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式望远镜失调校正技术研究

反射式望远镜论文 失调校正论文 装调论文 主动光学论文 灵敏度矩阵论文 矢量像差理论论文
论文详情
反射式望远镜无色差,与折射元件相比,大口径反射镜的制造难度小,易于实现轻量化设计,所以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都是反射式望远镜。望远镜的最终成像性能由设计性能、加工精度、装调精度和工作环境共同决定,光学元件良好的装调状态是望远镜获得良好成像质量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大型望远镜,工作环境(如重力、风力和温度等因素)对光学元件的姿态和面形精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现代大型望远镜通常需要配备主动光学校正系统。望远镜中光学元件的装调状态是由望远镜集成阶段的装调精度和主动光学校正精度共同决定,集成阶段的装调技术和主动光学校正技术都是根据光学系统的检测结果来实现光学元件位置误差或者面形误差的校正,故可统称为失调校正技术,研究精确、稳健的望远镜失调校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所研究的失调校正技术主要基于两种校正模型,一种是数值化的校正模型—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另一种是解析化的模型—矢量像差模型。本文围绕反射式望远镜的失调校正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为改善灵敏度矩阵模型在元件失调量较大的情况下求解不准确这一缺陷,提出了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针对一个离轴无焦望远镜,分析了系统失调像差特性,建立了基于改进的灵敏度矩阵的失调校正模型,分别采用改进模型和灵敏度矩阵模型对500个随机生成的失调望远镜进行了仿真装调。仿真装调结果表明:对于次镜3种偏心量的计算均方根偏差,改进模型与灵敏度矩阵模型结果的比值在13%—24%之间,对于2种倾斜量的计算均方根偏差,改进模型与灵敏度矩阵模型结果的比值在12%—13%之间。改进模型的失调量求解准确度大幅优于灵敏度矩阵模型。最终,采用改进模型对望远镜进行实际装调,得到了轴上视场波像差rms值为0.056?(?=632.8nm),边缘视场波像差rms值均优于?????的良好装调结果。目前大多数失调校正模型都属于数值化模型,这些数值化校正模型都没有从像差理论的角度研究失调像差产生的内在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级矢量像差理论的两反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可实现对失调量和主镜像散面形误差量的解算。利用校正模型针对一个r-c望远镜进行了仿真失调校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存在检测噪声的情况下,检测两个视场点仅需一次调整,即可完成失调校正。并且在次镜失调量较大的情况下(偏心2mm以内,倾斜0.1°以内,zernike像散系数0.2?以内),校正效果仍然良好。在存在检测噪声的情况下,增加检测视场点个数有利用增强校正模型的鲁棒性。对比了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和矢量像差模型的校正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两反望远镜,无论是否存在检测噪声,两种失调校正模型的校正能力基本相当。提出了基于五级矢量像差理论的偏视场型三反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推导了三反望远镜中像差场偏移矢量与视轴误差的解析式。以一个偏视场型的三反望远镜为例,建立了三级矢量像差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装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级矢量像差模型对三反望远镜校正精度不足,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五级像差,建立五级矢量像差模型。利用五级矢量像差模型进行了仿真装调实验,仿真实验通过3次迭代调整将失调三反望远镜的波像差值校正到了设计值。蒙特卡罗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失调量越大所需的迭代调整次数越多,在偏心失调量小于1mm,倾斜失调量小于0.1°的失调范围内,五级校正模型通过3次迭代调整即可完成对所有失调样本的校正。对比了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和五级矢量像差模型的校正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三反望远镜的失调校正,五级矢量像差模型的校正残差要比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小大约一个数量级。?为解决矢量像差校正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光阑离轴望远镜的问题,提出了圆光瞳波面zernike系数的变换算法和矢量像差理论相结合的光阑离轴型望远镜的失调校正模型。推导出了前9项与前16项fringezernike系数变换矩阵,建立了新太阳望远镜的失调校正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装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检测视场点大于3个的情况下,经过3次迭代调整后,5种失调量均校正至公差限内,系统波像差降低至衍射受限水平。虽然本文中的失调校正模型是针对反射式望远镜的所提出的,但是本文模型的建立思想同样适用于其他成像光学系统。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反射式望远镜的发展历史第15-22页
    1.2 反射式望远镜失调校正技术概述第22-27页
        1.2.1 灵敏度矩阵模型第23-24页
