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茬刀辊仿生减阻研究

仿生论文 减阻论文 灭茬刀论文 灭茬刀辊论文 参数化设计论文 动态数值模拟论文
论文详情
灭茬还田是保护性耕种的核心农业技术之一,是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的关键技术。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需要大量的灭茬还田农业机具或者含有灭茬还田工序的联合作业机具。灭茬还田作业能耗较大,为了节能降耗需要研制低能耗的灭茬部件。本文受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土壤耕整联合作业机触土部件的仿生研究”(项目编号:20050539)的资助,利用现代仿生技术对主要灭茬部件进行改型,达到节能降阻的目的。本研究以蝼蛄为仿生对象,蝼蛄是一种具有土中觅食行为特性的典型动物,其开掘爪趾具有良好的切削功能,这对灭茬刀减阻降耗的仿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体式显微镜对蝼蛄挖掘切割爪进行形貌分析,提取出表面几何参数,对蝼蛄开掘爪趾上的切割部位几何轮廓进行数据拟合,得出开掘爪趾轮廓的生物特征参数,为研制仿生灭茬刀提供仿生学信息。对灭茬刀辊进行参数化设计,对其进行运动分析,并对整机进行参数化设计,进而装配成虚拟样机,建立灭茬机零件模型及工程图库,为设计改型奠定基础。研制测试灭茬刀扭矩及三向分力的试验台,进行室内灭茬刀切削秸秆对比试验,对灭茬刀进行优化减阻试验研究。进行室内灭茬刀切削土壤正交试验,研究影响灭茬刀具能耗的主次因素,选出最优灭茬刀型。通过LS-DYNA对灭茬刀灭茬作业过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建立动态灭茬有限元理论分析模型,为仿生灭茬刀辊减阻设计提供可靠的分析与预测方法。为验证灭茬刀辊性能,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灭茬部件减阻节能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提要第5-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根茬还田的意义第12-13页
    1.3 灭茬机具及刀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国外灭茬机和刀片发展及现状第13页
        1.3.2 国内秸秆灭茬作业发展及现状第13页
        1.3.3 国内常用灭茬机具第13-15页
        1.3.4 灭茬刀具的研制第15-17页
        1.3.5 灭茬刀开发趋势第17-18页
    1.4 仿生减阻设计研究第18页
    1.5 旋转切削作业刀片数值分析第18-19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灭茬仿生刀片研究第20-28页
    2.1 开挖掘爪宏观形态分析第20-22页
        2.1.1 生物样本的采集第20页
        2.1.2 蝼蛄开掘爪趾形体分析第20-21页
        2.1.3 蝼蛄开掘爪趾角度分析第21-22页
        2.1.4 蝼蛄开掘爪趾的表面形态分析第22页
    2.2 蝼蛄开掘爪趾轮廓分析第22-23页
    2.3 常用L型灭茬刀切削作业分析第23-25页
        2.3.1 正切刃滑切角第23-24页
        2.3.2 侧切刃滑切角第24-25页
    2.4 仿生灭茬刀的设计第25-27页
        2.4.1 仿生设计分析第25页
        2.4.2 仿生灭茬刀锯齿设计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灭茬刀辊的参数化设计第28-44页
    3.1 参数化建模第28-32页
        3.1.1 参数化设计及关联关系第28-29页
        3.1.2 灭茬机部件第29页
        3.1.3 建立零件三维模型第29-30页
        3.1.4 变速箱齿轮参数化研究第30-31页
        3.1.5 灭茬刀与刀盘的设计第31-32页
        3.1.6 用WAVE几何链接器设计垫片第32页
    3.2 灭茬刀辊运动分析第32-37页
        3.2.1 运动方程第33页
        3.2.2 灭茬速比λ第33-35页
        3.2.3 灭茬刀的运动速度第35-36页
        3.2.4 灭茬刀辊的转速与直径第36-37页
    3.3 灭茬刀辊的参数化设计与虚拟装配第37-41页
        3.3.1 灭茬刀辊参数化设计的意义第37页
        3.3.2 灭茬刀正面角度分析第37-38页
        3.3.3 正面后角设计第38-39页
        3.3.4 刀盘参数化设计第39-40页
        3.3.5 灭茬刀辊虚拟装配第40页
        3.3.6 灭茬刀辊运动仿真第40-41页
    3.4 灭茬机虚拟装配第41-42页
    3.5 工程图生成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灭茬刀切削秸秆试验研究第44-60页
    4.1 秸秆切削试验目的及方法第44页
        4.1.1 试验目的第44页
        4.1.2 试验方法第44页
    4.2 切削秸秆试验设计第44-48页
        4.2.1 试验台设计第44-45页
        4.2.2 秸秆的送给第45-46页
        4.2.3 灭茬刀受力分析第46页
        4.2.4 试验方案第46-48页
    4.3 切削秸秆试验设备第48-51页
        4.3.1 扭矩传感器第48页
        4.3.2 三向力压电传感器第48-51页
