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麻萌发菌优良菌株的筛选

天麻论文 原生地论文 萌发菌论文
论文详情
贵州为传统天麻产区,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在全省主要天麻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一直以来,采用的萌发菌都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或陕西汉中地区的紫萁小菇和石斛小菇,这些萌发菌对推动贵州天麻有性繁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导致很多产区外来萌发菌与天麻种子的亲和性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天麻有性繁殖的产量;收集并选育出适宜贵州不同天麻产区的本地优良萌发菌,是解决环境适宜性和与天麻亲和性的关键。本研究主要开展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萌发菌资源收集和优良萌发菌菌株筛选及应用。试验结果如下:1、揭示乌天麻和红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发育特性,建立野生萌发菌收集方法。采用4℃保存、室温保存、鲜种等3种不同方式处理的红天麻和乌天麻种子原生地播种,通过不同时间取样,观察统计种子的萌发率、死亡率和萌发生长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天麻种子6月播种8月份有较高的萌发率,9月份种子萌发生长指数高;不同温度处理天麻种子其相对萌发率、死亡率、生长指数差异显著;常温储存种子萌发生长指数显著小于4℃储存与鲜种,4℃储存与鲜种之间萌发生长指数相近。结论:因此在5、6月份选择鲜种或短时间冷藏种子播种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9月份利于采样,可以获得理想的萌发菌分离材料。2、在采用单菌丝团分离法分离天麻原球茎菌根真菌的试验中,得出了不同致密度菌丝团萌发所需时间不同,大多数萌发的时间在36h,菌丝团剥离出来后将移入一新的无菌水中在18℃中进行孵育萌发后才再将其吸取在小块培养基上培养,可以减少内生细菌的污染。将孵育的温度控制在18℃同时孵育的水中加入青霉素和庆大霉素,且延长菌丝团的孵育时间。结果表明:在18℃时,细菌生长缓慢,双抗抑制细菌生长,菌丝团在18h开始萌发,41h大量菌丝团都萌发,少量的致密菌丝团未萌发。3、将收集的13个小菇属真菌与本室分离获得的1个小菇属真菌,共14个小菇属真菌,将其进行生长势、遗传多样性、萌发菌胞外酶酶活性的比较、遗传稳定性比较、与红天麻种子进行促萌发效果间的比较,筛选出4个优良的菌株。通过萌发菌菌丝尖端脱毒,进行萌发菌菌株的复壮。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序言第10-21页
    1.1 天麻种子原生地萌发和生长特性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 天麻种子萌发与萌发菌的关系第12页
    1.3 天麻种子萌发菌多样性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天麻种子萌发菌分离方法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1 组织块分离第12-13页
            1.3.1.2 单菌丝团分离第13-14页
        1.3.2 天麻种子萌发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天麻种子萌发菌的分类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天麻种子萌发菌应用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1 天麻萌发菌菌种的来源第17-18页
        1.4.2 优质萌发菌菌种的鉴别第18-19页
        1.4.3 天麻种子萌发菌菌种的退化与复壮第19页
    1.5 贵州天麻生产发展现状第19-20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第20-21页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页
        1.6.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应用前景第20-21页
第二章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和生长特性研究第21-32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1-2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2 实验设计第21-22页
        2.1.3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 实验结果第23-29页
        2.2.1 不同温度储藏对天麻种子活力的影响第23页
        2.2.2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过程第23-24页
        2.2.3 天麻种子自然死亡特性第24-25页
        2.2.4 天麻种子自然萌发特性第25-26页
        2.2.5 天麻种子自然生长发育特性第26-27页
        2.2.6 各个播种点经纬度、海拔和植被等情况第27-28页
        2.2.7 不同播种点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第28页
        2.2.8 种子萌发和生长与播种点海拔、气候植等相关性分析第28-29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29-32页
        2.3.1 结论第29-30页
        2.3.2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单菌丝团分离方法的优化第32-37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4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1.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 实验结果第34-35页
        3.2.1 内生细菌对菌丝团萌发生长的影响第34页
        3.2.2 孵育时间对菌丝团萌发率的影响第34-35页
        3.2.3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团萌发率的影响第35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35-37页
        3.3.1 结论第35页
        3.3.2 讨论第35-37页
第四章 小菇属萌发菌的筛选及应用第37-60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7-42页
        4.1.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4.1.2 实验方法第38-42页
    4.2 实验结果第42-57页
        4.2.1 菌落培养特征及显微形态观察第42-44页
        4.2.2 菌株遗传稳定性第44页
        4.2.3 菌株胞外酶活性变化第44-51页
        4.2.4 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第51-52页
        4.2.5 萌发菌室内共生萌发实验研究第52-53页
        4.2.6 萌发菌应用于天麻栽培试验研究第53-54页
        4.2.7 萌发菌提纯复壮研究第54-55页
        4.2.8 相关性分析第55-57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57-60页
        4.3.1 结论第57页
        4.3.2 讨论第57-6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附录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2-7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03827,这篇论文共7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1.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