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的分离鉴定、生防潜力及其发酵条件的系统优化

侧孢短芽孢杆菌论文 生物菌剂论文 蛋白酶活论文 液体发酵论文 Plackett-Burman试验论文
论文详情
从土壤中选择性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具有特定生防效果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良好定殖能力的生防菌株奠定基础。本研究从山东泰安农田、果园、菜地等各种类型土壤中取样,经80℃水浴处理样品10min,以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作为靶标,利用平板对峙实验筛选拮抗菌并评价其拮抗性能,最终得到5株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产芽孢细菌,对其中一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测定及GenBank序列相似性分析的分类鉴定工作,鉴定结果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保藏编号AMCC100017。通过福林酚法测定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分光光度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几丁质酶活力和果胶酶活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产蛋白酶活性较高,发酵6d酶活力达到1687.2U/mL。抗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尤其是对镰刀菌属和丝核菌属致病菌,拮抗效果明显。侧孢短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杀线虫和免疫调节等广泛有效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出的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100017,在作物真菌病害尤其是小麦纹枯病、果树病害尤其是苹果再植障碍克服、线虫生物防治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开发和利用潜力。侧孢短芽孢杆菌发酵菌数和芽孢形成数偏低是其生产应用中的瓶颈。本研究对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100017菌株进行液体发酵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法及响应面法对发酵活菌数和产芽孢数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是玉米粉、鱼蛋白胨和硫酸镁,最适条件是温度35℃、初始pH值7.5、装液量40mL/250mL、接种量2%,菌体发酵时间为24h,产芽孢发酵时间为48h。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菌体发酵的显著因素分别为温度、装液量和接种量,影响芽孢生成的显著因素是碳源、温度和发酵时间。响应面法优化得最佳温度为34℃、装液量39mL/250mL、接种量2%、玉米粉59g/L、产芽孢发酵时间48h。验证试验最高活菌数为6.2×109CFU/mL,最高芽孢数为2.5×109CFU/mL。微生物产品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逐级放大培养(依次经过小试、中试、生产)。本研究在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100017摇瓶发酵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其进行5L和20L的小试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罐参数设置为转速250r/min、通气量4m3/(m3·min)时,发酵效果最好,活菌数最高能达到2.8×1010CFU/mL。
符号说明第4-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34页
    1.1 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3-24页
        1.1.1 独木舟状的伴孢体(CSPB)和其它的伴孢体(PBs)第14-15页
        1.1.2 对无脊椎动物的致病性第15-19页
            1.1.2.1 对昆虫的致病性第15-18页
            1.1.2.2 对线虫的致病性第18-19页
            1.1.2.3 对软体动物的致病性第19页
        1.1.3 抗菌特性第19-21页
        1.1.4 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其它功能和应用第21-22页
        1.1.5 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1.1.6 侧孢短芽孢杆菌应用展望第24页
    1.2 微生物发酵的影响因素第24-28页
        1.2.1 培养基组成对发酵的影响第25-27页
            1.2.1.1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第25页
            1.2.1.2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第25-26页
            1.2.1.3 能源对发酵的影响第26页
            1.2.1.4 生长因子对发酵的影响第26-27页
            1.2.1.5 矿质元素对发酵的影响第27页
        1.2.2 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影响第27-28页
            1.2.2.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第27页
            1.2.2.2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第27-28页
            1.2.2.3 氧气对发酵的影响第28页
    1.3 微生物发酵的优化方法第28-30页
        1.3.1 多因素中重要因子的筛选方法-Plackett-Burman设计法第29页
        1.3.2 显著因素最佳水平的确定-响应面分析法(RSM)第29-30页
    1.4 PCR检测技术的应用第30-32页
        1.4.1 常规PCR技术第30页
        1.4.2 荧光定量PCR技术第30-32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2-3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4-45页
    2.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2.1.1 菌种第34页
        2.1.2 培养基第34-35页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45页
        2.3.1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的分离第35-36页
            2.3.1.1 分离方法第35页
            2.3.1.2 拮抗菌的筛选第35-36页
        2.3.2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的鉴定第36页
            2.3.2.1 形态学鉴定第36页
            2.3.2.2 生理生化鉴定第36页
            2.3.2.3 16SrDNA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第36页
            2.3.2.4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页
        2.3.3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抗菌谱的测定第36-37页
        2.3.4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发酵液酶活力测定第37-39页
            2.3.4.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福林酚法第37页
            2.3.4.2 果胶酶活力测定-DNS法第37-39页
            2.3.4.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分光光度法第39页
        2.3.5 PCR技术检测侧孢短芽孢杆菌的初步研究第39-40页
            2.3.5.1 常规PCR方法检测第39-40页
            2.3.5.2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0页
        2.3.6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的发酵条件优化第40-44页
            2.3.6.1 单因素试验第41-42页
            2.3.6.2 Plackett-Burman(PB)试验第42-43页
            2.3.6.3 响应面试验(RSM)第43页
            2.3.6.4 模型验证第43-44页
        2.3.7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 100017发酵罐小试试验第44-45页
            2.3.7.1 5L发酵罐试验第44页
            2.3.7.2 20L发酵罐试验第44-4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5-68页
    3.1 目的菌株的筛选第45页
    3.2 菌株AMCC100017的系统鉴定第45-49页
        3.2.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45-47页
        3.2.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47-48页
        3.2.3 16SrDNA序列分析比对结果第48-49页
        3.2.4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49页
    3.3 抗菌谱测定第49-51页
    3.4 酶活力测定第51-53页
        3.4.1 蛋白酶活力第51-52页
        3.4.2 果胶酶活力第52页
        3.4.3 纤维素酶活力第52-53页
    3.5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3-55页
        3.5.1 常规PCR方法的建立第53页
        3.5.2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第53-55页
            3.5.2.1 标准曲线第53-54页
            3.5.2.2 融解曲线第54-55页
    3.6 AMCC100017的发酵条件优化第55-66页
        3.6.1 单因素试验第55-59页
            3.6.1.1 不同碳源和最佳碳源用量对AMCC100017发酵的影响第55页
            3.6.1.2 不同氮源和矿质元素对AMCC100017发酵的影响第55-56页
            3.6.1.3 温度和初始pH对AMCC100017发酵的影响第56-57页
            3.6.1.4 接种量和装液量对AMCC100017发酵的影响第57-58页
            3.6.1.5 发酵时间和接种菌体状态对AMCC100017发酵的影响第58-59页
        3.6.2 Plackett-Burman试验对显著因素的筛选第59-61页
        3.6.3 侧孢短芽孢杆菌AMCC100017的响应面法优化第61-66页
            3.6.3.1 Box-Behnken实验设计与结果第61-62页
            3.6.3.2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第62-66页
        3.6.4 验证实验第66页
    3.7 发酵罐小试试验结果第66-68页
        3.7.1 5L发酵罐小试实验结果第66-67页
        3.7.2 20L发酵罐小试实验结果第67-68页
4 讨论第68-71页
5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03828,这篇论文共8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5.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