        4.3.3 数据采集测试系统第51页
    4.4 传感器标定第51-55页
        4.4.1 压电传感器的标定第51-54页
        4.4.2 扭矩传感器的标定第54-55页
    4.5 切削秸秆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5-59页
        4.5.1 试验数据处理第55-56页
        4.5.2 各试验指标与转速的关系第56-58页
        4.5.3 试验指标对比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灭茬刀切削土壤试验研究第60-80页
    5.1 仿生灭茬刀切削土壤对比试验第60-71页
        5.1.1 试验目的及内容第60页
        5.1.2 试验设备第60-61页
        5.1.3 试验准备第61-62页
        5.1.4 土壤特性的测定第62-64页
        5.1.5 切削土壤对比试验方案第64页
        5.1.6 切削土壤对比试验结果与讨论第64-67页
        5.1.7 各试验因素对扭矩试验指标的影响第67-71页
        5.1.8 三向分力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71页
    5.2 仿生灭茬刀切削土壤正交试验第71-78页
        5.2.1 切削土壤正交试验目的及方法第71-73页
        5.2.2 扭矩试验结果极差与方差分析第73页
        5.2.3 各试验因素对扭矩的影响第73-74页
        5.2.4 灭茬刀辊三向分力试验结果分析第74-78页
    5.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仿生灭茬刀辊数值模拟分析第80-98页
    6.1 ANSYS/LS-DYNA功能特点第80-82页
        6.1.1 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简介第80页
        6.1.2 LS-DYNA有限元分析程序简介第80-82页
        6.1.3 灭茬过程动力分析方法第82页
    6.2 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82-85页
        6.2.1 土壤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82-83页
        6.2.2 玉米秸秆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83-85页
        6.2.3 灭茬刀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85页
    6.3 切削地下秸秆同时切削土壤几何建模第85-86页
    6.4 网格划分第86页
    6.5 接触类型第86-87页
        6.5.1 创建PART体第86-87页
        6.5.2 接触类型选择第87页
    6.6 初始条件和约束第87-88页
        6.6.1 施加初始条件第87-88页
        6.6.2 施加边界约束第88页
    6.7 求解基本参数设定第88-89页
    6.8 结果分析与对比第89-93页
        6.8.1 灭茬刀动能分析第89-90页
        6.8.2 灭茬刀速度分析第90-91页
        6.8.3 灭茬刀冲击应力分析第91-92页
        6.8.4 灭茬刀von mises等效应力分析第92-93页
    6.9 灭茬刀切削地表秸秆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93-95页
        6.9.1 灭茬刀动能分析第93-94页
        6.9.2 灭茬刀von mises等效应力分析第94-95页
    6.10 灭茬刀刚入土时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95-97页
        6.10.1 灭茬刀动能分析第95-96页
        6.10.2 灭茬刀von mises等效应力分析第96-97页
    6.11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7章 仿生灭茬刀辊田间试验研究第98-106页
    7.1 田间试验目的与内容第98页
    7.2 田间试验设备与仪器第98-99页
    7.3 田间试验准备第99-102页
        7.3.1 扭矩传感器的标定第99-100页
        7.3.2 扭矩传感器的连接第100页
        7.3.3 土壤参数测定第100-102页
    7.4 田间试验及结果分析第102-105页
        7.4.1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第102-103页
        7.4.2 试验结果分析第103-105页
    7.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10页
    8.1 结论第106-108页
    8.2 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主要科研项目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摘要第121-124页
ABSTRACT第124-12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156527,这篇论文共12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