导QR酶活性相一致。其中,β-咔啉类化合物的QR诱导活性为首次报道。研究了水相体系条件对四氢β-咔啉产物的形成和QR诱导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与高温更利于Pictet-Spengler反应的进行,色氨酸与羟甲基糠醛在体系pH是1、4、7时所得产物的CD值分别为4.0、25.1、46.7μg/mL,而pH值为10时,反应产物不存在CD值。色氨酸与香兰素的反应产物也有较好的QR诱导活性(CD值为11.8μg/mL)。此外,基于Pictet-Spengler原理对perlolyin进行有机合成,所得的合成化合物与天然分离化合物的QR诱导活性一致。以Hepa 1c1c7和Hep G2细胞模型,探讨了酱油癌症预防成分的分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儿茶酚的作用机制中包含非典型的氧化应激过程,而Flazin、perlolyrin和大豆苷元则产生氧化还原信号。Flazin和perlolyrin的活性发挥须经细胞色素P450的1A2亚族酶进行代谢激活。Perlolyrin的信号传导经由PI3K通路,但未影响转录因子Nrf2的核转录水平;儿茶酚的信号传导是通过抑制p38激酶信号通路,上调了Nrf2的核转移量从而增加了QR酶的表达;flazin则是激活了p38信号通路增强了QR酶的表达,且Nrf2也是其信号转递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5页
    1.1 酱油简介第14-15页
    1.2 酱油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抗癌与抗氧化作用第15-20页
        1.2.2 抗血小板凝聚活性第20页
        1.2.3 抗白内障效应第20-21页
        1.2.4 组氨酸脱羧酶抑制活性第21页
        1.2.5 降血压效应第21页
        1.2.6 促进胃液分泌第21-22页
        1.2.7 抗菌活性第22页
        1.2.8 酱油的低过敏性效应第22页
    1.3 细胞氧化还原作用与癌症第22-23页
    1.4 膳食成分与癌症化学预防第23-29页
        1.4.1 膳食癌症化学预防的流行病学依据第23-24页
        1.4.2 膳食植物化学的癌症预防活性第24-25页
        1.4.3 通过调节异代谢酶实现膳食癌症化学预防第25页
        1.4.4 Ⅱ相酶与癌症预防第25-29页
    1.5 细胞信号传导与Ⅱ相酶调控第29-32页
        1.5.1 Nrf2-ARE信号通路与Ⅱ相酶调控第29-31页
        1.5.2 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第31-32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2-35页
        1.6.1 立论依据第32-34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5页
第二章 市售酱油样品质量指标与抗氧化活性多元回归分析第45-67页
    2.1 前言第45-4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2.2.1. 材料第46-48页
        2.2.2. 试验方法第48-4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9-62页
        2.3.1 酱油样品的质量指标与抗氧化性的分布第49-56页
        2.3.2 酱油的基本成分含量与AA的变幅及变异系数第56页
        2.3.3 主成分分析(PCA)第56-57页
        2.3.4 聚类分析(CA)第57-60页
        2.3.5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第60-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第三章 酱油非极性部分 dihydrocanadensolide 的分离纯化 及结构鉴定第67-88页
    3.1 前言第67-6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3.2.1 材料第68页
        3.2.2 样品处理及提取第68页
        3.2.3 酱油的高盐稀态发酵第68页
        3.2.4 酱油的储存第68-69页
        3.2.5 快速柱层析色谱第69页
        3.2.6 理化指标分析第69页
        3.2.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第69页
        3.2.8 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GC-FID)第69-70页
        3.2.9 核磁共振分析第70页
        3.2.10 单晶X射线衍射第70页
        3.2.11 统计分析第7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0-82页
        3.3.1 酱油EAE挥发性成分的GC-MS鉴定第70-71页
        3.3.2 双环内酯素的分离鉴定第71-79页
        3.3.3 双环内酯素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第79-80页
        3.3.4 不同贮藏条件下酱油中双环内酯素的稳定性第80-82页
    3.4 本章小结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第四章 酱油弱极性部分醌还原酶(QR)诱导活性化合物的鉴定第88-111页
    4.1 前言第88-8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9-93页
        4.2.1 材料第89页
        4.2.2 酱油活性成分的分级与分离第89-91页
        4.2.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 - MS)分析第91-92页
        4.2.4 核磁共振分析第92页
        4.2.5 质谱分析第92页
        4.2.6 QR诱导活性测定第92页
        4.2.7 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 1(NQO1)免疫印迹测定第92-93页
        4.2.8 统计分析第9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3-104页
        4.3.1 酱油固体的组分分离第93页
        4.3.2 各色谱组分的QR诱导活性第93-94页
        4.3.3 从组分F2 分离QR诱导剂第94-96页
        4.3.4 从组分F6 中分离QR诱导剂第96-97页
        4.3.5 从组分F9 分离QR诱导剂第97-103页
        4.3.6 酱油Ⅱ相酶诱导物的NQ01 蛋白免疫印迹第103页
        4.3.7 β-咔啉作为抗癌药物和Ⅱ相酶诱导剂的机制推测第103-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第五章 β-咔啉化合物合成及模型反应产物的醌还原酶诱导活性研究第111-128页
    5.1 前言第111-11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2-114页
        5.2.1 材料第112页
        5.2.2 Perlolyrin的有机合成第112页
        5.2.3 色氨酸、羟甲基糠醛、色胺和香兰素的水相模型体系反应第112-113页
        5.2.4 pH值测定第113页
        5.2.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113页
        5.2.6 滤液褐色指数测定第113页
        5.2.7 醌还原酶活性测定第113页
        5.2.8 核磁共振分析第113页
        5.2.9 质谱分析第113页
        5.2.10 统计分析第113-11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14-123页
        5.3.1 Perlolyrin的有机合成第114-116页
        5.3.2 Trp、色胺与HMF、香兰素的水相模型反应第116-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第六章 酱油QR诱导剂的细胞分子机理研究第128-151页
    6.1 前言第128-129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9-131页
        6.2.1 材料第129页
        6.2.2 QR诱导活性测定及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研究第129-130页
        6.2.3 Nrf2 免疫印迹测定第130-131页
        6.2.4 统计分析第13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31-145页
        6.3.1 GSH、NAC和VC对酱油Ⅱ相酶诱导剂活性的影响第131-134页
        6.3.2 细胞色素P450 对β-咔啉化合物的激活作用第134-135页
        6.3.3 酱油QR诱导剂作用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第135-142页
        6.3.4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阻遏QR诱导剂对Nrf2 的诱导第142-143页
        6.3.5 酱油QR诱导剂的细胞分子作用机制模型第143-145页
    6.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1页
结论与展望第151-154页
    一、结论第151-152页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52页
    三、展望第152-154页
附录第154-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附件第16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600833,这篇论文共16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