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磁珠分离结合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及在大肠杆菌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大肠杆菌O157:H7论文 荧光微球论文 胶体金论文 免疫层析技术论文
论文详情
大肠杆菌0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中最具代表性的血清型,能引起腹泻、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或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该菌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感染流行。因此,探索建立能适用于现场或基层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对于该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层析方法以其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成为该菌筛查中的常用方法。标记物的选取在免疫层析技术中至关重要,目前,胶体金的应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在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上,比较了纳米荧光微球和胶体金作为标记物偶联抗大肠杆菌0157:H7单克隆抗体的偶联率,制备了基于双抗体夹心原理的荧光微球微球试纸条(FM-ICTS)和胶体金试纸条(CG-ICTS),首次对抗体与标记物的偶联规律对免疫层析方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对研究。单抗与荧光微球的偶联率随着抗体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偶联到微球表面的抗体量却不断增加,当抗体与荧光微球的比例达到100μg/mg时,层析方法的灵敏度不会再随抗体标记量增加而提高;单抗与胶体金的偶联率并未随抗体投入量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当抗体与胶体金的比例达到10μg/mL时,增加抗体的投入量也不会提高试纸条灵敏度。最终结果显示,FM-ICTS的灵敏度为9.6x103CFU/mL,要民CG-ICTS的灵敏度高约5倍,每张FM-ICTS消耗的单抗量为0.1μg,而每张CG-ICTS消耗的单抗量为0.4μg,所以在该检测体系中,从检测灵敏度和抗体使用量角度比较,荧光微球更具优势。当菌液浓度高于106CFU/mL后,检测线(T线)出现信号降低的趋势,出现免疫层析中较少报道的HOOK效应,印证了层析反应也遵从ELISA免疫反应规律,此效应在FM-ICTS和CG-ICTS现象一致。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已广泛应用于致病菌的分离中,本研究IMS与FM-ICTS相结合,成功的应用于生牛乳中大肠杆菌0157:H7的检测。1mL纯培养大肠杆菌0157:H7肉汤体系,用IMS富集浓缩10倍后用于FM-ICTS检测,能明显缩短60min预增菌时间。接种量为0.5、2CFU/g的生牛乳,选择性增菌后用FM-ICTS检测,分别至少需要培养11、9h才能检出阳性信号,而用免疫磁分离结合FM-ICTS的方法只需9、7h即可检测阳性信号,IMS能消除生牛乳增菌肉汤基质的影响,提高检测灵敏性。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缩略语表第5-8页
第1章 引言第8-15页
    1.1 大肠杆菌O157:H7概述第8-9页
    1.2 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技术分类第9页
    1.3 免疫层析技术中的标记物第9-12页
    1.4 免疫磁分离技术第12-13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3-15页
第2章 荧光微球和胶体金在免疫层析方法中的比较第15-26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15-16页
        2.1.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15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15页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15-16页
    2.2 实验方法第16-18页
        2.2.1 荧光微球偶联抗体第16-17页
        2.2.2 胶体金偶联抗体第17页
        2.2.3 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第17页
        2.2.4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评价第17-18页
        2.2.5 HOOK效应第1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8-25页
        2.3.1 标记物表征第18-19页
        2.3.2 不同投入量抗体对偶联效率和FM-ICTS灵敏度的影响第19-20页
        2.3.3 不同投入量抗体对偶联效率和CG-ICTS灵敏度的影响第20-21页
        2.3.4 试纸条平衡时间的确定第21页
        2.3.5 FM-ICTS和CG-ICTS的比较第21-24页
        2.3.6 HOOK效应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6页
第3章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结合荧光微球试纸条检测生牛乳中大肠杆菌O157:H7第26-33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26-27页
        3.1.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26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6页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6-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3.2.1 菌株培养第27页
        3.2.2 FM-ICTS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第27页
        3.2.3 IMS对FM-ICTS检测增菌时间的影响第27-28页
        3.2.4 FM-ICTS结合IMS对生牛乳食品基质检测第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3.3.1 FM-ICTS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第28-29页
        3.3.2 FM-ICA+IMS对增菌时间的影响第29-30页
        3.3.3 生牛乳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第30-31页
    3.4 讨论第31-33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33-35页
    4.1 结论第33-34页
        4.1.1 单抗与荧光微球、胶体金的最优比例第33页
        4.1.2 FM-ICTS和CG-ICTS的灵敏度和单抗消耗量第33页
        4.1.3 FM-ICTS和CG-ICTS上的HOOK效应第33页
        4.1.4 IMS结合FM-ICTS检测生牛乳中大肠杆菌O157:H7第33-34页
    4.2 展望第34-35页
致谢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1页
附录1 试剂药品第41-42页
附录2 仪器设备第42-43页
附录3 菌株目录第43-4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957832,这篇论文共4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3.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