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金湖凹陷西斜坡论文 断层活动论文 成因机制论文 沉积演化论文 油气成藏论文
论文详情
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岩心、钻井、录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构造沉积分析与油气成藏相结合的方法,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的断裂系统、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构造、沉积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及有利含油地区。依据各构造演化剖面的特征和断层活动强度的定量分析,将西斜坡阜宁组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阜宁期斜坡发育阶段、戴南期和三垛期差异沉降阶段、三垛期末逆冲褶皱阶段以及新近纪和第四纪构造稳定阶段。通过对西斜坡阜宁期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详细分析古构造应力场中断层发育规律,得出西斜坡阜宁期最大主应力均为压应力,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为两个低值集中区,中部为高值集中区;最小主应力几乎全为张应力,西南部为最小主应力高值区,整体呈现为北西向,断层发育密集;剪应力呈区域性展布,中部和东北部为左旋剪应力分布区,近东西向断层发育,西南和西北部为右旋剪应力分布区,北东、北北东向断层发育。综合利用常规三维地震剖面解释技术和蚂蚁追踪断裂系统自动分析技术,确定了研究区内北北西向断裂系统及其断层相关背斜的发育,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崔2逆断层及其上盘发育的断层相关背斜形成于三垛末期的构造反转期。在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和平面沉积相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有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两个物源,阜一段上部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阜二段主要为滨浅湖亚相,阜三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阜四段以湖泊相为主。在构造演化、断层活动强度、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得出古斜坡地貌和东部边界断层的强烈活动控制阜宁组地层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楔状沉积,中部构造调节带、西部建湖隆起及斜坡地貌和西南部张八岭隆起及断层强烈活动区分别决定湖盆短轴和长轴方向砂体入湖位置,发育雁列式和分叉式断层控砂、断阶控砂、地垒和反向断层断阶以及中坡带控碳酸盐岩滩坝几种模式。在构造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阜宁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阜一段、阜二段下部、阜三段和阜四段底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砂坝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集中发育在阜二段中部,为滨浅湖环境中的碳酸盐岩滩坝;渗透性储集层为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活动性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半环凹斜坡背景上被切割的断层相关背斜是有利的复杂断块圈闭群。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5页
    1.1 研究区位置和选题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区位置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和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勘探开发概况第15-16页
        1.2.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16-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2-25页
第二章 构造特征第25-34页
    2.1 构造层第25-26页
    2.2 区域构造第26-27页
    2.3 断裂系统第27-34页
        2.3.1 断层分级第27-30页
        2.3.2 主要断层第30-32页
        2.3.3 断层组合样式及分布第32-34页
第三章 构造演化第34-61页
    3.1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第34-44页
        3.1.1 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第34-35页
        3.1.2 构造演化剖面特征分析第35-44页
    3.2 断层活动规律定量分析第44-52页
        3.2.1 断层活动性定量研究方法第44-46页
        3.2.2 断层活动特征分析第46-52页
    3.3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第52-53页
    3.4 构造成因机制第53-61页
        3.4.1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第53-54页
        3.4.2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第54-55页
        3.4.3 阜宁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第55-59页
        3.4.4 断层发育规律分析第59-61页
第四章崔2逆断层第61-77页
    4.1 构造概况第61页
    4.2 地震解释第61-73页
        4.2.1 北东东向地震剖面特征第61-65页
        4.2.2 蚂蚁追踪解释北北西向断层第65-73页
    4.3 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第73-76页
    4.4 逆断层及其相关背斜对油气运聚的意义第76-77页
第五章 沉积特征第77-112页
    5.1 地层划分对比第77-83页
        5.1.1 各亚段岩性特征和测井识别标志第77-79页
        5.1.2 亚段的划分对比程序和结果第79-83页
    5.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第83-87页
        5.2.1 三角洲相第83-84页
        5.2.2 湖泊相第84-87页
    5.3 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第87-101页
        5.3.1 单井沉积相纵向演化第87-95页
        5.3.2 区域格架沉积相纵向演化第95-101页
    5.4 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演化规律第101-112页
        5.4.1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物源分析第101-110页
        5.4.2 沉积演化规律第110-112页
第六章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第112-136页
    6.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第112-116页
        6.1.1 古地貌和断层活动对地层沉积厚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6.1.2 构造和物源综合控制砂体的入湖位置第113-114页
        6.1.3 断层组合样式对储集体分布的控制第114-116页
    6.2 成藏条件分析第116-125页
        6.2.1 烃源岩第116-117页
        6.2.2 储层特征第117-122页
        6.2.3 盖层第122-123页
        6.2.4 油气运移通道第123-124页
        6.2.5 油气成藏事件第124-125页
    6.3 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25-132页
        6.3.1 构造沉积对烃源岩的影响第125-126页
        6.3.2 构造沉积控制油气运移指向及分布第126-127页
        6.3.3 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第127-129页
        6.3.4 断层控制油气圈闭第129-132页
    6.4 有利含油地区分析第132-136页
        6.4.1 有利单因素分析第132-133页
        6.4.2 多因素综合选区第133-136页
结论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832,这篇论文共1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