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论文 硅碳负极材料论文 一次/二次喷雾干燥热解论文 二次包覆论文
论文详情
硅作为当前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之一,具有比容量高(纯硅4200 mAh/g)、工作电压高、原料储量丰富等优点。但硅负极脱嵌锂过程中体积变化非常大,容易引起电极材料结构破坏,硅颗粒粉化、破碎甚至是从集流体上脱落,造成容量迅速衰减,材料循环稳定性差。同时硅作为半导体,导电性较差,导致硅负极材料倍率性能欠佳。针对硅负极的缺点,目前改性方法主要有纳米化、复合化、合金化等,其中硅碳复合方法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被广泛研究。本文通过改变不定型碳碳源,运用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分别合成以沥青、酚醛树脂为碳源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其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研究二次包覆和二次喷雾干燥热解工艺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表征。首先,以沥青为碳源,通过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合成核壳结构Si/G/C复合负极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纳米硅粒径等参数对复合材料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经优化,复合材料Si/G/C-1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03.1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6.5%,75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1%。在500 mA/g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630.5 m Ah/g。材料首次库伦效率、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优异的原因是不定型碳层防止硅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降低形成SEI膜消耗的不可逆容量,提高Si/G/C的首次库伦效率;复合材料中的不定型碳层和石墨一方面缓冲材料体积膨胀,保持材料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可提升材料导电性,故材料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明显改善。其次,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通过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合成核壳结构Si/G/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了硅含量、石墨类型、酚醛树脂添加量等参数对复合材料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与以沥青为碳源合成的硅碳复合材料进行性能对比。经优化,复合材料Si/G/C-2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21.8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2.5%,85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5.4%。在500 mA/g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519.5 mAh/g。最后,对二次包覆和二次喷雾干燥热解工艺进行探索研究。二次包覆工艺以沥青为碳源,在一次包覆所得Si/C-B1表面再包覆一层不定型碳,合成的Si/C-B2在100 m 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22.3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2.6%,100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5.0%,循环稳定性大幅提高。二次喷雾干燥热解工艺则分别以葡萄糖和沥青为碳源,经过两次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工艺合成复合材料Si/C-P2,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48.8 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5.0%,8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5.6%,循环稳定性得到一定改善。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第13-14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4-15页
    1.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5-16页
    1.5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概述第16-20页
        1.5.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6-17页
        1.5.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7-20页
    1.6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0-26页
        1.6.1 硅纳米材料第21-22页
        1.6.2 介孔硅材料第22-23页
        1.6.3 硅氧化物材料第23-24页
        1.6.4 硅-金属复合材料第24-26页
    1.7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第26-30页
        1.7.1 不同碳基体的硅碳复合负极第26-27页
        1.7.2 不同结构的硅碳复合负极第27-30页
    1.8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31-37页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1-33页
        2.1.1 实验仪器第31-32页
        2.1.2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2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第33-34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3页
        2.2.2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33-34页
        2.2.3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34页
        2.2.4 同步综合热分析(DSC-TG)第34页
        2.2.5 比表面积测试(BET法)第34页
    2.3 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4-37页
        2.3.1 电池组装第34-35页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5页
        2.3.3 循环伏安测试第35页
        2.3.4 交流阻抗测试第35-37页
第三章 沥青系列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7-6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原料的选择与性能表征第37-42页
        3.2.1 石墨性能表征第37-40页
        3.2.2 硅性能表征第40-42页
    3.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第42-44页
    3.4 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44-47页
        3.4.1 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3.4.2 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3.5 热解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47-50页
        3.5.1 热解时间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3.5.2 热解时间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3.6 纳米硅粒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0-53页
        3.6.1 纳米硅粒径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3.6.2 纳米硅粒径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3.7 较优条件下Si/G/C复合负极材料性能分析第53-59页
        3.7.1 Si/G/C复合负极材料结构特征第54-55页
        3.7.2 Si/G/C复合负极材料充放电特征第55-58页
        3.7.3 Si/G/C复合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第58-59页
        3.7.4 Si/G/C复合负极材料失效机理第59页
    3.8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酚醛树脂系列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61-84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原料的选择与性能表征第61-62页
    4.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第62-63页
    4.4 硅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63-66页
        4.4.1 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4.4.2 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4.5 石墨类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66-70页
        4.5.1 石墨类型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67-69页
        4.5.2 石墨类型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4.6 酚醛树脂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70-74页
        4.6.1 酚醛树脂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4.6.2 酚醛树脂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2-74页
    4.7 较优条件下Si/G/C复合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4-76页
        4.7.1 Si/G/C复合负极材料充放电特征第74-76页
        4.7.2 Si/G/C复合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第76页
    4.8 不同碳源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76-82页
        4.8.1 不同碳源的表征第77-79页
        4.8.2 不同碳源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第79-81页
        4.8.3 不同碳源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4.9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硅碳复合材料不同制备工艺研究第84-95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二次包覆工艺研究第84-90页
        5.2.1 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第84-86页
        5.2.2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第86-87页
        5.2.3 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第87-90页
    5.3 二次喷雾干燥热解工艺研究第90-94页
        5.3.1 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第90-91页
        5.3.2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第91-92页
        5.3.3 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第92-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6.1 全文总结第95-96页
    6.2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件第10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775731,这篇论文共10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