        1.2.2 逆向优化法第24页
        1.2.3 微分波前采样法第24-25页
        1.2.4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25页
        1.2.5 矢量像差模型第25-27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7-31页
第2章 利用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校正模型装调离轴两反望远镜第31-59页
    2.1 Zernike多项式第32-37页
    2.2 灵敏度矩阵模型第37-39页
    2.3 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第39-40页
    2.4 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对离轴无焦望远镜的装调分析与计算第40-49页
        2.4.1 坐标系与失调量的定义第40-42页
        2.4.2 失调望远镜系统的像差特性第42-44页
        2.4.3 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建立第44-46页
        2.4.4 望远镜仿真装调实验第46-49页
    2.5 实际装调过程与结果第49-56页
    2.6 小结第56-59页
第3章 矢量像差理论的基本内容第59-87页
    3.1 旋转对称系统的波像差理论第59-64页
    3.2 矢量像差理论第64-83页
        3.2.1 矢量像差理论发展历史第64-67页
        3.2.2 矢量乘法法则第67-68页
        3.2.3 三级矢量像差理论第68-73页
        3.2.4 五级矢量像差理论第73-75页
        3.2.5 利用局部光学空间近轴追迹方程计算像差场偏移矢量第75-83页
    3.3 小结第83-87页
第4章 两反望远镜失调量与主镜像散面形误差的计算第87-123页
    4.1 两反望远镜的高斯光学与三级像差理论第88-94页
        4.1.1 两反望远镜的高斯光学理论第88-91页
        4.1.2 两反望远镜的三级像差理论第91-94页
    4.2 失调两反望远镜校正模型的建立第94-102页
        4.2.1 失调两反望远镜的像差场偏移矢量第94-97页
        4.2.2 失调两反望远镜的三级彗差场第97-99页
        4.2.3 失调两反望远镜的三级像散场第99-101页
        4.2.4 主镜像散面形误差引入的像散场第101-102页
    4.3 仿真装调实验第102-116页
        4.3.1 R-C望远镜的光学设计第102-104页
        4.3.2 无检测噪声情况下的仿真装调实验第104-108页
        4.3.3 存在检测噪声情况下的仿真装调实验第108-113页
        4.3.4 蒙特卡罗仿真装调实验第113-116页
    4.4 矢量像差模型与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校正结果对比第116-120页
    4.5 小结第120-123页
第5章 偏视场型离轴三反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第123-151页
    5.1 三反望远镜的光学设计第124-127页
    5.2 像差场偏移矢量与视轴误差第127-129页
    5.3 基于三级矢量像差理论的校正模型第129-135页
        5.3.1 彗差第129-130页
        5.3.2 像散第130-131页
        5.3.3 仿真装调实验第131-135页
    5.4 基于五级矢量像差理论的校正模型第135-141页
        5.4.1 彗差第135-136页
        5.4.2 像散第136-137页
        5.4.3 像差系数的计算第137-139页
        5.4.4 仿真装调实验第139-141页
    5.5 蒙特卡罗仿真装调实验第141-143页
    5.6 矢量像差模型与改进的灵敏度矩阵模型校正结果对比第143-149页
    5.7 小结第149-151页
第6章 光阑离轴型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第151-175页
    6.1 圆光瞳波面Zernike系数的变换算法(平移、缩放和旋转)第151-161页
        6.1.1 复数项Zernike多项式第152-153页
        6.1.2 光瞳平移、缩放和旋转变换矩阵的推导第153-158页
        6.1.3 前9项与前16项Fringe Zernike系数变换矩阵第158-159页
        6.1.4 算法验证第159-161页
    6.2 新太阳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第161-168页
        6.2.1 新太阳望远镜光学设计第161-164页
        6.2.2 同轴望远镜与新太阳望远镜的像差关系第164-165页
        6.2.3 新太阳望远镜失调校正模型的建立第165-168页
    6.3 仿真装调实验第168-174页
    6.4 小结第174-17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75-179页
    7.1 本论文主要工作总结第175-177页
    7.2 研究展望第177-179页
附录第179-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5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95-197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97-199页
致谢第19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937928,这篇论文共19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