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股权激励论文 动态股权制论文 新动态股权制论文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论文 激励模型论文
论文详情
“动态股权制”理论起源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是1998年我国湖北省襄樊市国企改革试点中对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销售等骨干人员建立的一种新型股权激励模式。该模式不仅借鉴了传统股权激励方式的优点,而且在股权的设置上有所创新,同时它成功地与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动态股权制也残留了一些传统体制的通病,仍需加以完善。我们可以发现,在动态股权制执行中的某些方面(如关键人的选聘、岗位股额度的确定、贡献股的分配)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与传统体制仍延续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不注意,必然影响到动态股权制的激励效果。而且,动态股权制存在的另一些问题也使其激励效用可能会不断的弱化。此外,动态股权制更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多优点的融合”,是一种各项制度“胶合”在一起的综合的创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创新体系,这样一种定位既使得它依赖于企业其他制度改革的成效,又使得它的边界容易被其他股权激励方式所模糊。最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还局限在以股份制为基础的企业,其应用模式尚未实现标准化,其能否有效应用于除股份制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尚需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选取动态股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为研究目标,并争取将动态股权制的应用范畴进一步扩大化,探索出在企业现实环境中实施动态股权激励的可操作性数学模型和配套应用模式(两者结成的体系合称为新动态股权制),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开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等等。第二部分对动态股权制研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回顾,阐述了动态股权制的基本内容,动态股权制在我国的实践,动态股权制值得探讨的问题,动态股权制需要制度创新四方面内容,并为本文第三部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系)的提出作好了铺垫。第三部分基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系。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即是在预先划定每位员工所享有的静态股权比例(初始股权比例)的基础上,按照其所负责业务(项目)给公司带来的税后贡献率超过其初始股权的部分进行的直接计算,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根据所有员工当年的贡献计算一次,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而不能延续到下一年使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制)的优势是:一是将按资和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方式集成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导言第11-2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第12-21页
        1.2.1 对动态股权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析第12-16页
        1.2.2 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的研究第16-17页
        1.2.3 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第17-21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4-26页
2 动态股权制概述第26-38页
    2.1 动态股权制基本内容第26-28页
    2.2 动态股权制实施概况第28-30页
    2.3 动态股权制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2.4 动态股权制需要再创新第32-38页
        2.4.1 襄樊车桥案例第32-33页
        2.4.2 两种可资借鉴的激励模式第33-35页
        2.4.3 再创新的思路第35-38页
3 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第38-53页
    3.1 静态模型的设计目标第38-40页
    3.2 静态模型的构建第40-42页
    3.3 静态模型讨论第42-47页
        3.3.1 关于业绩利润值区间对分配影响的问题第42-45页
        3.3.2 静态模型对团队行为的影响第45-46页
        3.3.3 静态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点及待研究问题第46-47页
    3.4 一个综合应用实例第47-53页
4 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第53-71页
    4.1 动态模型的提出第53页
    4.2 动态模型的构建第53-61页
        4.2.1 当年人员增减变动对年末股权结构的影响模型第54-55页
        4.2.2 在此基础上计算业绩加权对分配率的影响第55页
        4.2.3 对高管等特殊群体或个人实施区别管理的处理第55-57页
        4.2.4 企业层级和经营范围对实施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影响第57-58页
        4.2.5 年底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后新股权比例Rn*的生成模型第58-59页
        4.2.6 奖励实股和人员变动对业绩的影响分析第59-61页
    4.3 动态模型的应用模式第61-71页
        4.3.1 绩效指标确定的理论基础第61-62页
        4.3.2 绩效指标的确定第62-65页
        4.3.3 动态模型的应用模式第65-71页
5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5.1 总结第71-72页
    5.2 前景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766033,这篇论文共7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2.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