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

赤眼蜂论文 农药论文 毒性论文 风险性评价论文
论文详情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作为卵寄生蜂已经成为国内外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重要害虫天敌。本研究中测定了不同类型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筛选出对赤眼蜂低毒和高毒的农药,并与常用农药对丽蚜小蜂毒性进行差异比较;测定了代表性农药对赤眼蜂的持续致毒作用和对赤眼蜂的其他生命指标的影响,以期协调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关系,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保护天敌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农药对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毒死蜱、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噻虫嗪、呋虫胺和敌敌畏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安全系数<0.04,属极高风险性药剂;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安全系数<0.2,属高风险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风险药剂;哒螨灵和吡蚜酮为低风险药剂。杀菌剂中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o分别是1.30×10-4和2.35×10-4mg.cm-2,安全性评价为高风险性药剂;丙环唑和戊唑醇为中等风险性药剂。除草剂中烟嘧磺隆、百草枯和2,4-D丁酯对玉米螟赤眼蜂为极高风险性药剂,莠去津为高风险性,二甲戊灵和乙草胺为中等风险药剂,甲基磺草酮为低风险药剂。2.不同类型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蛹期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各供试药剂的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下,杀虫剂辛硫磷、毒死蜱和敌敌畏处理明显降低赤眼蜂蛹的出蜂率,其出蜂率分别是14.79%-19.34%,与对照出蜂率46.07%相比差异极显著;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和丁硫克百威对出蜂率也有显著不利影响;氯虫苯甲酰胺、哒螨灵和吡蚜酮对赤眼蜂蛹较安全。4种供试杀菌剂对赤眼蜂蛹的出蜂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除草剂烟嘧磺隆、莠去津、2,4-D丁酯和百草枯对玉米螟赤眼蜂蛹的出蜂率有显著影响,出蜂率分别是15.92%-32.66%,明显低于对照;而甲基磺草酮、二甲戊灵和乙草胺对玉米螟赤眼蜂蛹的出蜂率无不利影响,对赤眼蜂蛹较安全。3.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混配制剂中,阿维菌素·噻虫嗪、阿维·吡虫啉和阿维·虫螨腈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安全性评价均是极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吡蚜酮则为高风险性药剂,阿维·哒螨灵对玉米螟赤眼蜂为低风险药剂。在供试6种杀菌剂混配制剂中,只有嘧菌酯·百菌清和嘧菌酯·己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是高风险性药剂;嘧菌酯·烯酰吗啉为中等风险性药剂,嘧菌酯·戊唑醇、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丙环唑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为低风险药剂。混配制剂的毒性不仅与各单剂的毒性有关,还与其在混配制剂中的比例有关。4.8种对赤眼蜂具有较高风险性药剂的持续致毒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供试药剂的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下,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赤眼蜂的持续杀伤时间最长,在施药后第10天处理赤眼蜂成蜂,其死亡率仍达到64.15%和35.07%,与对照20.03%相比差异显著;丁硫克百威、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嘧菌酯6种药剂处理后5-7天,对赤眼蜂成蜂的影响较小,成蜂的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6种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中低风险的药剂对其寄生率和成蜂寿命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6种农药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寿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其中,二甲戊灵和乙草胺处理赤眼蜂成蜂后,其寄生率分别为29.98%和33.64%,明显低于对照57.46%;戊唑醇、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和甲基磺草酮处理后,其寄生率分别是37.32%,36.46%,42.97%和45.12%,也明显低于对照。甲基磺草酮和二甲戊灵对赤眼蜂的寿命无影响;吡蚜酮、戊唑醇、乙草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赤眼蜂成蜂的寿命分别是2.17d,1.89d,2.25d和2.17d,较对照成蜂寿命缩短,且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6.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5种农药中,大田推荐剂量的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和乙草胺处理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后,其体内GSTs的活性较对照明显降低。大田推荐剂量的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和戊唑醇对赤眼蜂成蜂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大田推荐剂量的吡蚜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赤眼蜂成蜂后,赤眼蜂体内PO酶的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酶活测定反映了农药对赤眼蜂的慢性毒性差异,可作为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的参考依据。7.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与丽蚜小蜂的毒性比较表明:供试药剂中氯虫苯甲酰胺、2,4-D丁酯、吡虫啉、百草枯、苯醚甲环唑、毒死蜱、噻虫嗪和乙草胺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高于对丽蚜小蜂的毒性;而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呋虫胺、吡蚜酮、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二甲戊灵和哒螨灵对丽蚜小蜂的毒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因此,不同药剂在两种寄生蜂之间存在不同的选择性。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0-20页
    1.1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与应用第10-11页
    1.2 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1-12页
    1.3 农药对赤眼蜂的影响第12-15页
        1.3.1 农药对赤眼蜂存活率的影响第12-13页
        1.3.2 农药对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3-14页
        1.3.3 农药对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第14-15页
    1.4 赤眼蜂与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第15页
    1.5 酶活测定在保护赤眼蜂等有益生物中的作用与应用第15-18页
        1.5.1 保护酶酚氧化酶在保护赤眼蜂等有益生物中的作用与应用第16-17页
        1.5.2 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保护赤眼蜂等有益生物中的作用与应用第17-18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7页
    2.1 供试虫源及饲养第20页
    2.2 供试药剂及生化试剂第20-22页
        2.2.1 供试药剂第20-22页
        2.2.2 生化试剂及仪器第22页
    2.3 试验方法第22-27页
        2.3.1 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测定和安全性评价第22-23页
        2.3.2 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蛹的毒性测定第23页
        2.3.3 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持续致毒试验第23-24页
        2.3.4 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寄生率的影响第24页
        2.3.5 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寿命的影响第24页
        2.3.6 药剂处理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对其酚氧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第24-26页
        2.3.7 药剂对丽蚜小蜂成蜂的急性毒性测定第26页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6-27页
3 结果分析第27-40页
    3.1 不同类型农药对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第27-30页
        3.1.1 不同类型农药对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27-29页
        3.1.2 不同类型农药对赤眼蜂蛹的毒性第29-30页
    3.2 混配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30-32页
        3.2.1 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30-31页
        3.2.2 嘧菌酯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31-32页
    3.3 代表性高风险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持续致毒作用第32-34页
    3.4 代表性中低风险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寿命和寄生率的影响第34-35页
    3.5 代表性中低风险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第35-37页
        3.5.1 代表性中低风险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PO酶酶活的影响第35-36页
        3.5.2 代表性中低风险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的影响第36页
        3.5.3 代表性中低风险药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体内羧酸酯酶酶活的影响第36-37页
    3.6 玉米螟赤眼蜂与丽蚜小蜂成蜂对农药的敏感性比较第37-40页
        3.6.1 不同类型农药对丽蚜小蜂成蜂的毒性第37-38页
        3.6.2 16种药剂对丽蚜小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比较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6页
    4.1 不同类型农药对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40-42页
        4.1.1 不同杀虫剂对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40-41页
        4.1.2 不同杀菌剂对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41页
        4.1.3 不同除草剂对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41页
        4.1.4 混配制剂对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第41-42页
    4.2 慢性毒性在赤眼蜂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第42-44页
    4.3 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赤眼蜂第44-45页
    4.4 两种寄生蜂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分析第45-46页
5 结论第46-47页
6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03829,这篇论文共5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